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眼镜除了一些沙石和海底生物,确实没有什么发现,但是因为刚才的一场海底风暴,林路被吹离入水点很远,加上高流速海水搅动沉船表面覆盖的淤泥,眼镜这才得以在五十米的极限距离勉强发现这艘沉船。
海底沉船往往代表着海底宝藏,林路没想到居然会有这种发现,等他循着指示,七手八脚攀过一片珊瑚林后,一道巨大的黑色阴影赫然出现在他面前。
由于此地的海水还很浑浊,林路勉强可以看清这里的情形。沉船的位置很特别,周围三面都有礁石高低环绕。最后一侧南面则是林路进来的方向,那里长满了珊瑚。整条船船首向东,船身紧紧靠着北侧礁石,正对这林路的侧舷面后半部分有处一人高的破洞,虽然底部陷于淤泥看不清楚,但想来应该会一直蔓延到船底。除了此处,倒也没发现其他什么伤害。
按照行驶方向可以推断此船当时正在出港。结果路遇此处时船只不慎触礁遇险,船员修补不及此船才无奈沉没。因为此处四面有礁石珊瑚环绕,足以保护沉船免收暗流、沙石的侵害,古船如今报存的很完整。至于为何如此久都没有被人发现,林路猜测多半是因为沉船表面平时覆盖淤泥苔藓,只有风暴过后,表层淤泥散掉部分后才有可能发现,但四周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此处不时会出现的水流风暴阻挡了人类勘探。
船上部已腐坏,残长28.5米,残宽7.1米,船内采用十二道隔舱板分为十三舱,每舱都保存肋骨,木质虽朽仍可辨识。以船中为界,船前半部的肋骨在隔舱板之后,内有桅杆座。船尾尚保存有舵承座和船舵残件。
船两舷之上部为三重板叠合,下部乃两重板。船板材最大者9.2米,宽0.28米;其厚度则因所处内外层不同位置而异,内层者厚,在8.2-8.5厘米之间,外层者稍薄,为4.5-5厘米。板材横向结合采用平接或搭接法;而纵向结合则分别用斜面结合、半斜面结合和半侧榫结合等方法。无论纵接还是横接,都是以子母榫加固,填充麻丝、桐油、石灰配成的捻料,然后再打上铁钉。
此类船船之两舷由上而下向内收拢,形成尖底。两舷在底部结合线,即是船底的纵向中轴线。与中轴线重合安装一条龙,龙骨全长眼镜估计有18.6米,由主龙骨与尾龙骨两段组成。
由于此船年月长久,林路害怕危险并没有深入其中,只是从边缘处掏出一盘、一碟、一盏来。另可见官用陶瓷器、若干竹、木货签以及沉香、龙涎香等物。
据考证此三物来自于龙泉窑,符合龙泉窑烧造技术走向元明的衰落期特征,再加上船体样式,可以推断,眼镜发现的这艘沉船就是一艘典型的元代四桅海船。
宋元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空前提高,海外贸易步入高峰,内河运输的规模亦远胜前代,以上种种不仅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力量,而且造船业突飞猛进,为之提供了优良的水上工具。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不断来到中国,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约于1271年随其叔父经商来到中国,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留居中国17年。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派马可?波罗从泉州启航护送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所看到的中外海船情况。阿拉伯的船体小,仅一桅一舵,没有铁锚。造船木料坚脆,铁钉钉不进去,容易震裂,是用椰索缝合法连结船板,船底不涂沥青,只用鱼脂油,再加絮捻缝。船不坚固,在印度洋航行,易沉没。而中国船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船很大,竖四桅,张四帆,也有的有二桅,可以随意竖起或放下。船上有水手200人,足载胡椒五六千石。无风时,行船用橹,橹很大,每具须用橹手四人操作。造船木料用冷杉木,有坚固的主甲板,甲板下有60个小舱,人住在里边很舒适。舵也很结实。船用好铁钉缝合,有两层板叠加于上,以麻和树油掺合涂壁捻缝,绝不漏水。每只大船后曳两只小船,每小船有船夫四五十人,操棹而行,以助大船。另有小船10余只协助大船,如抛锚、捕鱼等事。
元代的四桅远洋海船在南洋、印度洋一带居于航海船舶的首位,载重量约在300吨上下,在继承宋代造船技术基础上又有所进步。
由于国家严禁私人私自勘探、发掘、打捞水下文物,或者隐匿、私分、贩运、非法出售、非法出口水下文物,林路在高兴过后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问题。看看时间足足过去了一个小时,眼镜也发出预警,林路没有多待,示意眼镜定位后,打算上岸后再去决定如何处理这个发现。
刚从水底冒出头来,远处传来船老大嘶哑的“林路、林路”喊叫声和他不停用钢管敲击船舷的“邦邦”声。
方大叔从林路下水前熟练的准备动作判断林路并非生手,因此开始时并不担心,等他下水后,哼着小曲躺在驾驶室休息,哪里知道林路也只不过上过几堂室内课而已。
时间过去30分钟,他开始有些担心了,一般人浅水也仅能行动30分钟,这20米深的海底,不同于浅水,运动起来后其耗氧量会增加很多,再训练有素的人也会不自觉加重呼吸的。
按捺心思又等了15钟,还不见林路出水,方大叔彻底着急了,开始不停呼叫林路的名字。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一个小时,他都已经开始绝望了。忽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呼喊声。
“方大叔,这里!”能够重见阳光和渔船,林路还真有种里逃生的幸运感。不提沉船的事,这次遇险可是他从没经历过的大事件,好家伙,林路找到渔船所在的位置后,发觉自己竟然飞出了将近100米远,从海底游上来后他累的不行,实在没力气游过去了。
方大叔闻声惊喜挥手回应,开船过去把他和那氧气罐拖了上来。上船后,林路瘫在在甲板上,不待他开口,第一时间讲述了那场海底风暴。
听林路讲的危险,方大叔也是后怕不已,从古至今海底捕捞的渔民最怕遇到就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湍流,在那高速的海水冲击下,人的小命可完全无法由自己做主了,经常会有人因为这个丧命的。
有了重大收获和海底历险,林路没了尝试海钓的兴致,带着花不少钱买来却来不及大显身手的鱼竿、鱼线开始返程了。结清租船费后,方大叔人很热情,到港后还特意拉林路到家,招呼老伴整治一桌酒菜给他压惊,朴实的渔家饭虽不华丽却让他胃口大开,陪着老俩口边吃边聊,结果喝多了,晚上不得不住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