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珊叹了一口气,接着道:“承辉一直盯着那只瓶子,他突然道:‘打开看看’,这让我吓了一跳,我道:‘承辉,不要。’可是承辉不听,他拿起瓶子使劲拔着瓶塞,可任他使出吃奶的劲儿,那只瓶塞却是一动不动,‘怪了,难道这瓶塞和瓶子竟是一个整体?’他仔细观察瓶口,又找了一枚细针挑着瓶口与瓶塞之间的缝隙,结果挑出了一些黄褐色的东西,他用手指搓了搓,道:‘是蜡。’他笑了一笑,‘这个好办!’他用打火机熛着瓶口,过一会使劲一拔,果然把瓶塞拔了出来。”
“这是我对瓶里装的东西也有了极大的好奇心,我凑了过去,不过确是让人大失所望,瓶里只是满满地装着乳白色的蜡,看起来当时是溶了蜡倒进瓶里,趁着蜡还未凝结就塞上了瓶塞,怪不得瓶塞和瓶身就象是合成一体了一样,怎么拔也拔不动,承辉摇了摇瓶子,道:‘不象有什么东西装在里面,好象全是蜡。’可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装着蜡?承辉不死心,他用针把瓶里的蜡一点点地挑出来,桌上慢慢积了小小一堆,突然‘嗤’的一声轻响,好象捅破了什么,我看到承辉扔掉了瓶子,他后跳了一步,那只瓶子倒在柜子上,瓶子慢慢冒出一股黑烟,那黑烟十分怪异,聚而不散,好象是一条蛇扭动着身子从瓶口钻出来一样,我不禁‘啊’地惊叫了一声,黑烟冒出一段后就没有了,它真的只是一段,大概只有筷子这么长的一截,它象是一个生物一样扭曲着在空气中飘浮,升到离瓶口大约一尺的地方变得笔直,然后开始慢慢散开,周围的空气成了淡墨色,那情形就象是墨水掉落在水中一样,我闻到了一股象是兰花的香味,那烟越来越淡,终于完全消散了。这时我们才发现那只倒在柜子上的瓶子上的图案又恢复了当初的样子,那个人躺下了,小狗也倦曲着睡着了。”
“这只瓶子让我们惊奇不已,第二天晚上,我和承辉就一直盯着它,可是瓶子上的图案却没有动,第三天,第四天,图案都没有动,瓶上的那个人和小狗象是永远地睡着了,他们再也没有动过。”
“后来,承辉和我拿着瓶子找到了许多考古专家,专家们给出了许多答案,瓶子的来历无从查考,不过有一点是统一的,他们都认为这只瓶子是属于晚唐时期的文物,不过只属于那种非常普通的东西,没有什么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这只瓶子不是后面出土的,应该是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只瓷瓶能这样完好保存到今天也当属少见。关于这只瓶子的用途,更是各说纷纭,不过有一个精通古代民俗文化的老专家告诉我们,这只瓶子真正的用途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用来避邪,这个不难理解,从瓶底上写的“群邪避易”可以看得出来,另一个用途说起来有点吓人,它是用来收妖的!老专家说道:‘中国古代的高僧术士经常采取这种方式,他们降伏妖魔后就把它们封在这类瓶子里,以免它们再次害人,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世上哪有什么妖魔鬼怪。’不过这个说法倒是让我和承辉吓了一跳,难道我们真的释放了一个封存了千年的妖魔?
“瓶上的那个人,老专家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从古代一直到今天都在民间流传很广的神衹,他就是门神魏征,这位神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就是初唐时非常有名的开国大臣魏征,关于他成为门神的经过,中国古代很多小说演义里都有提到,其中包括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老专家告诉我们,‘门神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晚上阻止妖邪进门害人。’对于瓶子的镇邪作用,我和承辉非常认可,因为瓶上的那个人只在晚上才拄剑坐起,这一定是为了在晚上拒邪。当然我们并没有告诉他们这只瓶子的怪异之处,瓶上的人和狗为什么会在白天黑夜发生变化,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至于瓶里装着的蜡,我们也找了相关的专家,那是在古代非常稀有的鲸蜡,也就是用抹香鲸头上的脂油炼制的蜡。”
赵晨双手支颐,张静珊说的故事让她听着了迷,她突然道:“静珊姐,那只瓶子还在不在?”张静珊笑了一笑道:“不在了,它消失了,不久后的一天早上,我睁开眼就看到瓶子不见了,放瓶子的地方放着一张叠成方块的一百块钱,它的主人把它拿回去了,他真是一位异人。”
张静珊出了一会神,她道:“那个人为什么要把那只瓶子卖给我,我和承辉猜了很多次,我想是也许在华山脚下他看出我将有一场大难,所以给了我那只瓶子想让我避开,可是我们的好奇心终于弄毁了它,不久之后,我就遇见一件非常诡异的事,让我和承辉差点都送了命……”
赵晨惊道:“你们遇到什么事啦?静珊姐,是不是遇上了车祸?”她这两声“静珊姐”叫得异常亲切,纯出自然,这让张静珊有些感动,“不是遇上了车祸,”她看着赵晨,柔声道,“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告诉你的。”赵晨点了点头,张静珊抬头看着某处,轻轻叹了一口气,赵晨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是一棵高大的树,夕阳映照下,树干上隐约刻着一个大大的“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