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的一句问话,正好问到谭玉的要害,一听王重阳问起,连忙施礼说道:“启禀老仙长,在下的确有一顽疾,每遇天气变化、雾起雾落之时,小可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偶尔浑身冷痛,严重的时候都有昏厥过去的情况,小可实在是难受至极,怎么,老仙长可以治疗小可的病痛吗?”
“重阳略通医理,不妨可以试上一试。”
“哎呀,那可太好了,如此说来,那就有劳老仙长了。”
王重阳为谭玉亲自把脉,思忖良久,方说道:“《晋书·宣帝》‘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谭玉啊,你表征得的是风痹,这个好治。”
谭玉一听说好治,顿时喜形于色,连忙双膝跪地,诚心诚意说道:“老仙长,方才谈论之中,听说您在终南山修道已成,准备建立全真道,老仙长今若能治疗小可之病症,小可愿舍弃家业,拜老仙长为师,跟随老仙长鞍前马后,绝无二心。”
“且慢,你这个徒弟呢,老叟可以收下,只不过呢,你是不是还有一种不便启齿的邪病没跟我说啊。”王重阳缕着胡须笑颜道。
“哎呀,老仙长,您真是神人啊,您一定得收下我这个徒弟。师傅在上,徒儿给您磕头啦。”谭玉说罢很虔诚的跪在地上给王重阳磕了三个响头。
“好徒儿,快起来,为师答应你啦。”王重阳双手相搀。
张通、道济、马钰、孙不二、巴卡让等人都给二人道喜,寒暄已毕。王重阳命人呈上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略加思索开了一组方子:
方一: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注意避风。
方二: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用菖蒲酒送下。
方三: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小撮,酒送下。一天服二次。以身中暖和为度。忌食猪肉、冷水。
王重阳又从怀里掏出自制的丹药三粒,嘱咐谭玉,以上三方,加这三粒丹药,每方用药三天,九天之后自可痊愈。
王重阳又道:“刚才这几个方子只能治疗你的风痹之症,你身上的邪病用这些方子治不了,得用别的办法。”
提起这个邪病,谭玉的脸又红了,原来,谭玉的邪病很难以启齿,每到初一十五的时候,谭玉都不敢出门,因为一到这日子,他就显现女子的扭捏之态,自己无论怎么控制,也都控制不了,令谭玉实在难堪,因而这个邪病始终是藏在谭玉心底的一个隐隐的痛。
“师傅,那可怎么办?您一定有办法的对吧?”谭玉用一种企盼的眼神看着王重阳。
“徒儿别急,现下有两种方法可以治疗此症,一个快,一个慢。”
“哦,师傅,那您说说快法怎么办,慢法又怎么办?”
“先说慢法吧,你得跟我学习道法三年以后才能克制它,而且不用服用任何药物,用道法无边来根治这一顽疾,因为这一顽疾主要来自你幼小之时一次遭遇,所以需用慢工。”
“那快法呢?”
“其实快法说与不说是一个样的。”
“伯父,那为什么呢?”张通也来了兴致。
“因为快法需要找到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只在《山海经》中有过记载,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怪物,这种怪物叫横公鱼,实际上没听说谁见过。”
“伯父,我也听说过这种横公鱼,据说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
刚说到这里,就见谭玉眼睛一亮,打断张通的话说道:“你是说煮不死的鱼?”
“啊,对啊!”
“我这碧水潭就有啊!”
“你这碧水潭就有?!”这句话几乎是王重阳、张通、道济三人同时出口。
谭玉兴冲冲到后堂去了,不大功夫从里面捧出一幅画来,一边展开画卷让众人观看,一边问王重阳:“师傅,您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只见画上的鱼通体赤红,鱼身酷似鲤鱼,鳞片成甲,头顶长着一对犄角,耳后一对红褐色扇形鱼鳍,脊背、左右腹侧、尾部各有一鲜红色鱼鳍,鱼嘴怒张,颌下有短须,头顶、两腮各有长须,甚是怪异。
“就是这种鱼啊,怎么你这碧水潭会有?”王重阳惊异道。
“我这碧水潭内水奇凉无比,而且水底吸力极大,从不漂浮任何物体,老人们都说这个碧水潭连着长江、通着大海,所以一直无人敢下,两年前一个晚上,家人听见岸边有‘汩汩’之声,顺着声音寻找,就发现有一条这样的怪鱼快要死了,也是徒儿好奇,想到这鱼快要死了,就连夜在岸边支起一口大锅,煮水熬鱼,结果水沸鱼不仅不死,反而精神了,又纵身跳回碧水潭,我就命人凭记忆画了这幅画,而后悬挂于后堂,初一十五焚香祭拜,以赎谩怠神灵之罪。”
“哦,原来如此,其实它并非什么神灵,世间万物都是为人所用的,只是现在看来捕此鱼倒成了一桩难事,谁能敢下此碧水潭捕捉横公鱼啊?”王重阳接口道。
“伯父,小侄不才,想下水一试!”张通挺身而出,正言说道,因为谭玉救了王重阳、马钰、孙不二、巴卡让等人,自己水下的功夫也算不错,所以他要下水捕捞。
“不可不可,碧水潭水温极低,而且水底吸力极大,底下情况不明,万一有什么凶险,你让谭某何以自处啊!”谭玉连忙阻拦。
“这倒未尝不可,横公鱼虽凶,我相信它也奈何不得张通,老夫曾听通儿讲过,在龙虎山叠云峰曾经擒过锦鳞蚺,锦鳞蚺比横公鱼凶猛百倍,通儿既然能擒住锦鳞蚺,自然横公鱼也不在话下,至于水凉的问题,也不大,对常人来说,自然难以承受,而对于通儿来讲,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通儿现在的功力,就是进入冰山、寒窟,也能挺住半日。”
王重阳喝了一口茶,又继续说道:“谭玉,你去准备一条结实的长绳,一端拴于碧水潭边的粗树树干之上,另一端抛于水中,张通一会下水之时只要抓住绳索,即使水底吸力再大,应该也无大碍,你在准备一个带有倒须钩的铁器,杆要略长一点,横公鱼易怒,只要吞进倒须钩,就不会吐出来,通儿可以用这个铁器擒住横公鱼。”
“好了,就这么办,伯父您可想的太周到啦。”张通喜不自胜。
“另外,谭玉,你再准备一些度数较高的酒水和生姜来,张通下水之前服用一些姜汤、喝点酒,有助于驱寒。”
“遵命,谭玉马上就办。”
“再准备乌梅二枚即可。”
“师傅,要乌梅何用?”
“到时候你自然会知道。”
“徒儿遵命。”
“等等,大家忙乎一上午了,是不是款待大家饱餐一顿,下午再让张通下潭捕捉横公鱼啊。”王重阳一句话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山里的午宴不敢说多么高档,但是颇为丰盛,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水里鲜,摆了满满两大桌,众人推杯换盏,庆贺此次相逢和王重阳喜收爱徒,席间王重阳嘱咐谭玉从次日起坚持服药,谭玉一一记下。
忽然谭玉想起一件事,忙对王重阳说道:“师傅,您给我大师哥起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给我师姐喝号清静散人,您给我也起名喝号呗?”
“哈哈哈哈,好!”王重阳满口应承,思虑片刻,说道:“你家处在云雾之端,为师就给你起名为谭处端,今日下午张通将下潭给你取横公鱼,以正你身体内的邪气,就给你定字为通正吧,你为人真诚、慷慨而重义气,为师就给你喝号长真子如何?”
众人闻听齐声击掌喝彩,谭玉连忙起身跪倒,给王重阳磕头谢恩,王重阳急忙双手相搀,众人又继续饮酒相庆。
从现在起,谭玉这个名字就成为历史了。以后就称其为谭处端。
据史料记载,谭处端,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洛阳人,生于公元一一二三年,涉猎经史,善书法,为人慷慨重孝义。金大定七年,师从王重阳,于马钰后继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一一八五年】安然仙逝于洛阳乾元宫。
谭处端为全真道南无派创立者。传谭处端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元世祖赠“长真水蕴德真人”,世称“长真真人”,著《水云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等人。
谭处端师事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马丹阳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这一修改,使此后全真道更适合民情而得到迅速发展。
以上皆为后话,因金庸老先生所著《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及全真七子为主要人物,笔者在这里阐述史实,一为不与之发生冲突,二为证实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老先生杜撰。
且说众人用罢午宴,准备张通即将入潭取宝,至于张通如何下潭取宝,后面又发生哪些精彩故事,请看下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