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7500000014

第14章 信仰与民俗(2)

它的组成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有一宝箱,其内装有各种宝物,宝箱周边置有宝瓶,上盖柏树枝、白羊毛,祭祀时要撒上酸奶和牛奶;“命木”必须是柏树木,四方体,用黄布缠裹;去森林砍伐此木的人必须保持全身干净,一年内没有触摸过死人尸体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此项活动;砍伐时必须在此木(生长时的)东边做一记号,高僧以此标记要在此木东南西北四方写上不同的祈祷语,做一系列的宗教法事活动。同时要求参加今天这一活动的主要执事者不但要保持干净,而且要戴寺院特制的黄色布制口罩,以免口气污染所有宗教用品的纯净。“命木”立于宝箱顶部中央,其四边有四根小木杆支撑,首先由活佛或高僧象征性地将白色哈达、黄色缎子布、白羊毛绑在其上,然后由其他人员加以固定,此时高僧在帐篷内诵经祈祷。“命木”周围放置内装有金、银、珠宝和粮食(如青稞、大米、豌豆等等)之类的宝瓶、柏树枝、白羊毛等物,上部插人工制作的有箭翅、白羊毛、柏树枝、哈达、经幡等宗教用品的木箭(在宗教含义里,柏木等有镇邪作用;白羊毛是通向天界之绳,是人与天之间的联系绳)。其宗教含义是为求得村庄或者部落的平安、家族繁衍、求得财富、消除灾难,求得农业兴旺发达。在这一活动进行时始终有三人分别手持长箭、短刀和弯弓周旋在“拉则”周围,意示箭、刀和弓是奉献给山神的武器。“拉则”的主箭(指某一村庄或部落集体制作的木箭)立起前,严禁妇女出现在这一圣洁的场所。

115.藏族的煨桑习俗是怎么来的?

“煨桑”,就是焚香祭祀,抑或烟祭。

“煨桑”,“桑”是藏语“祭礼烟火”的意思。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是用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的叶子燃起霭霭烟雾。这种祈祷形式藏族人称作“煨桑”。

煨桑起源于藏族的原始时代。当部落中的男子出征或狩猎回来时,部落中的族长、老年人、妇女儿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点燃一堆艾蒿、小叶杜鹃等有香气的枝叶,让出征者从上面跨过,并不断地往他们身上洒水。开始也许是想通过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气,用水洗去其污秽。后来便演变成宗教仪式,人们再不从“桑”堆上跨过,水也不再洒在身上,而是洒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变成祭神祈福。后来,煨桑便成了藏区宗教特有的一种祭神仪轨。

煨桑是告于天地诸神的仪式,以烟雾把天和地连在一起。据说,在煨桑过程中燃烧松柏枝所产生的香气,不仅对凡人有清香、舒适感,同样对山神的殿堂也起着芳香作用,山神闻到也会因此高兴、快乐。所以藏族信徒们以这种香味作为敬天、地诸神的一项贡品,希望山神、龙神会因愉悦而降福给敬奉它的世俗百姓。

举行煨桑的地方有一定选择,并且煨桑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河岸的旷地上,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神。

116.经幡是什么意思?

经幡,藏语叫“金赞才茂”,插挂经幡是将印有祈祷语、图符的经幡,高挂于神山顶的“拉则”之上、神山圣湖的经旗杆上,悬挂于寺院佛塔四周、村寨屋顶之上或帐篷左右,这是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中的一种祈祷祭祀形式。

一般经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布块挂在悬于山口、山顶等处的长绳上;一种是由主幡与各幡舌组成,主幡通常用白色布,幡舌是缝在主幡上的小布条。同样采用蓝、白、红、绿、黄五色,也有在主幡的边上镶块布的。第二种经幡又可分为大和小两种。经幡的制作形式和采用的色彩正好体现了五行文化。五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其深层含义则是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或地、水、火、风、空世界形成之五大元素。有时经幡也与风马混同,因为经幡的边上也往往印有风马图案,经幡因此也被译为“风马旗”。

插挂经幡还有其盛大的祈祷仪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藏阿里岗仁波切神山每年一度的“塔尔庆风马旗”立杆盛会。相传它起始于10世纪古格王朝初期,已历经千余年,成为僧俗民众祈祷、祭祀佛祖、神灵,护佑安宁祥和,人畜兴盛的盛大节日,尤其是12年一轮的马年立杆盛会更为隆重。根据佛经记载,藏历马年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和圆寂三个重大纪念日重叠在一起的日子,后又因这一天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尊者与苯教徒纳热苯琼斗法获胜的日子和藏传佛教传统的宗教民俗节日—萨嘎达瓦节,于是后世的佛教信徒便把马年作为岗仁波切神山的本位年。这一天便成为岗仁波切神山竖立经幡旗杆的庆典日—丹巴素兴节。这一天,来自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各地,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的朝圣信徒云集岗仁波切山脚下的“色尔雄”(意为金盘),参加竖立经幡旗杆仪式和转神山、圣湖大朝拜活动。

117.藏族人在经过山头的时候会撒风马,有什么意思?

“风马”藏语称“龙达”,祭祀山神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风马一种是指印在红、黄、白、蓝、绿五色纸上的一种图案,纸呈四方形,长宽各约6厘米左右。中央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四种动物。有的在四角只印“龙”等动物的藏文名称,有的只印六字真言等,有的则刻印有好几匹宝马。每当祭祀山神时,向空中抛撒风马就成为一项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向山神奉献坐骑宝马,也是向山神乞求福运吉祥。

藏族人在路过许多山口的时候会撒风马,同时高喊“拉加喽”,意为“神胜利了”,表达对山神的祭祀。

118.请问藏区路边有许多嘛呢石,代表什么?

嘛呢石,泛指刻有嘛呢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嘛呢是藏密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

嘛呢石是广泛流传在藏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是自然崇拜的延伸,也是苯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嘛呢石堆源于苯教的灵石崇拜。几乎在每条路上、河边浅滩、神庙寺院、神山圣湖旁,都有这样的嘛呢石堆,大的长达数百米,形成一座小山丘,小的只有几片石刻。每日,人们手拨念珠,口颂真言绕嘛呢堆转行,每转一圈向石堆添一块石头。天长日久,嘛呢堆愈堆愈高。

119.藏族人喜欢围着寺院转经,请问这有什么意义?

“廓拉”藏语意为转圈,亦称转经,即围绕神山、圣湖或寺院佛塔绕行的祈祷仪式。藏族信教群众认为,神山、圣湖养育了他们,而山神、龙神(水神)又护佑着他们,因此对神山圣湖常怀有一种感念之情,认为能绕行这些神圣的地方一周,可得到礼佛敬神的功德,于是他们就不避风险、不知疲倦地转廓拉。转廓拉有步行和磕长头两种方式。前者手摇嘛呢经轮,口诵六字真言,身背行装绕转;后者以等身叩拜,即磕长头绕转,通常绕神山、圣湖一周,需数日或数月。人们带上干粮和饮水,风餐露宿、含辛茹苦地跋涉和叩拜,用步履和身体等丈量着神圣的土地。

120.手摇转经筒是做什么用的?

转经筒是藏传佛教信徒祈祷常用的法器。形如小桶,中贯以轴,其内装经文,外面绘有各种图案。转经筒以手摇式的最为常见,人们只需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母续部胜乐金刚和苯教徒的转经方向)方向轻轻地转动轮上的转轴,转动经轮相当于念诵经文。

121.几种转经筒都有什么功德?

转经筒有火经轮、风经轮、水经轮、土经轮、手经轮五种。

其五种经轮的功德如下:

1.火经轮的功德:以火的热能使经轮转动,烟雾普散所触及的一切有情都可以成就佛果。

2.风经轮的功德:以风力吹动经轮,其风吹过遍及的一切有情都可以成就佛果。

3.水经轮的功德:以水流动之力转动经轮,其水中有情都可以成就佛果。

4.放置地面上的经轮被转动时,其大地上的一切有情皆成佛果。

5.手转经轮的功德:以手转经轮的人被有情所见、所闻、所思、所触者皆可以迅速成就佛果。

122.藏族人磕头的动作和汉族不同,有什么意思?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额头、喉间,至胸间拱揖三次,表示将身语意都供养给了佛菩萨,然后匍匐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123.藏族磕长头有什么意义?

在各地通往圣地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以画线或积石为标志,靠坚强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精神,一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信徒于行进中磕长头,必须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站立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即嘛呢叭咪。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伸,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如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以五体投地的姿势表示对信仰的虔诚。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虔诚的礼佛方式之一。

磕长头分为长途、短途和就地三种。

长途一般历经数月,信徒与教徒们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

短途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

就地则是在自家佛龛前或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

藏传佛教认为,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语、意三种方式缺一不可。磕长头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在磕长头中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124.放生有什么益处?

藏传佛教与苯教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提倡不杀生,随之又有了“放生”之俗,并延续至今。

放生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在广大藏族地区因富裕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仅表现手法多样,心理、目的也各异。

有为表示对家畜的感激、疼爱之情,因此家畜养到老死而不杀生;有为求家人平安而专门放生的,这种做法在藏区最为普遍;有为保护生态而放生,放生对象不仅是牛羊,还有鱼类及野生动物。

放生之俗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禁止乱杀乱伐、积极保护牲畜和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在藏族民间逐渐成了一种自觉行动。久而久之使藏族地区很多地方人和自然的距离很近很近,人和自然相处得也非常和谐。

125.西藏的图腾是什么?

藏族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早期氏族社会的宗教,它产生于苯教和藏传佛教之前,并且苯教和藏传佛教也吸收和改造了藏族先民的图腾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藏族的图腾信仰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图腾崇拜依然融入藏族宗教和现代的生活中。藏族的图腾信仰依然存在,但是现在没有固定统一的图腾,每个地区、每个地方,甚至每个人心中的图腾都不一样。

126.什么是灵塔?

灵塔是由佛祖释迦牟尼的信徒建造的舍利塔演变来的。

藏族最早造灵塔的时间大约在公元9到10世纪。当佛教高僧大德和宗教杰出领袖人物圆寂时,其遗体经过特殊处理以后,完整地保存在塔内,这种塔称为肉身灵塔。

阿里古格王益西沃(966-1036)圆寂后,其遗体就是用肉身灵塔所保存。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灵塔也供奉在甘丹寺内。

另一种灵塔,是将佛教高僧的遗体火化后葬于塔内,叫舍利佛塔。

灵塔体现了藏族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藏区大多数寺庙内都供奉有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多种灵塔。灵塔是具有佛塔和塔葬双重性质的一种塔,世界上现在大约只为藏传佛教所独有。

127.颅骨念珠的颅骨来源是哪些人?

在藏传佛教密宗中颅骨念珠是有的。但是这些念珠所用颅骨非常有讲究。一般是取自:①正常死亡的人。②死者必须是18岁以下的未婚男子或者女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非正常死亡的人不洁净,已婚的人身上也有不符合“洁净”的因素。

而且,颅骨念珠只在一些特殊密法修行中才用,大多数的密法中不用。所以即使在藏区,也很少能够见到颅骨念珠。如果有人在外面批量销售颅骨念珠,那肯定就是假的。

128.藏族的白色崇拜是怎么一回事?

藏民族的白色崇拜是在自己生存环境、劳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最先他们通过雪山、冰川、白云、奶汁等认识了白色,并将自己与白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加之雪灾带来的危害,使人们对白色产生了敬畏之情,进而产生了白色崇拜。所以藏族的谚语中有“即使砍掉头,流出的血也是白色的”之说,这充分表达了藏族在心理上赋予白色的崇高境界。

其次,白色崇拜受到苯教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苯教思想中对含白色的自然物、自然现象的敬畏,逐渐凝结在白色崇拜之上,以白色来代替神之形象。久之,这种对白色的崇拜也被民间接受,其结果是,藏民族以白色象征正义、善良、高尚、纯洁、祥和、喜庆,而黑色则是代表对立面的邪恶和灾难。

这种对白色的认知和崇拜在藏族社会中表现广泛,如代表珠穆朗玛峰的女神全身白色、骑白狮;格萨尔王头戴白盔、身着白甲。

佛教传入后,藏民族吸收了古印度崇尚白色的传统,更加强化了对白色的崇拜。

129.藏族人为什么崇尚猴年?

藏族人崇尚猴年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藏族人与猴子,有着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西藏有藏族人的起源是父亲猿猴和母亲罗刹女结合而形成的传说。形成于公元11世纪的《国王遗教》等90%的藏文史籍中叙述了“猴子变人”的大体经过。

第二,每当猴年,信教群众都要到位于西藏东南部珞隅地区的藏传佛教密宗上乐金刚圣地朝拜,俗称“杂日郭”(转杂日神山)。此外,十二年一度的直贡梯寺法会也在藏历猴年举行。

第三、藏族人推崇猴子讲究“和为贵”的心情。文学著作《猴鸟的故事》中就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130.吉祥斗里放的东西代表了什么?

吉祥五谷斗,藏语称之为切玛。里面插着由青稞穗、小麦草、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名孜卓),前面还摆着用彩色酥油花塑成的羊头、牛头,用以象征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新年人畜兴旺,农业丰收。

同类推荐
  • 三国演义语典

    三国演义语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明清以来民间文人陆续创作传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五部古典通俗章回小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经典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介绍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在壮族文化与性别平等总论的观照下,从壮族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壮族经济生活与性别平等、壮族政治参与与性别平等、壮族宗教信仰与性别平等、壮族教育文化与性别平等、壮族哲学思想与性别平等六个层面,全面而系统、有根有据地向人们展示了壮族性别平等的种种文化表达,给人们提供了性别研究的一个新样本。
  • 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笔下幽怨凄凉的别绪,千百年来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弦,也使人们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热门推荐
  • 无尽宝术

    无尽宝术

    一个落入深渊的少年,一个超越轮回的至尊。一个为爱追寻的奇才,一个不弱于人的阎罗。阴阳,三才,八卦,金乌,雷道仙术,溺水之道,每一个宝术随手而来。妖山碑,人河石,巫殿碑,魔神树,每一件至宝伴随左右。这是一个名叫楚南,强势无比的传奇。以无尽宝术为道,话无尽为至简,以至简衍无尽的传说。
  • 弈剑听雨阁

    弈剑听雨阁

    展示给诸位看官的,将是披着都市外衣的武侠,披着武侠外衣的争杀。人也是动物,始终逃不过丛林法则。荒诞的故事即将发生在这里,这里是文明的怒国。
  • 奥特的挽歌

    奥特的挽歌

    这是一个普通小混混成为伟大的英雄魔法师的故事
  • 七年

    七年

    她、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美景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她叫沈思思,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的女生。从小生活在景阳市的她,高中时期去洛水高中念书,辗转反侧的徘徊中邂逅了瑰姿艳逸的童乐,认识人生众多知己蓝颜。然后举案齐眉,待嫁新装。她认为他是她这辈子永远无法度过的劫。只是时光苍苍,风过添伤,曲终人散那一刻,花自飘零水自流。
  • 英雄联盟之最强天才

    英雄联盟之最强天才

    什么是天才?无论多么复杂的操作,他只需要看一遍就能学会;无论多么困难的英雄,他只需要练一次就能精通。而肖豪,就是这样的天才!(新书需要大家的呵护,各位看得爽时,能否顺手收藏一下,有票票的砸一下,沧海在这里拜谢了。)
  • 暗兽世界

    暗兽世界

    异界通道再次开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那里有神奇的元气,古老的魔神遗迹!在那里能修炼出超人一般的武者和异能!那里更有恐怖的暗兽和邪恶的魔族!14岁的少年被流星砸中,带着人类的思想和身体重生在暗界······
  • 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普知识大博览)

    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言语录

    言语录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瞬间,我知道会与他擦肩而过。那么我可以在那么一瞬间不留边际的走过,并且永不遗留痕迹!像某种流动在空气中的气体一样,微笑走过,并且再也不见!——言语录
  • 止水轶事录

    止水轶事录

    这是一部借着武侠的幌子讲述人性本恶的小说,所以死人很多。阴谋、悬疑比比皆是,主角仿佛在做力挽狂澜的事,其实被无数的因果牵着往前。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不到最后不会揭晓
  • 修仙斗魔

    修仙斗魔

    一个平凡的重生在两个大陆,到底是废材还是天才。魔法、斗气、修仙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