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履辛政变逼宫已经过去了三天,这三天里面朝廷上下一片愁云惨淡,自从那日太子逼宫失败以后,右丞相夏荣与夏后氏的族长夏公权相继死在了朝堂之上,太子履辛也被废黜太子之位改为赢王驱逐出堪鄩城。而那些受到夏公权与夏荣煽动参与逼宫拥立太子称王的王公大臣,帝发虽然没有因为太子谋反案严惩他们,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们一律降级罚俸以儆效尤。
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自从履辛逼宫开始,那些始终坚持原则效忠大王坚决不与太子党羽同流合污的少部分人士却赢得了帝发的赞许与嘉奖。
桀王府中,大祭司终古,御史关龙逢与商国公主癸应邀来到桀王府,众人互相见礼后落座,一阵寒暄过后,桀王直奔主题说道:“现在皇兄履辛被罢黜太子之位,而那些之前支持他的王公大臣被父王罚俸降级连累朝廷上下一片官员,现在的朝廷百官人人自危生怕再受到牵连,导致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惨淡,你们有何高见使文武百官恢复以往?”
御史关龙逢拱手说道:“确实如桀王所说,现在的大部分王公大臣受到了大王的处罚,他们悲观的情绪已经蔓延开来,若不及时控制必将又是一场风波,现在的朝廷可经受不住任何的打击了,若想恢复以往有些不太可能,但是控制其不再蔓延还是可以的。”众人听后皆看着他,静待下文。
“我们要打开他们的心结,他们担心的无非就是再次受到太子谋反案的波及,这次大王没有治他们的重罪是因为这次的案子牵扯的人员不仅人数多而且涉及面广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八成以上都支持拥立履辛大皇子登基称王,若是将这些人全部治罪严惩的话朝廷必将瘫痪,到时候朝廷的各种政令无法传达出去,必将危害天下,我想这也是大祭司深思熟虑后才向大王谏言,只治罪主谋者的原因吧?”说完看向了大祭司终古。
大祭司端起茶杯呷了口微微一笑说道:“当时我向大王谏言惩处主谋者的时候确实想到过这些,若是一并严惩这些人,朝廷比陷入混乱当中,因此只能从轻发落。现在的众人因为害怕大王秋后算账而人心惶惶,只要过一段时间等他们回过味来就会恢复正常。”众人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杞人忧天了。
桀王深知大祭司这样做其中必有深意,他看着大祭司说道:“大祭司你就别卖关子了,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在坐的又不是外人,我想你之所以这样建议父王其中必有深意。”
大祭司说道:“知我者二皇子是也,事情发展到现在全在预料之内,想必大王也知道这个办法,只是他不愿开口说出来所以征求我的意见,于是我就谏言严惩主谋者对那些追随者网开一面,但是当时只有这个办法比较适中。但是其后果正如你们看到的那样。而这也是我想要的局面,因为这样便于你从中渔利。”说完看向桀王。
“哦?”桀王听后不解看向众人,只见众人一脸的茫然。
大祭司见此说道:“现在百官因为太子谋逆案而受到了牵连,众人心思浮动之际,若是桀王挺身而出拉那些人一把,会怎么样?”大祭司的话说完众人眼睛一亮,在坐的都不是愚人,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大祭司的话。
商国公主癸是个行动派,曰:“只要桀王出面担保那些人的安全,保正大王不会再找他们追究以前的过错,外戚诸侯国的首领我可以出面游说他们,拉拢他们投靠我们的阵营。”
御史关龙逢曰:“现在太子倒台了,他的党羽则树倒猢狲散只要我们向他们稍微传递一些招揽的信息给他们,即可将他们收为麾下。至于左丞相夏骏景那帮人只能桀王亲自出面才行。现在的朝堂里面随着太子的倒台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我想他夏骏景不会不开眼的还与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桀王最后说道:“如此甚好。夏骏景有我负责与其交涉,太子的党羽拉拢与安抚有关龙逢关大人负责,至于外戚诸侯国那些首领就交给了商国公。”
次日早朝,桀王以重振朝纲提振百官士气为由向帝发建议以后不再追究参与太子谋反案众人的罪责,使得众人对桀王的好感不断上升,再加上关龙逢与商国公的不断造势与推波助澜,百官纷纷加入桀王的阵营。两个月后桀王独揽朝纲,朝堂之上基本上是桀王的一言之堂。
至于被废黜皇储之位的履辛则是在一个月后黯然的离开了堪鄩城前往雍州,出发的时候没有一个王公大臣前来送行,这使得他深深的感受到世态炎凉。其实众人知道履辛离开是日子,本来打算自发的前往十里亭为其送行一表尊重,但是桀王履癸以被贬之人送行不符合礼制为借口不准众人前往送行,众人知道两兄弟之间的过节,现在桀王势大,将是未来的大王,众人百官违逆他的话将来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众人虽有心前往十里亭送行,但是却没有胆量挑战桀王的权威。就是因为百官没有前来送行,使得履辛极为的愤怒与不满,受到冷落的他拂袖而去,这也是他二次反叛朝廷的原因。
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先是太子履辛设计谋害履癸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再者天下诸侯国首领齐聚堪鄩商讨会盟,再者堪鄩会盟期间被刺杀,而后是太子谋反被废黜,这些事情使得帝发心力交瘁身体的状况每况愈下,已经无心朝政,好在这半年以来政局稳定众人团结,现在的朝政有一半是桀王负辅助帝发打理的,只是现在的履癸还不是储君只能以王爷的身份处理政务,众位大臣曾经联名上奏要帝发册立履癸储君,当时的帝发并没有回绝也没有同意,只是让他入宫辅助他一同处理政务。众人明白这是在考察和培养桀王的能力,这太子之位已经落入他的口袋中了。
半年后,帝发对太子履辛谋反逼宫的事情已经淡忘了不少,而且半年的调教桀王履癸已经具备储君的资格,无论他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者对政务的看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深得帝发的赞许与器重。
某日早朝群臣再次奏请册立太子的事宜,这次帝发答应的很干脆,答应册立桀王履癸为大夏王朝的太子入主东宫,十日后在太庙举行册立大典,信息传出群臣大悦。
十日后,帝发准时出现在太庙为履癸受封,太庙举行的册立大典是由司礼监的管事冯世宽全权主持。此时的太庙被布置的及隆重又庄严。
冯世宽看了看时间已到中午,于是从太庙走出来高声曰:“时辰已到,册立大典开始。”
话音落紧闭的太庙大门缓缓打开,帝发身穿龙袍沿着台阶直上而桀王履癸伴随帝发的左边,今日的他脚踏履云靴身穿蟒袍,头戴金冠容光焕发。而在他们身后文武百官分左右跟在他们后面进入太庙。
文武百官走到太庙的广场停下,帝发与履癸进入宗庙祭拜祖先,而在广场上面的文武百官则肃穆的站在那里聆听祭文,待祭文诵读完毕后,帝发与履癸连抉出宗庙接受百官的朝贺,帝发当众赐下太子金印宣布履癸为大夏王朝的太子。
册封大典结束不到一个月,帝发与群臣商议出兵石国剿灭隐匿在石国的蛮族三巫师与他带领的死士,履癸则主动请缨带兵前去,帝发综合考虑认为无论是谋略还是武功履癸都是最佳人选,于是欣然同意他的请求,令其带兵前往石国围剿三巫师与死士。
履癸回府立刻找来赵光商议,毕竟赵光就是原来的三巫师知道他身份的就履癸与大祭司两人。现在是东宫的客卿,二人在书房密谈,经过长时间的商议他们施行瞒天过海计演场大戏。
三日后履癸统领一万御林军出兵石国,经过十天的赶路终于抵达。而出乎意料的是石国国君得知朝廷派兵前来围剿叛贼竟然吓得弃城逃跑,丝毫不顾城中百姓的死活,也幸好来的是文明之师朝廷的兵马,不然的话将会有屠城的危险。
履癸带领御林军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石国。在未来几天内他在石国撒网式搜捕蛮族三巫师与死士的下落。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天的下午在石国以南的荒山上面找到了三巫师的隐匿点。履癸得知消息后立刻命令大军合围将此处的荒山包围起来而后发动进攻。
双方在荒山展开厮杀,履癸身先士卒冲在前方与蛮族三巫师战在一起,交战十余回合将三巫师斩于马下。又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剿灭石国境内的死士班师回朝。
履癸凯旋回来以后,被朝廷上下尊为英雄,那些残暴嗜杀的死士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在他的手上走不过十招就被其格杀,速度之快无人能及。在这次战役当中帝发还特意向帝发举荐了赵光这个人,说他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勇敢这次合围三巫师的计策就是他首先提出的。帝发听后有对他进行了一番测试深得帝发的满意逐将石国更名为赵国赐给赵光,在加封其为士大夫。赵光听后欢喜,连忙叩首谢恩。
履癸斩杀的三巫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被履癸斩杀的三巫师乃是一名死士易容过得,是代替赵光而死的,这也是履癸与赵光商议后共同定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