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重威在信的最后祝福道“最后为师祝你‘好人一生平安’,人生无限精彩”,在下来就是一个明显的名字:江重威。白杨把信读完,想起师父,很是伤感,虽然师父的样子在自己的脑子里一直很模糊,不过这让他记住了自己还有一个师父;放下信纸,做了一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情,继续看师父给自己的东西,盒子下面果然是一套黑色中山装样式的衣服,拿出这衣服,再就是那本法术秘芨,上书‘真龙真气功法’字样,在有就是信中提到的那把匕首,在手柄上面‘同命’刻着两个红字,白杨看到这两个字不得其解,信里说的是‘同心同命匕首’,怎么只有‘同心’两字,白杨没想明白。
白杨看了看师父给的这些东西,还是有些手足无措,也有些疑惑,特别是信里提到的事,不让告诉师兄们的事,那该怎么说呢?还真是为难啊!白杨自从来北平就跟在师兄们的身边寸步不离,他们对白杨的事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对他的事那叫一个了如指掌,也可以说是白杨从小就没有说过谎,他的事情在师兄们的眼中就是摆在眼前的,你说一句话赵音符他们都知道是真话还是假话,所以要让他说谎真是比登天还难啊!
白杨虽然不知道怎么给师兄们交待,可是也对这部如此神秘的功法还是很好奇的,做了思想准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拿起‘真龙真气’的功法秘芨,从头到尾细细的阅读了一遍,这部秘籍说白了就是对法术充实和提纯的方法,对白杨来说是最合适的,他刚刚继承了师父的法力,这样一来他本身的法力师父的法力强大,就处于次要的位置,这是完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只要让他自己本身的法力占主导地位,才可能提高自己的修为,否则他的实力将永远停留在此时的状态。
话说凡事都有两面性,白杨得到了江重威的法力传承,也有不好的一面,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法术也分阳刚和阴柔两类,像白杨练的就是阳刚这一类的;但是古语有云‘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不分家’,可是阴阳互为主,便是无主,所以就需要一方主,“真龙真气功法”起的就是这个作用,直到白杨自己的法力和江重威的法,不分彼此之后,才算大成,由于这是一部行功的秘芨,所以不太厚太多,只有大约一二千元字而已,在几个小时里,白杨他就看了好几遍,已基本上可以背诵了,真是太聪明了。
白杨试着默诵了几次,直到确定可以完全记住了,才放下了秘芨;这是也赵音符他们教他的,只要是这类知识都要死记硬背下来,就算一时三刻理解不透,参悟不了,可以有时间的时候慢慢琢磨;所以白杨也就习惯性地就把‘真龙真气’的功法给记了下来之后,才把这些东西全部收起来,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出了书房,走下楼来,他知道师兄们还在等他,他在书房呆的时间够久的了。
当白杨走入大厅的时候,看到三个师兄都在客厅里面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当看到白杨的时候,才脸露喜色,一消之前的焦灼不安;不过他们一看白杨的脸色并没有太高兴就知道有事,但是他们也知道了肯定是师父遗书遗物的事,他们有些为难,不知该如何处理,师父有交待遗物的事不能给他们说,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多个人多条思路才正道。
赵音符虽然心里有数,不过还是装着问道“小师弟,你这是怎么了?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问,我们尽力帮你!”,白杨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来到师兄们的身边,有些坐立不安,可是突然想到师父在信中提到的几件事,只是说不能说‘真龙真气功法’,那其他的就是可以说可以请教的,也可以问的了,有了这个基本的判断,就豁然开朗了,关于传国玉玺的事,可是并没有仔细说明,这传国玉玺是做什么用的,是怎么来的,他虽然聪明,不过这些年的很多时间都在练功,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浏览那么多的知识,师父个个都是饱学之士,这种知识性的东西问他没错的。
白杨问道“师兄,师父说要我去找传国玉玺,可是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们知道传国玉玺吗?”,赵音符他们知道白杨的身份是真龙在身的,所以师父提到传国玉玺也是正常的,只是不便说明罢了。只是解答这方面的知道就好了,便道“二师弟,你给小师弟好好的说一下这传国玉玺的事吧!这个你在行”,王琮玉是大学教授,这些正是你了解的知识,道“好的!”,在转头对白杨道“其实关于传国玉玺传说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事实,只要你上网一查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是想先与说一下,你就当一故事听,之后你有时间,再上网查查看”,现在的许多人学习主像是王琮玉说的一样都是来自于网络,只要你想学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这些都是现代科技带来的进步。
如今手机当道,人手一部,只不过手机里面的东西多了,很多人都会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学习,这当中有许多都是没用的东西,这正是一个考验人的时代;这就像在唐代时韩愈写的一篇文章《师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会的就去网上查,就看不起老师了,当然也伐滥竽充数的老师,最后大家都变得平庸之信用极。白杨并没有打断王琮玉说话,王琮玉接着道“你上过学,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个璧叫什么?应当知道吧!”,白杨道“这个我知道,这个璧叫和氏璧!价值连城”,王琮玉道“对,公元前228年,秦国灭了赵国,得到这块和氏璧,秦王政称皇帝后,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当时的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这个就是传国玉玺!”,其实白杨好像听说过,只是没有这么详细。
王琮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接着道“据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帝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之际,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可见其是件厉害的法器;不过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公元前207年冬,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至此传国玺归汉。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侯,传国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去索要,太后大怒并且大骂了王索一顿,迁怒于玉玺,掷于地上,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镶补,从此传国玉玺就有了缺陷。后来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献于刘玄。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刘盆子又兵败宜阳,将传国玺给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说到这儿,又才停了一下。
王琮玉看着白杨还在仔细的听他讲接着说道“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雒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得玉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之意,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晋!”,白杨听着这传国玉玺的流浪史,不由得心中有个疑,传国玉玺真那么好吗?
就在白杨还在心里暗自思索之际,王琮玉还在说道“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又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到传国玉玺。又在玉玺上面作乱,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几个字。二十年后,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到此时,传国玺再次重归晋朝司马家囊中。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开皇九年,隋文帝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618年3月,隋灭亡后。萧皇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