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坐公交快到站了,下车的人往往会对挡着自己的人说:“下么?下么?”而不是说:“劳烦您让让。”
食堂吃饭的时候,过来一人,总会指着分明空着的座位问:“同学,这有人么?”然后你得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这里没人,然后他就坐下了。好弱智的感觉。而不是直接问你:“请问我可以坐下么?”
你看,在发出请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最终获利人是自己。也就是要表示一种领人情的态度:我要做这件事,但我是替你着想的。
其实你知道他们其实只是想表达一种询问,属于基本的礼节。
但是从深层的心理上,其实包含着一种推卸责任的暗示。把问题的核心推给别人,让别人去解决,去做那个决定,然后自己借东风或者接盘就行。
你下不下?我要是下不了可是你的责任哦。
你坐不坐,你不坐我还坐呢——喏,这可是你说的没人哟,这可是你说的哟,那我就坐下了哟!
在中国,处处都能碰到这种微妙的“抛包袱”。找办公室里的人办事,总会被推来抛去,甲让你找乙,乙指你去找丙,丙又说是甲负责的……分明举手之劳的小事也不会轻易帮你做,一是从你这无利可图,二就是怕承担责任。直到你找来一个更有发言权的人,指定甲去做,那么甲才会放心替你办,因为有人分担这个责任了。这时候冷漠的态度就会变得热情似火,然后最后这环节里的所有人哪怕只是顺水推舟的你都需要感谢,因为他们都是“为你好”的。
朋友相处,分明一方在用恶劣的语气态度挤兑另一方,然而话却说得有板有眼,大有一副“我这是为你着想”的样子:“你怎么不这样呢?”“你咋不那样呢?”“你这不就得了嘛!”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自己体会某种快意的同时,当然还不想闹僵,一定要表现出——“我在帮你啊!”可是效果却是把包容他的朋友挤兑得很难堪,在人前显得很蠢。
这可能和我们从下受到的教育有关。不论是父母或是老师、长辈,他们在做每一件事,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我这是为你好。”然后其实有时候你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受利,或者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只是看着他们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且永远扮演那个替你着想的好人。
“你那电脑不是要处理么,就咱这关系,低价给我吧,反正你有了新的也不用了。”
(你觉得我卖不出去么?你怎么知道我买新的旧的就不要了?低价给你倒无所谓,只是你这话说的就让人觉得怪怪的,好像你这是替我着想咯?)
“听说你要处理电脑,正好我需要一台,不如你卖给我吧,价钱好商量。”
(好呀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