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4300000035

第35章 党建理论研究(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因而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不仅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适用的。我国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建立并完成过渡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率领我们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执政党的性质、宗旨、政治路线和奋斗目标决定的。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制定的政治路线,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党必须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发展生产力,党的执政地位便会发生动摇,党的宗旨、政治路线和最终奋斗目标便无法实现。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而且是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我们犯了“左”倾错误,其重要表现,就是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过分夸大生产关系的作用,似乎只要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它的后果,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们耽误了20多年的宝贵时光,人为地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使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我们党目前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的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条件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一批新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区,在资本主义大国的投资援助下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模糊认识,似乎只有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才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另一方面看,与当代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差别还相当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又有了新的增强。我们的党要战胜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建成共产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备的物质基础,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国6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提高更为显著。但从总的方面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要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够建立起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稳定、完善和发展具有可靠的物质保证。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事实上消灭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差别,而且存在着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别和不平等现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与在经济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因而,要消灭这些差别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平等,则完全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与资本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应当为全体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使其成为令人向往的社会制度,否则,社会主义就显示不出优越性,失去吸引力,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这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总量达到极大丰富,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不断改善,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只强调劳动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而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只能是空洞的,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的。

只有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列宁指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①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基础,就难以推动整个民族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也难免不受到经济落后状况的种种困扰和限制。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它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这并不是说有了这样一条正确的路线,生产力就会自然地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就永远相适应了。党的基本路线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具体的工作还要靠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时代意义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政治路线的思想理论为基础的,是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步伐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并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它的提出,使我们对这个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更加趋于自觉。中共十二大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全面发展,理论上不断突破,体系上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后,在实践中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共十三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反对“左”和右的倾向、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十四大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促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两手抓”的方针。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是这一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立论的基础是确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体现了它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重点突出而有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思想体系中,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最高层次的,“两个基本点”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中国的社会主义能否站得住,能否顺利向前发展,它的优越性能否发挥,归根到底要看中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出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让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才是真正的搞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在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的同时,又规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是孤立的,要真正实现这一中心的要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否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落空。两个基本点也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它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它绝不是抽象、空洞地演绎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而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它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舍此就不能富强起来。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就失去了保证和动力,就会走偏方向。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二者缺一不可。总之,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是依据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的正确认识制定的,因而它对于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能够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能够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就在于它要“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①如果达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将失去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是不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灭剥削,要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建立,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正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还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党的基本路线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经济建设放在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位置,强调要通过改革开放,为我国开辟一条强国富民之路,这无疑将极大调动亿万群众的社会主义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如一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这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取得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胜利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就能使社会主义不断地发展壮大,走向完善和成熟

同类推荐
  •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未来三年,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热点,对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行政改革、自贸区建设、人才危机、世界能源格局、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观点独到,语言犀利。作者或援引、或驳斥了吴敬琏、郎咸平、林毅夫、迟福林等多位名家学者的观点论断,分析了中国将在未来三年遇到的难题和风险,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改革和转型困境。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走进怀仁堂(上卷)

    走进怀仁堂(上卷)

    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董保存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 人民史观论

    人民史观论

    人民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要靠人民去发展。《人民史观论》是从历史篇及现实篇等三方面论述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
  • 决战朝鲜

    决战朝鲜

    作者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让人遥想曾经铁血时代志愿军将士风采。本书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后的国家形势、世界局势,细腻体察毛泽东做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破除时下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等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让人感动。
热门推荐
  • 家书

    家书

    这些亲子家书(家庭中父母等长辈写给子女等晚辈的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长辈对晚辈真诚、温暖的鼓励。亲人间的深厚情感,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在这些信中展露无遗。
  • 星空演习

    星空演习

    人类仰望星空的目光从未停止,但当星空触手可及,却又是那么的让人望而生畏。作为一名已经退役的武警士兵,在参加第七次《星空演习》时,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在人类与外星智慧种族博弈中,他又能干什么是地球文明被殖民,亦或独立,一切尽在第七次星空演习
  • 无关风月,奈何情深

    无关风月,奈何情深

    从关凌风成为姐姐的男朋友那天起,戚月就知道,初三那年开始的暗恋情愫,终将是一场无关风月的回忆罢了!从姐姐戚夕背叛和抛弃了关凌风那天起,戚月曾幻想,有那么一丝可能,姐姐舍弃的他说不准会成为她的良人!从关凌风消失到变身名门贵族华丽归来,戚月才发现,自己竟成了他报复姐姐的不二人选。蓝蕴恒和关凌风的恩怨牵绊是从穿开裆裤就开始的,更是在关心的事件上矛盾激化;他以为他和关凌风见面是仇人,不见面也许便可两不相干,却因为戚月的无意闯入,打乱了他一切安排,重燃了关凌风对他的恨。关凌风执意让戚月扮演着当年关心的戏码,目的就是让渐渐爱上戚月的蓝蕴恒一尝他当年失去关心的痛苦。他确认自己会是这场旧剧重演中的胜者,因为他拥有着戚月“爱他”这个决胜筹码,但却不知,“爱”也成为输掉这场复仇剧的唯一环节。关心归来,对戚月已暗生情愫的关凌风决心帮助关心达成心愿,成全她和蓝蕴恒,而能拿来牵制蓝蕴恒的只有戚月,戚月再次陷入无妄之灾。随着关心前尘旧事的揭开,当年的悲剧又和戚月的哥哥有着怎样的关系?面对种种复杂关系,戚月妄想用一己之力化解?错综复杂的旧事和满目疮痍的情伤,终会随风消散;而沉淀下来的,除了爱,还会有什么的?
  • 青春收放怎自如

    青春收放怎自如

    爱情这东西我们已知道的太滥了,可当我们经历是我们依然会心跳,会幸福也许还会有接下来的痛苦或激情后的平坦无聊厌倦。就是这样的,从古到今,各式爱情不断上演,各种结局不断发生。也许爱过后会说:以前真傻!可当你身处其中时,你是无法拒绝和排斥的。本书凝结了我多年的心血,也集中了青春和成熟的青年人心理,努力发掘那种似定未定的爱情命运。青春多忧郁,青春多故事,青春就是所有能挥霍的资本!本故事共二十章,谢谢关注!
  • 玩转小说至尊系统

    玩转小说至尊系统

    每个宇宙都有那么一个“神”,萧凡神秘得到一个系统,踏破一切小说,嚣张无极限。萧凡崎于无数位面“惹我着,必踩”
  • 美女的全能高手

    美女的全能高手

    这里有美丽如花的美女,这里有风云变幻的商场,这里有热血澎湃的武林,这里有狡诈百变的官场,这里有浴血奋战的黑道,这里有各国独特的风情,这里有还有诡秘莫测的外星人……
  • 明月实

    明月实

    天元星域,七界鼎立,家族纷争,杀父之仇,天之骄子明月实,自下界原始山脉中成长,展开了一段艰苦修炼,并重返家族,舍身拯救七界的传奇故事......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谁的爱情不迷茫

    谁的爱情不迷茫

    旧爱,新欢,聚了,散了,痛过,伤过,哭过,笑过…… 谁的爱情不曾迷茫?谁的幸福不曾迷路?迷茫了没关系,经历过后记得成长就好;迷路了没关系,记得回到原点,让幸福着陆。99对情侣就有99种爱情,100个人就有100种生活。总有一种状态是你曾经或正在经历着的。
  • 朕要美人不要江山

    朕要美人不要江山

    他是他国质子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她是21世纪最出色的特工代号冥狐一朝穿越她决心在这个世界闯出一番天地,却不料一次相逢竟将两人的缘分紧紧捆在一起,她承认她动心了,可为什么柔情似水下竟只有欺骗与利用,真相来的那么快那么残忍,她决心离去,失去她的他方才明白没有了她这万里江山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本文有些虐,请各位备好卫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