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到,张通阐明立场,怒斥李德本、古田檀二人,阐明是金贼与大宋国朝中的逆贼相互勾结,才窜得的大宋北半部江山。
在金和南宋的国界上,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只是唐邓二州(今河南南阳,属南方)地区归金。由于金和南宋两国政局都比较稳定,大规模的战争较少,在金朝灭亡之前,二者国界一直精确地稳定在秦岭淮河一线。
金宋时期,北方的西夏王朝依然存在,南方云南地区是大理国。从形式上看,南宋领土加上大理国和唐邓二州刚好是中国地理的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
这次中国的南北分裂和以前的区别在于,南北人口数量相当,而且均已汉族占绝对多数。从历史发展上,金朝的女真契丹和北方汉族产生的融合,同时也造成南北汉族的认同感降低。由此,金朝灭亡后,秦岭淮河以北的汉族仍不能为南宋所用。
“哈哈哈,张通你别说得那么难听,大宋朝赵匡胤得来的江山就正大光明吗?还不是赵匡胤欺负人家孤儿寡母,陈桥驿黄袍加身就窜得了江山,你这又作何解释?”
李德本这话说得很霸道,也很毒。
的确,想当初,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九六〇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
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公元九六〇年二月三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
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尽管事后在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等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因而,李德本给张通设的这个话套的确给张通回答带来很大难度,不承认史实未免有些牵强,承认史实就无法回驳之前的话语。然而只听张通爽声大笑。
“哈哈哈哈,李德本,你效忠的是大金国完颜氏你的主子,而张某忠诚和爱戴的却是大宋黎民百姓,天下的苍生。不管当年的政治内幕如何,但是有几点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第一,当年我大宋太祖爷终结的不是一个多么开明圣主明君时代,一个七岁的儿皇帝能有什么作为?当时天下藩镇割据,百姓涂炭、黎民遭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大宋太祖爷才建立的盛世时代,就连海外诸邦都以与宋民结亲为荣,那时候,你完颜氏的祖宗还穿着兽皮在山里嗷嗷叫唤呢!
第二,在大宋取代大周的过程中,因太祖爷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大小官吏及百姓的支持。大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太祖爷登皇帝位,那真是民心向背,所向披靡。
第三,那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兵变之际,太祖爷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正所谓‘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
李德本!古田檀!你说说你的主子,完颜氏的那些蠢猪们,哪一个能做得到?”
张通“嘡嘡嘡”一阵慷慨激昂的陈词,把个李德本、古田檀给噎的面红耳赤,干嘎巴两下嘴,没词儿了。
李德本终于恼羞成怒,红着脸哇哇暴叫,别看是一个干巴老头,但是声如钟鸣,可见功夫相当到位。
“张通啊,贫道今天倒要领教领教你的高招,你纳命来吧!”说罢,李德本往上一纵,挥拳便打。
张通看观定势,见李德本没有使用兵刃,只是一对双拳,自己也举掌招架,李德本见张通出掌,自己则双推掌两拳变掌,两臂内旋成侧立掌,同时向正前方张通的胸口推出,张通则虚步抱拳身体左转,左脚尖点地,右腿屈膝成左虚步,两手同时变掌为拳,斜击李德本的软肋,两人差招换势就站在一处。
几个回合之后,张通就发现李德本的招数酷似大洪拳。大洪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法,据传说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六步架,也有的说是上古伏羲遗之,尧王则之,老子继之,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凡练少林拳术、器械、短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故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称。
大洪拳的特点是以活马步桩为根基,架子大开大合,多崩打、架打、扒打、滚打,架子刚劲有力,多发身力整劲,初练刚劲、明劲,再练柔劲、暗劲,后练混元劲,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连绵不休。因其极具搏杀实效,故多被人所采用,并赋予了神拳的色彩,加入军中战斗时的刺枪、托枪、刀劈、落马倒地后翻滚防守等技法,运气为拳,化掌为刀,拳掌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敌。
历史上的洪拳,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洪拳也叫红拳,是我国最古老的拳术之一,属“上四门”,上四门包括:“红(拳)、梅(花)、弹(腿)、迷(踪)”,但红拳在历史上很少被官府查禁,不像梅花拳那样多灾多难。
李德本自幼拜在大洪拳名师膝下学艺二十余年,尽得师傅真传,全面系统掌握大洪拳理论、功法、套路及绝技,出师之后,他认真钻研,刻苦磨练,使大洪拳理、功、法、技融会贯通,全面掌握了大洪拳。后又结合其他拳术,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李派新洪拳,行走江湖四十余载鲜遇对手。
张通认准了李德本的武术套路,心里就有底多了,正要痛快淋漓的与李德本交手比拼,就见嗔嗔和尚伸手拦在中间:“慢,慢动手,老衲有话要说!”
那么,嗔嗔和尚到底要说什么呢?且看下章分解。
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恳请您在百忙之余持续关注、点击、推荐和收藏艾丈策所著长篇武侠小说《八卦遁甲》,真诚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