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偕终究是个谨小慎微之辈,刘勋能够放心让他留守皖城,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吕范、孙权两路先锋取小道绕至皖城,企图能够突如其来杀入城中,却没想到,皖城早在数日之前就已经下令紧闭城门,禁止外来人出入。
以至于兴致冲冲的两路先锋只好在城外安营扎寨,等待大部队的到来。
孙权知道孙翊在大官湖取得大捷,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这才跟孙策求来了先锋的职位,打算拿下皖城,取下头功。
却没想到,刘偕小儿竟然死守城门!
孙权曾从孙翊手下抢去三千精兵,现在其部共有五千余人,想要攻下两万多人把守的皖城,形同做梦。
但是孙权不能放弃!
孙翊的表现越来越好,他必须要有所表现!
“攻城!”
孙权痛下决断。
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一定要抢到攻克皖城的最大功劳,趁着现在周瑜、孙策大军都还未到,现在正是他抢功的好机会。
如果等到周瑜和孙策带大军前来,孙权明白,自己就算立下了大功,也会淹没在他们二人那无尚的威望中。
周泰是孙权的绝对心腹,听到这个命令后,却迟疑起来:“强攻……恐怕不成吧?”
孙权咬咬牙,坚定的道:“不成也得成,强攻!”
吕范是个粗人,为人大大咧咧,是周瑜手下一员悍将,不过这人心眼比较直,没有收到周瑜下令攻城的命令,即便是孙权咬牙切齿,他也无动于衷。
然后接下来的两天,皖城外就出现了很有趣的一幕。
孙权站在骄阳烈日下,心力交瘁的指挥着军队向着高大的皖城城墙猛攻,另一边,吕范则带领着手下两千人躲在树荫下,饶有兴趣的看着孙权表演他的指挥才能。
“将军,听说那孙权是吴侯的二弟?”一个毛头小子问道。
吕范在他脑瓜子上给了一下,没好气的道:“孙权的名字,是你叫的吗?”
毛头小子困惑的道:“这就怪了,既然他是吴侯的二弟,就应该是讨贼校尉的二哥才是,同是兄弟俩,怎么差距这么大?”
吕范哑然失笑,再给了他一下,笑骂道:“滚犊子,你懂个屁?”
不过心中却暗暗纳罕,这位二将军也算是身经百战了,怎么这会儿就跟个脑残一样?这么坚固的城池,两万多人守城,你那点人就想拿下皖城?你没睡醒吧?
一连两天已过,孙权手下死伤两千余人,果然拿皖城无可奈何。
而这个时候,孙策和周瑜已经率大军从东西两路合并而来,于城外十里处立寨。
大帐内,周瑜、程普、韩当、黄盖、孙权、孙翊、董袭、吕范、朱治等江东诸将悉数而列,一干武将甲胄铮铮,雄武非凡。
主位孙策更是器宇轩昂,虎目闪烁,却面色难看。
“强攻两日,损失两千余人,此为何故?”孙策冷冷的看着孙权,不讲丝毫的颜面。
孙权强自保持镇定,淡淡道:“两日之前,我率先锋突杀而来,在皖城上下毫无防备之下,如吕子衡不是胆小如鼠之辈,与我双管齐下,两面强攻,必可直下皖城。然而吕子衡战前畏惧,不敢出战,这才导致我军伤亡惨重,也致使我江东迟迟未能拿下城池。”
吕范一听,顿时急了,这是哪跟哪啊?这不是红口白牙诬陷人吗?刚想辩解,却发现周瑜眉头一皱,瞪了自己一眼,吕范无奈,这才默默吞了这口怨气。
孙权毕竟是孙策的亲弟弟,孙策本就没有真心责罚之意,见孙权有理由,吕范不狡辩,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然后给了二人一个警告,让二人今后要同心协力云云。
不过众将都看在眼里,谁也不是傻子,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三弟孙翊以少敌多,在大官湖痛斩江夏精锐三千余人,威震江东,可二哥孙权呢?
这一比较,高下立判!
“这皖城内守军足有两万,又先胜了一阵,正是士气旺盛之时,诸位且都说说,欲取皖城,该用何计?”孙策目视众将,大声问道。
黄盖道:“可断其水源,阻其粮草,城内军士百姓众多,保证不出两月,便不战自降。”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拿下一座城池,耗时几个月乃至半年时间都再正常不过了,在这没有飞机、大炮的年代,一切都要靠士兵往上冲,困城是最好的办法。
孙策皱眉道:“两月之久太迟缓,我军要尽快拿下皖城,然后整顿军务,秋后起兵,征讨江夏,现在已近九月,时不我待。”
朱治冷冷的道:“刘偕脾气暴躁,我军可日夜叫阵辱骂,想必不出半月,刘偕必不堪其辱率军杀出,我军则可趁势大军掩杀,一举拿下皖城。”
孙策想了一下,还是摇头:“若此计真成也可,若刘偕坚守不出,等刘勋援军,我军岂不是白耗力气?不妥不妥,诸将还有何妙计?”
董袭豪爽的道:“不如便一不做二不休!昼夜攻城,待敌军人困将疲,皖城自然归我。”
毫无疑问,董袭的建议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也是士兵伤亡最大的一种方法。
很显然,不论是孙策还是周瑜,都不愿采用这种攻城方式。
“强攻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若真要强攻,恐怕我江东进军江夏的时机又要延缓一阵。”周瑜眯着眼睛说,“刘勋在外,现在皖城内共有三种派系关系,若能离间一二,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哦?何为三种派系?公瑾速速道来。”孙策眼睛一亮,兴奋的道。
周瑜慢悠悠的道:“这第一种嘛,便是刘勋亲信,现在由刘偕统率,大都是武人出身,有勇无谋;第二种,乃是袁绍残部,袁绍败后逃难至此,人数不少,文武皆有,此时他们虽投靠刘勋,但只需煽风点火,便可轻易动摇他们的信念。”
孙策点头:“嗯,公瑾所言有理,离间乃是上上策!”
周瑜笑了笑,又道:“这第三种嘛,皖城旧部,都是早些年举孝廉选上来的朝廷命官,他们在庐江经营数十年,在此地颇有名望,乃是当地世族的领袖。”
顿了顿,周瑜把目光落向了孙翊,语意极其深刻:“而且,他们都是当年陆康部下。”
“陆康的部下?”孙策皱起眉头,叹息一声:“看来,想要离间成功,只能从袁家一部下手。”
孙策知道,陆康和自己有不共戴天之仇,想让他昔日的部下转投自己,实在是痴人说梦。
然而问题又来了,袁术残部来到皖城没多久,就算他们起义叛变,又能造成多大的阵仗?搞不好就会被刘偕直接在内部消灭了。
真正能派上用场的,还是陆康余部,发动起人民群众,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性所在。
孙翊已经静静的站在诸将人群中,不发一言,就觉得周瑜的目光好像一直落在自己身上似的,很不舒服。
难道他发现了什么?
以周瑜之才,恐怕不无这种可能。
孙翊知道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而关键时刻,自然该关键人物挺身而出。
孙翊深吸一口气,向前跨出一大步,抱拳大声道:“大哥,小弟有一计,可保皖城必破!”
孙权对孙翊已经是越来越看不上眼,在旁边冷嘲热讽:“诸将谁不知道皖城必破?只是要花费多少时日罢了。”
孙策对这个三弟是越来越喜爱了,如果说断魂谷一战是巧合,那么大官湖一役,让孙策彻底见识到了这个三弟的厉害。
孙策虽然头脑简单,但并不自负,深知孙翊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别说孙权,甚至比之自己,都不遑多让。
“依三弟之间,几日可破皖城?”
孙策竖起了一根手指。
“十日?”孙策高兴的两眼冒光,兴奋的道:“三弟,你可当真?你真可十日攻克皖城?”
若放在以前,见到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小娃娃在帐内大放厥词,诸将一定为嗤之以鼻,嘲弄不已。可是现在不一样,一次大官湖大捷,让所有人都见识了孙翊的才能。
就在所有人都满心期待,以为孙翊真能够保证在十日内攻克皖城时,他们却都失望了,孙翊摇了摇头。
孙权暗暗好笑:“我就说嘛,这小子想十日就攻克皖城?这简直是做梦!”
却没想到,接下来就听孙翊冒出了一句骇人听闻的一句话。
“大哥,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攻克皖城根本不需要十日。”
孙策连忙问:“你三弟意思是?”
“一日!”
孙翊朗然回答。
“轰!”
帐内,诸将大惊,忍不住失声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