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赶紧跪倒在地,道:“左丞相息怒,鹿台乃我大商之国器,臣非常清楚,然眼下张宝叛军攻至戏水,直逼商歌,我们根本来不及集结一支大军去征缴叛匪。七十万刑劳之人虽修筑鹿台,但以鹿台之雄伟,这些人根本不够,每日不过挖掘石土,搬用柴木,对于扩建鹿台没有太大帮助,且陛下闭关以原有鹿台为基,扩修之处对陛下现在没有用处,但这些修筑鹿台的刑劳之人却可助我大商重新平定天下。”
左丞相缓缓坐下,脑海中思考章邯所言之事,若用此办法确实可解商歌当下之危。
左丞相觉得章邯之计可以用,但其心有顾虑,道:“像这样一支队伍,必须得有一位忠心耿耿、骁勇善战的大将才能驾驭得了,否则他们很容易在战场上倒戈,不知章大人是否有合适人选?”
章邯等的就是此时,他正色道:“如果帝国需要我,如果左丞相肯推举我,章邯愿意请命带兵。”
左丞相笑道:“章少府怕是又要变成章将军了。”
章邯坦言道:“左丞相,微臣不敢提为国尽忠之事,我只是喜欢带兵打仗,喜欢征战沙场,如果真有半点功劳,也全是左丞相推举之功。”
左丞相大笑道:“你什么时候学会说客气话了,当年在博浪沙,你可是犟脾气,对于陛下的封赏一概不收啊。如今不要说什么功劳不功劳的了,你我都是为国分忧,既然如此,那我就奏明太子,替你请缨啦。”
“谢左丞相。”
“对了,你对晨曦公主可有想法啊?”
躲在姜王后身后的晨曦公主见终于提起自己的正事了,一下羞红了脸,姜王后笑着拍拍晨曦公主,然后也看向章邯。
章邯被众人注视,面色尴尬,急忙道:“不敢、不敢,章邯实乃一介粗鄙武夫,对晨曦公主只有仰望之情,不敢有非分之想。”
晨曦公主听闻此言,当即生气的一跺脚,大声的哼了一声。
姜王后与左丞相相视一笑,而后左丞相笑着指着章邯道:“你啊,你是过谦了,我看你们俩就非常合适,既然你与公主情投意合,若你不反对,我便一并奏明太子,如今太子代陛下处理朝政,他若也同意,正好在你出征之前,赐你们成婚。”
晨曦公主急切道:“太子哥哥一定会同意的。”
姜王后与左丞相大笑,章邯赶忙拜谢。
姜王后道:“既然大事已定,晨曦啊,你就先带章邯将军去宫里走走吧,我与左丞相商量商量日子,看近日什么时候合适。”
晨曦公主红着脸拜礼姜王后与左丞相,然后赶忙拽着章邯离开。
等两人离开了,左丞相面无表情道:“章邯的事我来安排,只是您又何必把晨曦公主许配给他,让他沾了皇亲国戚,万一他拿了战功,那不更容易居功自傲吗?且当今天下大乱,万一章邯有他想,到时候该当如何。”
姜王后道:“章邯父母已亡,两个兄弟驻守边疆,他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不好制约,可他一旦与晨曦公主成婚,哪怕他就是远在千里,可公主却在我们身边,我想他定是不会再有其他想法。章邯与晨曦两人真心实意,让章邯领军去平定天下,考虑晨曦安危,他绝不会有任何懈怠。”
左丞相点点头,“姜王后高瞻远瞩,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办了。”
翌日朝堂之上,太子高坐于龙椅之上,左丞相辅政立于侧旁,朝中文武百官分左右,以官职职能高低站于殿内两旁。
太子查阅了今日的奏折后,脸色难看,“国内有贼子作乱造反,右丞相拒不上报,现因罪入狱,如今贼子张宝率二十万造反之军屯兵戏水,逼近商歌,使我大商陷入危机,各位大臣可有良策退兵平乱?”
朝堂上文武百官此时无一人敢开口,他们在左丞相未归之前,以右丞相与御史大夫为首,所报奏说明之事皆是以这二人点头认同之事为言,如今左丞相归来,右丞相当即入狱,御史大夫却不言不语。
因失了右丞相这个领头之人,众百官这几日惶恐不安,现在对于帝国之事,他们真的不敢开口。
有一左丞相门下官员见此,硬着头皮走出百官队列,立于大殿正中,“带兵剿匪之事非同小可,小臣以为朝中尚有几人能堪此重任,太子与左丞相不妨择优而选。”
太子道:“那你说说都有哪些人呢?”
“臣以为,首选之将当属王离将军。”
左丞相摇头否定道:“王离将军镇守边关,他离商歌太远了。即使他从边关赶回商歌,也解不了当下商歌燃眉之急。”
那人再道:“李豪李将军也能堪当此任。”
左丞相冷哼一声,再次拒绝,“亏你还在宫中做官,他早在去年就已经病逝了。”
太子闻言,悲凉道:“这,如此一来可就难办了。”
“太子殿下,臣又想起一人,便是乌田将军也可堪当此任。”
左丞相道:“莫提他,他去年违反帝国律法,后入狱发疯,现在还关着呢。”
那官员见左丞相将他推举之人一一否定,心里慌了神,沉默之下,不再言语。
太子看着大殿中如同鸡肋的文武百官,心里气愤之极,只是如今兵事甚急,他只得请教左丞相,“左丞相,难道我朝现在真的没有一人可以带兵打仗吗?”
左丞相并未将昨日姜王后寝宫之事告知太子,为得就是今日在朝堂之上当着百官之面定下章邯之事,现在既然无人再选,左丞相便告奏太子,“臣与皇后昨日商议过带兵之事,今日朝列之中有一人可当此任,且御史大夫也向臣推举过此人,就是百官之中也有赞同者。”
太子闻言,脸色一喜,没想到朝中居然还有皇后、左丞相、御史大夫三人一同认同的领兵之才。“何人也?”
左丞相看着朝列中人,喝道:“少府章邯,还不出列。”
章邯早已等待多时,如今左丞相推举,他急忙走出百官朝列的队伍。“臣,少府章邯,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急忙问道:“章少府对剿灭贼寇,解我商歌之难可有办法?”
章邯胸有成竹,他先献上一份地图,待临朝太监在大殿展开后,走至地图一旁,指着地图上的标记,道:“依臣之见,张宝实乃村夫野汉,不懂带兵打仗。他虽兵至戏水,但却分布扎营,驻兵之阵呈现出一片散沙之状,还有张宝所部将士都乃乌合之众,一方面想贪功冒进,另一方面又想各保实力。观其军营驻扎情况,各军部左右不能协同,首尾不得兼顾,若在此时率精兵一部,直捣贼营擒其酋首,贼军自然溃不成军。如此,定可解我商歌之危。”
太子闻言,眼前一亮,可转念一想,心头生出疑惑,“章少府所言不错,可面对张宝二十万大军,此时商歌自保兵力尚且都不足,我们该上哪调兵去啊?”
“太子所言极是。不错,若在此时调取各郡县兵马,必缓不济急,而臣以为,在鹿台扩修之处有刑劳之徒七十万,这些刑劳贼徒中不乏鸡鸣狗盗、作奸犯科之辈,如今帝国处于非常时期,我等需非常之手段,面对张宝二十万贼军,太子可大赦天下,将这七十万刑劳之徒充入我大商军中,以保我大商兵力。”
太子与朝中百官大惊,章邯此等说法简直骇人听闻,大赦七十万刑徒,万一那些刑徒也造反,那大商可真就完了。
太子手指颤抖的指着章邯质问道:“大赦天下所有的犯人,这不是要天下大乱嘛。”
章邯厉声道:“太子此言差矣,依臣所见,不仅要大赦囚徒,而且要论功封官行赏。大商临危,成败在此一举,请太子殿下当机立断。”
太子被章邯反驳,一时不知所措,等压下心里慌乱后,才大声问道:“章邯,你可想过,若是这七十万囚徒临阵倒戈,随同张宝贼寇一同造反,到那时怎么办?”
“微臣正是处于此等考虑,才恳请太子大赦天下,并且对赦免囚徒以后要论功行赏。那些贼徒虽然有犯罪前科,但太子仁爱,不仅赦免其无罪,并且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贼徒感恩太子,必不会生出反心。而且,太子不要忘了,在鹿台还有看管这些囚徒的帝国精锐之师近十万,我们可将这些囚徒与大军混编一起,让我大商军卒带领并监视赦免囚徒,足可保万无一失。”
太子震惊的站起身来,他张了张嘴,却对章邯说不出话。
太子一时拿不定注意,便向身旁左丞相请教,“左丞相,这样可行?”
左丞相眼观鼻,鼻观心,一副淡然模样,“臣听太子殿下的。”
章邯此时大声催促道:“太子殿下,帝国事态危急,唯有此计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矣。”
太子惶然,左丞相不替他拿主意,朝中其他官员又指望不上,略一沉吟,太子向前一步,看着章邯,“章邯,那一切就都交给你去办。传本宫旨意,鹿台刑徒一律赦免,封章邯为上将军,率军出征剿灭张宝,平叛帝国造反贼徒。”
“喏。”章邯面无表情的接旨,但心里早已激动万分。
“既如此,那众爱卿都退下吧,我等静候章将军捷报。”
太子见大事已定,正打算退朝,左丞相却突然道:“且慢。”
太子一惊,忙问道:“左丞相还有何事?”
“昨日臣与皇后商议,章邯与晨曦公主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皇后随命臣特向太子请婚,将晨曦公主赐嫁于章将军。今日太子既然定下章将军带兵出征,那臣只得此时就向太子奏明,望太子成全章将军与晨曦公主,在章将军出征前为二人操办过婚礼。”
太子一愣,难以置信宫中竟有此事,不过既然是皇后赞同,左丞相请命,且章邯与晨曦公主互有感情,那他这个太子有怎么可能拒绝。
“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