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曾今的记忆,很多已经开始模糊,所以关于自己的一些过去小黎都是能省则省,节省大家的时间,也节约我的时间。关于第一卷童年也就到此结束。说一点点废话吧,也是我自己在偶然间发现的,关于我们中国文字的故事。
华夏文字源远流长,虽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但是却是时间上传承最长的文字,这种传承让我骄傲。而我发现的是我们华夏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事,人,物。
最早出现的是记录性字符或者简画的那种模式的文字,就像我们刚开始学习文字的时候,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山,石,田,土之类的,而这种文字或者说是字符大概有3000个左右,这也是我在考古文献上看到的,至于真假,我相信我们国家的考古人员不会拿传承开玩笑,当然我记错却是有可能的。而我们现在用的文字都是简化而来,为什么会有简化后的文字呢?我常常在思考,看一些文献记载,后来我忽然想到,是生活,是生活的需要而简化。是因为使用而发生改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时候甲骨文大家都知道,是用利器刻在一些可以用来记录的事物上面进行记录。那时候没有小刀,这种刻画十分的费力,所以在长期的刻画中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实用。所以我们的字才越来越简单,好用。
而我发现两个有趣的字。“英与枭”为什么呢?英雄枭雄,很常用的词不是?而他们怎么出现,为何出现?本义到底是什么呢?既然文字来源于生活,那我想象是不是组合而成呢?“英”我全部拆开是草,皿,人组合而成。区别在于人与皿的组合方式,为什么不是皿与人链接的方式,却是组套的方式?而皿内有人的上半部,却不是全部?“人”者下为足,上为身体。一个皿内装着人的上半部分,是什么意思?我认为一是说有思想,有胸襟的人。二是说人要有胸襟,有思想。再从整体来看,是什么样的人?草一样的人,何为草一样的人?普通,简单,平凡。我们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看书还是写作什么的,都是由上而下的顺序,所以我认为“英”就是指平凡却有思想与胸襟的人。当然,我们可以半拆,那就是草与央。草就是草没什么可说的,而央却也同样有意思,“央”中心的意思,现在的文献中,“央”为一人大门内。就是中心,重要的意思。而央最早出现与何时?小黎累死了也没有找到,只知道在商朝时就有了商鞅此人,那么央定然是在商或者以前出现。至于更久前也从史记中查证,结果在史记最早的记录中也并为发现央出现与何时,本义是什么。而在考古那里,我看到最早的记录性字符,也就是初始文字。个人认为央应该出现于第一次的文字修订时间,也就是夏前黄帝时代。而他的本义与由来却是没有具体的记载,至于已经成立的说法,我却不怎么愿意相信那就是它出现的本源。而“枭”字同样,全部拆分是鸟与木,去中间一横我们看到的鸟有了爪子,很奇妙是不是?鸟居于木上,由这5个字我唯一能想到的是毕方神鸟。为什么呢?因为史书记载【毕方: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两翼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见则其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等俱有载。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译文: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山海经·海外南经》:“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译文: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淮南子·氾论训》:“叔孙敖三去令尹而无忧色,受罪禄不能累也;荆亻次非两蛟夹绕其船而志不动,怪物不能惊也。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守,物莫足以惑之。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也;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酒浊其神也。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以为虎也;惧掩其气也。又况无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阴阳相薄,羽者为雏,毛者为驹犊,柔者为皮肉,坚者为齿角,人弗怪也。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怪也。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坟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天下之怪物,圣人之所独见;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独明达也;同异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
传说典故
背景
【黄帝花七年时间兼并了东方诸国,随后又在中条山诸猛兽的协助下消灭了南方的竞争者蚩尤,终于让中原王国的疆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风后却不识时务地用沉重的措辞向国王呈送新的战报。风后说,零星的叛乱并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残部依旧侵犯着边境各地的平静。东南方向,著名的统帅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虫,依托茂密的森林随时准备反扑。西北方向,灵媒们也正加紧赶制招魂的法器,准备聚集蚩尤的魂魄,组建亡魂的军队,与黄帝再作搏杀。黄帝听到这样的报道,心里充满恐惧。他再也无法站稳,直直地向后倾倒。幸亏侍女敏捷,轻轻抱住国王,他才不至于硬生跌倒。风后赶紧将瓦解敌人的方法和盘托出。
危机出现
数日后,黄帝独自乘着一辆由各种火的符号装饰的战车,驰向泰山。这辆巨大的战车载着黄帝在泰山颠簸的小路上奔驰了五天。到第六天时,黄帝忽然发现战车前闪过一团黑影子。这影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分出了头颈与眉眼。它面朝战车,向后飞行,背后的影子逐渐聚集过来,而正面的影子却因为被风带动,逐渐消散。
尽管如此,黄帝还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这个形象黄帝相当熟悉,此前,他曾经统帅军队,与之战斗,也曾经下令在北方极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头颅,即使这样寒风依然无法立即封冻腔中的黑血,名为蚩的甲虫因此爬满了北方的国土。它是蚩尤。黄帝大惊失色,完全瘫软在战车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风吹动,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渐凝结成手臂伸向自己。黄帝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哀叫着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脸,试图阻止蚩尤的袭击。
解危
没人听到黄帝的哀叫。因为这叫声被另一阵尖锐的声音掩盖了。黄帝只觉得一阵红光闪过,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样停下了沉重的脚步。国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经消散,远处,一只红色的大鸟越飞越远。四周安静了下来,连草叶生长、蚯蚓呢喃的声音也听不到。
多年以后,风后才又向黄帝提起了那只红色的鸟。他说,这只鸟名叫毕方,形态与鹤相似,习性也几乎没有区别,因此有时被误认为只有一条腿。毕方的羽毛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喙相当宽大,黑色并带有白色的花纹。正是这只鸟,将黄帝征讨四方时杀死的敌军封锁在泰山之中。当然,借助这只鸟也可以将那支亡魂组成的军队释放出来。只是博学的风后也并不知道方法罢了。
从那以后,一共过了四千六百年,毕方再没有在中原王国出现过。】注【】内容为摘录文字非个人所著,仅为借鉴。
以上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毕方火属。“火”可以带来灾难,但“火”更是文明传承的指引,见证。所以毕方为一出现就是很高贵的存在。那么作为有其相似意的“枭”,它是不是说是出身高贵,且极可能带来灾难也同时是十分重要的意思?这些作为一个普通的国人,小黎无法查证,小黎只能期待,也等待我们的考古,历史学家们的辛苦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一切成立,那么英与枭就很容易理解,英雄与枭雄就很容易区分。不是吗?好吧我就这样区分了。
说了点废话,毕竟童年结束了,新的章节有还是要整理下思路不是,明天或者今天下午开始新的章节吧,同样有好奇心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加讨论,我们共同探求华夏文明,解读华夏密码。呵呵,给百家讲坛打打广告,好棒的节目,小黎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