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恳请您在百忙之余持续关注、点击、推荐和收藏艾丈策所著长篇武侠小说《八卦遁甲》,真诚说一声:谢谢!
上一章说到,众人正在关注王重阳又添了一名爱徒,忽听道济说道古田檀没影了,人们这才注意到,原来古田檀见嗔嗔、李德本已死,知道自己再不走就会大祸临头,于是趁着混乱之际,悄悄窜上墙头逃之夭夭。
“先不用理他,让这条老狗先多活几天,有账不怕算,早晚有一天,这条老狗一样会死无葬身之地!”张通说道。
“通儿,红门寺应该怎么处理?”
“嗯,伯父,我想万物生长自然会有他的意义,这个人慎果树肯定会有他的作用,既然咱们都已经知道它有毒,不去碰它,也不会有大碍,至于红门寺嘛,伯父,我有一个想法,现在重阳宫刚刚定址,到建成恐怕还需几年的时间,不如把红门寺改为重阳宫别院如何?”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二哥此言甚善,一座存留数百年的佛门建筑能不荒芜,或者能不毁于大火之中,而是继续发挥作用,为黎民解忧,为弘扬道法,此乃善举也!”道济笑着说道。
“哈哈哈哈,如此说来,老朽恭敬不如从命了。”王重阳很是欣慰,自己最愁的问题解决了,红门寺距离终南山只有十几里地的路程,把重阳宫先建于此,不用耗费太多物资,即可改建成功,真是意外的收获。
原本只住一晚的众人,因为有了张通的这个提议而放弃了原来的计划,众人集中精力处理后事,同时又找来工匠,开始动工重阳宫,一时间终南山至重阳宫别院忙碌起来。
据史料记载,重阳宫,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中国著名道教宫观,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重阳宫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之首,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葬骨之地。重阳宫位于钟馗故里、刘海故里的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南八十里处,行政区划今属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户县祖庵镇。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是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的开山祖庭,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虽也号称“祖庭”,其实不过是王重阳弟子所建。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其弟子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兴盛。王重阳、丘处机都有著述流行,以阐述全真教义。
重阳宫属于坛庙建筑,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
元世祖时,重阳宫更名重阳万寿宫。重阳宫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响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
元代时,重阳宫殿堂建筑共计约五千零四十八间,东至东甘河,西达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明代以后,重阳宫开始衰落,规模逐渐缩小。现存的灵官殿、七真殿均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规模远非元代可比。
作为元代盛极一时的大重阳万寿宫所存除碑石、石棺之外的实物,仅有闲置在院中的几块硕大的筑基石和一件残存的屋脊,可以让想见当年宫殿的宏大气势。金庸先生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就发生于此。
现保存的四十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圣旨碑是研究我国现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
象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实属罕见。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王重阳汲取佛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全真教以道教《道德经》、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为必修经典。
王重阳不提倡符箓和炼丹那一套,也不相信白日飞升之说,认为修道根本在于修心,清心寡欲,做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矣。
他亲撰《重阳立教十五论》制定教义教规十五章,要求道徒修绝世欲,不娶妻室,打坐炼性,方能超三界,离凡尘。王重阳死后,其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北方各地传道,影响很大,尤其是丘处机在元初受到太祖成吉思汗的礼遇,命其掌官天下道教,全国各地大建宫观,全真教达到鼎盛。
重阳宫一楼设“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称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国古代总领功名、学问、文章及保护科举士子的神,在道教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
“文昌”本是中国古天文学对“斗魁”星以上六颗星辰的合称,并被古代星象家们解释为可以为人们带来显贵地位的吉星,因而也就成为人们普遍信仰的一位星官。
道教沿袭了民众对星辰的崇拜,公元六世纪后,中国封建王朝以科举选拔人才,科举成为知识分子走向仕途的主要途径,对“文昌星君”的崇拜逐渐兴盛。
“文昌星君”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求学、官场升迁的主要保护神,并被历代帝王封为“文昌帝君”。旧时,文武官员、骚人墨客和社会名流都在文昌阁拜祭文昌帝君,希望在科举功名方面得到他的护佑。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的诞辰。在主神文昌帝君两侧供奉的两位童子,为天聋和地哑。在掌管文人仕途命运的神明身旁,特意安排了两个聋哑人,为的是防止向凡人泄露科场秘密。
牌坊两柱一跨,两侧直书“第十洞天”和“六十福地”。洞天、福地是神仙在人间的住所,全国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第十洞天和六十福地,确定了重阳宫的归属。
凡去重阳宫旅游均有句口号叫“游重阳洞天,做世上神仙”。这睹星门就是仙凡交界处。穿过睹星门,就如同从凡间进入到仙境一般。
太清院倚山随势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灵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和升仙台。轴线左右为钟楼与鼓楼;西侧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阳殿;东侧为财神殿、天医殿和转运堂。
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寺神灵宫。其像威武凶猛,火红脸膛,双目圆睁,额上还有一目,锯齿獠牙,虬须怒张,一手执金鞭,一手执金砖,身披金甲,足踏风火轮,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足以镇服妖魔。
传说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练功时,鞋中的一粒沙子因为浸染了祖师的仙气,见风就长,虎虎生威,后被祖师蹋了一脚击了一掌,就再也不长了。如今,巨石上几个硕大的祖师脚印依稀可辨,被称作祖师脚印石,而巨石突兀的顶部仍是祖师击了一掌的印记。脚印石出现五种颜色,代表祖师练功所采的五行之气。
在北距重阳官是里的甘河镇,另有一处石拱桥,相传为王重阳早年遇钟吕二仙并受点化而得道之地,称为遇仙桥。遇仙桥是陕西省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历史的沧桑几乎让遇仙桥湮没于地下,只有供石上精美的龙头浮雕还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一九八七年在遏仙桥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阳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桥畔的小庙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阳祖师端坐正中,气宇轩昂,颇有大家风范:两个书童站立两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但凡历史名人,人们都赋予他很多美丽的传说,全真教的王重阳也正是如此,既然是传说,就不一定都是真的,但是,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确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历史真人。
且说张通等人,在终南山协助王重阳筹建全真教一系列的工程,因见王重阳老伯父的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就商量要离开终南山,赶往华山。
本来,巴卡让等众人也要跟随张通前往华山,就在临行前不久,巴山派那个崔兄弟接到手下人的传报,巴州一带出了一伙强盗,搅扰百姓不安,巴山派也受到了一些侵扰,派中兄弟恳请巴卡让及众位护法赶快回转巴山派驻地。
在王重阳及张通等人的劝说下,巴卡让这才恋恋不舍的带着几大护法及众兄弟回转巴州。临行前,巴卡让、桑瑞龙等人拉着张通、道济的手,一再要求二人及张芊芷有机会能去巴州游玩聚会,直等到张通点头方才作罢,终于这一日,张通、张芊芷与道济赶往华山、巴卡让等人赶往巴州,王重阳及众弟子留在终南山,三伙人洒泪分别。
终南山也好,华山也罢,在当时都已经不是大宋朝的管辖范围了,但虽然属于大金国管辖之地,只因为距离金国都城千山万水,所以也没有东部地区管的严紧。
张通、张芊芷、道济三人乘马一路疾行,这一天就来到华山地界,他们三人哪知,到了华山,就像进了龙潭虎穴一般,更多的艰险在等待着他们,由华山而起,张通、张芊芷和道济三人开始了奔驰中国西北部数千里之遥的长征之路,大金、大夏、西辽、蒙古,漫漫长路拉开了序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恳请您在百忙之余持续关注、点击、推荐和收藏艾丈策所著长篇武侠小说《八卦遁甲》,真诚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