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正在华山石室与张芊芷二人仰观北斗七星,张通忽然想起了那首猜起来的六言诗句,前三句已经找到了答案关键是第四句“真金授祖锁勘”,他的脑海之中忽然来了一片灵光。
“芊芷,你的玉箫带来了吗?”
“带来了啊!干什么?”
张芊芷与张通二人颇通音律,二人经常在一起琴箫合鸣,尤其是在龙虎山叠云峰那几年,二人的音乐造诣已勘佳境,由于琴大,带着不方便,因而张芊芷每当外出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笛一箫,每当两人来了兴致,都是张通吹笛,张芊芷吹箫,二人笛箫合鸾,不知底的人们见了都以为是哪座仙山的神仙眷侣下凡人世一般。
“芊芷,我有些乏了,想在石室门口这躺靠一会,你能否为我吹一段箫曲如何?”
“既然是官人喜欢,那么为妻就献上一曲如何?!”
“真是我的爱妻呀!”
说话间,张通就在石室洞口找一干净石头,仰靠在石头之上,头南脚北,枕着自己的手臂,眼睛望着北天之上的北斗七星,如有所思。
张芊芷则很乖觉的坐在附近一块青石之上,抽出斜插身上的玉箫,轻启朱唇,吹奏起来。
古代汉族音律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确定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
五声音阶的特色在于,它没有半音阶(小二度)音程.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称为“中国音阶”。
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三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五种不同的五声调式。
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偏音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附加音的插入可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形成三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在五声音阶中,分别以不同的各音作为主音时,可构成不同的调式;调式名称是以阶名命名的。比如以第一级音“宫”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宫调式,以第二级音“商”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商调式,以第三级音“角”作为主音时,就称为角调式,余类推。
宫音和角音的确认,对判定五声音阶的调高(宫音的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当五个音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由于宫音和角音的大三度音程关系,所以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
而箫相传为舜所造。竖吹。唐代以前的“箫”为多管,即“排箫”。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张芊芷所吹的这管箫就是“箫管”,现在称洞箫。之所以使用单管箫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六至八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筊”。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广雅·释乐器》:“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国外,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足见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汉代也称“羌笛”,简称“笛”。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故在此以前的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相混淆,为了区别比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
直至宋代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
张芊芷的这管箫就是上等白玉箫。直径接近一寸,开前七后一八孔,属于改良洞箫,音量比较大,转调比较方便,洞箫一般用于独奏。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古代都是横吹笛子竖吹箫。箫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乐器,是受到大自然的灵性锁所滋润的。箫声,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在演奏时保持着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才能真正的将这种美妙的声音表现的更好。
张芊芷最先吹的是《碧涧流泉》,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紧接着又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第三首曲子则是《良宵引》,《良宵引》是根据古琴独奏曲改编的。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当张芊芷吹奏到第三首曲子的激昂旋律时,张通突然腾身而起,可把张芊芷吓了一大跳,箫声戛然而止。
“通哥,你怎么啦?”
“芊芷,多谢你,你立了大功啦,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瞧你,一惊一乍的,吓死我了,咱们夫妻之间还有什么谢不谢的,快说说,到底怎么回事儿?”张芊芷嗔怪着却又兴奋的催促着张通。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章详细分解。
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恳请您在百忙之余持续关注、点击、推荐和收藏艾丈策所著长篇武侠小说《八卦遁甲》,真诚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