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差几十收藏才到三百,还好,没有差太多,下午是分类强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如果这个推荐都跨了……所以,拜托了,多给凤屠点支持,点击,收藏,推荐票,哪怕是刷几条评论,都是对凤屠一份的支持,360度鞠躬感谢!)
洪州城因为陆宣成为才学大家而引起的轰动,还在继续升温。
然而另外一件洪州城大事件,转眼也终于到来,就在江云卿在文圣祠宣布过后的第九日,尾随江云卿其后,匆匆离开徽州的巡考其余人马赶至洪州府,离乾院试于是便提前开始了。
原本所受瞩目程度应该并不输于府考的院试,因提前的缘故,来得有点悄然。
没有往年的一两个月时间作为缓冲和预热,相比才结束的府考,有那么一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恶趣味,只不过又因为陆宣的存在,使得洪州城人们的热情更甚。
自从陆宣成为了才学大家的消息在城内广为流传,仿佛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洪州府的代表,尽管八杆子都还打不着,但在人们看来,陆宣可是在洪州府成的才学大家,自然也就是洪州府的骄傲。
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世故人情就是如此。
参与院试的都是已经得到功名的新进秀才,便是考得最差,都还能够留在本地学府继续进修,所以相比府考,又少了那么一点硝烟味。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至少表面是如此。
府衙内院。
许世正与江云卿煮茶而坐。
身为府尹的许世亲手为江云卿沏上一杯清茶,对其淡淡一笑,道:“江大人,我看韩侍读似乎对陆宣这位年轻大家似乎印象平平。”
印象平平?
江云卿微微一怔,旋即摇头不语。
何止是印象平平,虽然他暂时还不清楚韩孝德为何会对陆宣抱有敌意,不过自从那天在酒楼偶遇,他就看得出来,韩孝德和陆宣这两人之间应该是存在着什么瓜葛。
否则,也不至于让韩孝德这位家世煊赫的京城官吏,对一个素未谋面的晚辈如此仇视。
貌似这陆宣并非洪州府人士,而是来自终南一带。
由此可见,这位年轻得过分的才学大家来历并不一般。
想起在徽州那人对自己的嘱托,江云卿有些感概。要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如此轻率就提前开始洪州府的院试,甚至还专门私作主张,临时制定了一道策论,作为这次院试的内容。
好在虽然用大比的策论来作为院试内容,显得有些变态,不过院试考究本来就不拘一格,这一点倒是不会沦为别人的把柄。
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也仅仅是针对陆宣一人,想要考究一番这位新晋才学大家而已。
许多人只知道策论便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是用来考究考生才能。
但大部分的人却不知道,一道策论就能从中看出考生的见解主张,间接也就考察出了考生是否会真心实意为朝廷出谋划策扶朝安邦。
一场院试,专门针对一人来出题,恐怕也是离乾有史以来的头一遭吧?
不过自当见识了陆宣那首《正气歌》,江云卿忽然便觉得自己定的策论似乎都有点多余了。
且不说因为看了其中对浩然正气的见解,就让他对一身浩然正气有所升华,便是诗中体现的那股正直气节,都让江云卿有些自叹不如。
江云卿和许世这边正饮茶闲谈,忽然两人都齐齐望向考房那边的方向,目光之中带着惊讶!
感应当中,考房那厢正有一股才气冲天而起!
许世无法镇定的站了起来,动容道:“这股才气的雄浑程度,堪比陆宣作出《正气歌》,难道他又作出一首……”
许世没有再说下去。
再作出一首才识堪比《正气歌》的诗词?
不是不可能,而是太难以相信而已!
江云卿露出笑意,道:“看来应该就是陆宣了,走吧,去看看,上次错过《正气歌》面世,这次可不能再错过了。”
正当两人想要前往那边考房,一道肉眼可见的金灿灿光柱,蓦然从才气涌动的位置飞快升腾而起,冲向了天际!
“直达天听?金科玉律!”
压下自身蠢蠢欲动的文力,许世脸色终于变为骇然,他猛然转头望向江云卿,急问道:“你出了何种题目?”
江云卿眼眸凝颤,许久才艰难吐出两字:“策论。”
说完他脸上的笑意就转为了苦笑。
貌似这下子可真是不得了了,策论本就是大比才会出现的题目,本来只是想考究陆宣一番,谁知竟然有人写出了直达天听的文章出来?
所谓直达天听,便是文章内容已然达到与才气产生共鸣的绝佳程度,直接通达朝廷六部,如果不出意外,就会被定为国策,考生这篇文章将被视为金科玉律,在离乾奉行。
这样的文章,本身就已经脱离了考生的才识范畴。
哪怕你写得辞藻华丽,天花乱坠,都没有半点作用,只有真正对朝廷百姓有利可行的安国之论,才能产生共鸣。
然而从初启降临,迄今为止,离乾也仅仅只有两人做到如此地步。
一人便是当年连中三元如今的儒道半圣,兵部尚书陆九渊。
另外一人,则是同他一般身为翰林学士的张太虚。
如今只一场地方院试,考出了一篇金科玉律?
这让后面参与大比的离乾文人该怎么办,难不成还能叫每个人都写一篇直达天听的文章出来一较高低?
对此,江云卿只得是苦笑再苦笑。
而对面的许世则完全已经是目瞪口呆。
……
同日,离乾朝廷因为一篇突如其来直达天听的文章乱成一团,后经查实乃是洪州府考生陆宣院试之作,此人身份同为新晋才学大家,朝野震惊,议论纷纷。
皇帝力排众议,亲自下令,将此文宣为国策,诸官效行。
消息外传,才学大家陆宣掀开神秘面纱,其身份也在离乾京师人尽皆知,震惊其年纪之余,引起了更多人的疯狂追捧。
而原本要以死相逼问罪陆宣的国子监儒臣,在这天纷纷偃旗息鼓。
国子监内的儒生学子则掀起了一场关于陆宣这篇文章的大讨论,最后一致认定这篇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的文章,阐发了儒道文人的仁政思想,实为难得一见的千古文章。
以至于,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猜测陆宣此人不久后是否会进入国子监,成为儒道文人的一员。
毫无疑问,在这些儒生看来,陆宣一篇文章,足以证明他入儒道的资格,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这篇文章,也成为陆宣入主文华阁文章文柱的首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