第二种方法是要能够承当。要能够承当眼前的一刻,要能够活在当下,才能心无挂碍。不要老是想过去的事情,或者希冀未来的事情,要活在当下。如果你还有哀伤和恐惧,那就表明你活在过去和未来。你活在过去,你觉得过去,哎呀,我哪件事情做得不圆满,所以后悔,如果现在让我从头来过就好了,你觉得很哀伤。
其实这个生死是没有办法重复的考试。你现在当下不把握,能够让你马上再考一遍吗?恐怕你再从头来,已经过了好多劫了。今生今世不把握好,你能够保证你将来能够再得人身吗?如果你心与法不相应就很难说了。
也不要老是想着未来,然后心里面有恐惧。要能够活在当下,活在眼前这一刻。我们生命的际遇无论是什么,都能够承当它。
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知痛苦,在烦恼中观照烦恼,在悲哀中超越悲哀。这样,你的心就在生命的每一刻,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能够任运地唤醒我们的真心,都能够与佛法相应;在生活的每一个片断之中,都能够巩固正见,都能够培养坚固的出离心和广大的菩提心: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够增长智慧与慈悲。
让我们成为一个不会浪费生命,不会光阴虚掷、岁月空抛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在人世间走一趟的时候,能够散发出芬陀利花(白莲花)芬芳的人。这样来利益自他,来成就慈悲与智慧。
第三种方法就是转化。就是说,不要让环境影响到你的情绪,不要让外在的人和事主宰你的心,要能够自主地转换你的心。事实上你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外在的一切都难以伤害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现状我们想改变,但是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我们要做到境不转心转,不要受环境的支配,不要让它影响到你如如不动的清净心。这个世间可能有人曾经伤害过我,但是只要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转念,这一切都不会再令我不开心。
所以释迦如来打个比方,说你不要受第二支箭。什么意思呢?你第一次受了一支箭,你受伤了,人家伤害你了,你以后别老是想他,你想他,你又受第二箭了。
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能够转念。不能转就是烦恼;能转就是智慧。能转念头,那么就能够让我欢喜自在地活在现前的每一刻。而且只要能够转念,一切都是好的。外在的环境并不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所以虽然我们不能够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包容一切。
我们不知道这一期的寿命有多长,但是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刹那,都应该去拓宽我们的心量,欢喜自在,念阿弥陀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唯有我自己是凡夫。
虽然我们不能够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你看宋人蒋捷,听到下雨的声音,他想人一辈子年年不同,心境也就不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鸿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你看他几句话,就把人的一生都概括了。少年时候听雨,是什么心情?壮年的时候忙忙碌碌,听雨又是什么心情?现在年纪大了,体悟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要有这样一种超越的心,能够转变自己的心,任何时候都要能够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在这样一个相对的世界中,有善人、有恶人,有顺境、有逆境,保持我们绝对的欢喜的心,保持我们绝对的包容的心,这是喜无量心。
虽然我们不能够选择容貌,但是我们可以展现笑容;虽然我们不能够影响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降伏自心。不要改变他人,不要老是想着,你希望你儿子怎么样。你希望谁谁谁怎么样,你那样希望,你就受你的希望所控制;达不到的时候,你就有烦恼和痛苦了。应该随时随地降伏自己的心,然后我们就可以欢喜自在。
我们虽然不能够预知明天,但是可以欢喜自在地活在当下。把每一种因缘,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看做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在每一个因缘之中,舍离贪瞋痴的烦恼,不起分别和执著;在每一个因缘之中,唤醒我们真心自性的慈悲与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放不下自己的观点,执著它,就是没智慧;放不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是没有慈悲。
所以归根结蒂,还是那几个字——空、放下、无所得、保持安祥、见性成佛道、照见五蕴皆空。事实上都是一回事。放下,放下自己的观点,不要执著于它,也不要执著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是以一个真心,至诚心来帮助和劝导一切众生,同念阿弥陀佛超出轮回。
如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我们都能够舍离内心的贪瞋痴,都能够看做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那么这个因缘就是佛法,这个因缘就是我们学习修行的机会,就是回头是岸,就是回归自性。那我们当下就能够生活在极乐世界的清净光明之中,当下就能够心无挂碍。
所以要在每一个因缘之中,断恶修善,以至诚心、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中国人说危机。要知道,“危机”两个字可以拆开来看。你心有分别、有执著,起贪瞋痴,那就是危险,“世上无如人欲险”——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态没有调好;如果你心态调好了,那就是机遇。每一个都是机遇,唤醒我们自性的慈悲与智慧;每一个都是机遇,让我们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这是第三种转化。
第四种方法就是融合。包容一切,对一切众生都好,就是对自己好。所以要能够永远地宽容一切众生。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要尽量地设身处地,尽量地去了解别人;不要批评、指责或责怪,也不要老是怨天尤人,抱怨别人。
我们对其他人都常时赞美——“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称赞如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都称赞。尤其是学佛,首先家庭要搞好,家里的人要能够度化,那就应该每一天念这个真言,就是两个字——赞美。不要老是指责,你这样做错了,那样不对。这样就肯定不好了。每天都赞美是很好的,每天口出莲花香。前面讲了我们佛弟子,应该成为一个欢喜自在地游戏人间、散发出白莲花(芬陀利花)芳香的人。那你应该口吐莲花香,就是多赞美,就好了。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能做到。比方说,三天我们不给家里人吃饭的话,我们就有一种犯罪感,觉得于心不忍;但是我们常常对周围、对身边的人,可能三个月,甚至于三年,从来没有赞美一句,只是指责。那事实上没有学好佛,基础都没有学好。
永远都不要去排斥众生,不要起瞋恨心。你要起瞋恨心的时候,对方可能还不知道,但是你的内心,你的心相续,就已经受到染污了。因为已经伤害到你自己的慈悲心了,你已经失去了安祥和快乐了。其实,生活中一切的苦与乐都在一念之间。
所以我们要在念头上去下功夫,即念而转念,即念而离念;念念消归自性,念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安住在佛法界之中。我们就可以人人都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要过那种烦恼、痛苦、抱怨的生活,而能够欢喜自在,念阿弥陀佛。
禅宗六祖大师说:“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但是要起净用,不要起染用,我们念念念阿弥陀佛,就是回归到真如自性的本体上去。而且我们要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发三心者,即得往生,上品上生。”至诚心是本体,就是真诚心、真心是本体;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清净心;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就是利他心。
所以要以至诚心对待众生。就算是这个众生以前曾经伤害过你,你也要宽恕他,不要起怨恨心。那么你自己就不会再一次去输入那个负面的信息了,就不会让他现在伤害你,将来也还伤害你了。有的只是对他的悲愍和关心,这样就无往而不利,这样就是仁者无敌,这样就能开开心心地过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学佛一定要欢喜自在。
开心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内在智慧的流露。如果你内在没有佛法的般若智慧,你在任何地方都有障碍,都不顺心,都有烦恼。你真正有智慧了,去到任何地方都欢喜自在。这种内在的佛法般若智慧的指引,让我们不会迷失生命发展的方向,并且开心;让我们的身与心和谐、平衡;让我们人的身体与大自然和谐;让人与人和谐;让人与天地鬼神和谐;所以我们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灵性健康。一个人的疾病,其实来自于个人长期的内在和外在的不和谐、不平衡。我们要能够不分别,不分别外境,不执著自己的观点,成就平等心。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在因地之中,就把执著心转变为平等性智,把分别转变为妙观察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欢喜自在地念阿弥陀佛。一定要在生活中间成就平等性智,这才能够心无挂碍。你心有挂碍,因为你不平等。
我们去五台山朝拜过,那个塔院寺,有文殊菩萨头发的故事,有一些同修应该知道。有一次,塔院寺做无遮法会,所有的人来都可以吃一顿斋饭,不管你贫富贵贱,大家也可以随缘随力地供养布施。
正在设无遮大会的时候,有一个妇女来了。这个妇女怀里面抱一个小孩,手上牵一个小孩,还有一条狗跟着来了。这个知客就给她两份斋饭,手上牵着的那小孩一份,这个妇女一份。
这个女的说:“我怀里还抱了一个呐!”
又给她一份。
给她一份以后,她还是说:“那我还有一条狗呐!”
狗也给一份,总共就给了她四份。
这个妇女说:“我比较困难,我没什么东西可以供养。”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献给这个寺院。
给完她狗一份,她又说:“我肚子里还怀了一个小孩,还要一份。”
这个知客师忍不住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贪得无厌。”
在一刹那之中,这个妇女就升到空中。这只狗也显现为狮子。这个妇女就成为文殊菩萨,她事实上是文殊菩萨化现的。那两个小孩子成为两个天童子。
文殊菩萨在虚空之中说了一首偈子: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尽,其如爱憎何?”
你每天很辛苦、很忙碌去修行,外在身体很辛苦。但是怎么样?你内心的这种爱憎分别心没有舍离,没有平等心,那你要成就很难。所以大众顶礼。
这个知客师说:“哎呀,我有眼不识泰山,很惭悔。”想挖掉自己的眼睛。
大家跟他说:“那没什么用,你挖掉自己眼睛也不能够消你的罪业。”
那怎么办?文殊菩萨前面把头发剪下来了,就发起大家建一个塔——文殊菩萨的发塔。以后维修的时候,有人说看到这个头发是金黄色。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出定之时,忆持不失。”心与法相应,心依于法,心不起贪瞋痴。
六祖惠能大师说:“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我们自心念念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不能够染污就是见性。对于修净土宗来说这很容易——你看,我们自性中间常念阿弥陀佛,自性真心至诚恳切,发起这句万德洪名,即是见性。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平等正直是真正地会念阿弥陀佛,以平等心、正直心来念阿弥陀佛,这样是“出定之时,忆持不舍。”我们这样来观修,观修自己普观当生,观一切众生,都当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情景,这是第十二观。
第十三观: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这是告诉我们善巧方便了,阿弥陀佛的身像不可思议,凡夫心力没有办法去观,所以教我们一个善巧方便,先当观于一丈六像。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盈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我们凡夫的心力难以达到,难以观出来。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这是杂观三圣观。知道我们众生的心性很劣,没有办法去观得那么大的化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画的杂观三圣的像也很如法。普遍观这就很如法了。画中阿弥陀佛的手印是九品印里面的来迎印,就是下品的三辈往生的印。我们所看到的来迎印,一般来说的话,他左手是这样,现在这个像是这样的,右手下垂,接引众生。有一种是右手安慰众生,加持众生,左手接引,这都是来迎印。事实上九品印里面,这个来迎印三辈都是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不同,体现出来。
蕅益大师会集了一个《净土十要》,是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在蕅益大师往生以后所印行的。第一要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后面成时法师自己作了一个《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他在这个大作里面就说到:“《观经》境胜,卒难受持。”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观这个一丈六尺的阿弥陀佛像,在七宝莲池,八功德水上。
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可以先观这个丈六金身。“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则知舍胜观劣,正是佛力所加。纵根钝,修必成。像观若成,具相亦现。”我们能够成就这个丈六金身的观想,那么无量的妙好的阿弥陀佛的殊胜胜应身,也能够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平时要多作这些观想。
由第八观三圣像观,一直到第十三观杂观三圣观,总共六观,这是观佛的正报的庄严。前面总共十三观都是定善门;底下的三观还是正报,三辈九品往生是散善门。前面的定善门是韦提希夫人所请法的;散善门是佛自说的。
我们要修这个观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能够成就清净心,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印光法师说:“若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要能够常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这是修行的基本功,记功过格,学《了凡四训》学好了,你修法才有基础,“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短命为长寿……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所以一定要注重于业果如理取舍,如莲师所说,见解如虚空一样高远,行持比面粉还要细。
净土宗的祖师彻悟禅师也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深信因果,然后业果如理取舍,非常清净,你终有一天会明心见性。否则你行持不如法,不清净,你那都是狂禅、野狐禅,除非你是示现。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注重因果,业果如理取舍,行持很清净,很微细的地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很谨慎,这非常重要。
四川有这么一个故事。新都县宝光寺很著名,宝光寺有五百阿罗汉。民国时候,新都县的县长,他有一天起心动念,要到宝光寺去进香,预先就派手下去通知这个寺院的住持。所以他去这一天,寺院常住的法师们,两序大众,在大殿前面排队来迎接他。他很高兴,有这么多法师迎接他,他就进到大殿去礼佛。一看,大殿的那个香灯师没有出来迎接他,正在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