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义的脸上,现出狂喜的神色,他做梦都想入学。
但紧接着,他想了一想,低头看了一眼手里的弟子规,脸上现出依依不舍、极度惋惜的神色。
最终摇了摇头,对县学学谕深深的行了个礼,双手又将那只弟子规送了回去。
“怎么?你不愿入学?”县学学谕大惊。
“许义极想入学,但如果许义入学,又怕家中老母,无人奉养。”许义忧虑道。
县学学谕一言不发,直直的盯着许义。
许义坦然的与其对视。
“难怪!难怪!”县学学谕用力点了点头,赞许的道:“难怪能够聚孝成德,原来是真有孝行。”
顿了一顿,又道:“许义,你可知道,你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只要入学,想要奉养你母亲,根本没有任何困难。”
“许义听不懂,请学谕大人说的明白一点。”许义一脸茫然。
县学学谕伸手捻须,微笑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你读了书,你就懂了。”
“哦!”许义似懂非懂的盯着县学学谕。
县学学谕也不解释,“既然这样,弟子规我先收回来。你也不要急着拒绝,回去好好想想,再决定是否入学。”
“是。”许义大声答应。
他是真的很想入学,县学学谕的话,提醒了他。
县学学谕一招手,那只弟子规就从许义手里飞出,落在县学学谕的手里。
那群被许义打倒的顽皮小孩已经从地上爬了起来。他们刚刚被许义打过,畏惧许义,不敢靠近,看到有一个坐马车的在跟许义说话。
这个年代,能坐得起马车的都不是一般人物,这群小孩不敢冒犯,愣愣的站在一边观看。
县学学谕向这群小孩的方向望了一眼,怒道:“小小孩童,不思上进,胡作非为,我要替你们的父母好好管教管教。”
手一伸,那枚弟子规直接从手中飞出,迅速变大,变成一只巨大圆规,圆规张开,一边撑地,另一边急速画了个圆圈,这个圆圈,正好将那群小孩圈在里面。
这是弟子规的特殊能力。
画地为牢。
这群小孩被圈在圆圈里面,顿时慌了,急忙想要从圆圈里面跑出去。结果刚一跑到圆圈的边缘,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弹了回去。
群小孩左冲右突,就是走不出圆圈。几个小孩很干脆的坐在圆圈里,大声哭了出来。
县学学谕的实力,比许义强大的多。
县学学谕脸露冷笑,“姑念尔等年幼,不予惩戒,关你们一天,以儆效尤。”
挥了挥手,马车启动,县学学谕转过头来,对许义道:“许义,不要忘了,回去之后好好想想,再决定是否入学。”
“是。”许义大声答应着。
“你如果愿意入学,就直接前往知微学堂,寻找周先生。你的事情,我会提前给他说的。”县学学谕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谢谢学谕大人!”许义大声道谢。
县学学谕展露出来的实力,让他知道,现在的自己,虽然凝聚出德气,却才刚刚入门而已,距离真正的强大,还差的很远。
望着县学学谕的马车远去,许义略一寻思,先去买布。买了一些碎布回家,走在路上,边走边想。
想到县学赵学谕所说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难道真有这么多的好处?但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好处,又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争着抢着想要读书?
接着又想起那晚自己对大伯说过的话,终有一天,自己要前往京师,责问大伯,为了让堂兄许理入国子监读书,将自己母子逐出家门,不给分文,该是不该?
如果不读书,又怎么能够做到这些?
不知不觉回到家里。
“义儿回来了?”许秦氏在院子里专等自己儿子回来。
“母亲。”许义庄重的对自己母亲行了个礼。
“义儿,发生了什么事?”许秦氏一脸惊讶。从许义郑重的行为当中,她意识到一定是有重大的事情发生。
“母亲,孩儿要去学堂读书。”许义郑重的道。
许秦氏脸现愧疚之色,却强笑道:“孩儿,你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娘当然知道你想上学。可是咱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哪能上得起学?”
许义忙将不久之前,在城里遇到县学学谕的事情说了。
“还有这样的事?”许秦氏听了狂喜,“义儿,这是天大的喜事啊,机会难得,当然要去上学。”
“可是……”许义犹豫道:“孩儿担心自己去上学,母亲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
“娘身体健康,自己就能够照顾自己,哪里还需要人来照顾?”许秦氏一脸喜色,坚定的道:“义儿,这么好的机会,你一定不能错过。娘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不就是担心你不去干活,娘自己一个人就养不起家么?可是,你试都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娘养不起家?”
“不如这样,你先去上学试试,看咱们家能不能撑得下来,要是撑的下来,你就继续上学,要是撑不下来,你就从学堂回来,继续支撑家业。”
这一次许义被说服了,“母亲说得对,只是,孩儿上学,母亲一个人挣钱,就要苦了母亲了。我看最好这样,我上午去窑厂帮工,下午去学堂读书。”
许秦氏纠正,“做了半天的重活,哪里还有精神读书?我看不如你上午去读书,下午去窑厂上工。不过,刚入学这段时间,要一整天都在学堂里面,等适应了学习之后,才能半工半读。”
“母亲说得对。”许义略微一想,同意了母亲说的话。
许秦氏吩咐,“义儿,你去陶婶家借几个鸡蛋过来,过几天给她钱。”
这是准备带给学堂的周先生的。虽然说许义读书,周先生肯定不会收他的钱,但礼不可废,第一次去见老师,怎么也不能空手。
这不是送礼,只是尊师重道。
许义去陶婶家借鸡蛋,陶婶十分干脆,给了八个鸡蛋,又送给许秦氏两只半大的小母鸡。
母子俩异常感激,许秦氏表示等小母鸡长大了,下了蛋,孵出小鸡,还给陶婶四只。
陶婶笑着表示不必。
当晚没什么事。
次日起来,许秦氏给了许义一个竹篮。
竹篮里面装的是八个鸡蛋,以及十几个大白馒头,让许义带去学堂,带给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