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秦老师结婚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秦老师就有了小孩儿。秦老师生小孩的时候一连接停了三四天还没来上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复习呗。有时候那个教室的男秦老师过来看看说两句儿,让班长管好纪律别乱了套。天知道秦老师什么时候来上课。
放学回家就给老娘说了秦老师生孩子不上课的事儿。顺口问“娘,你说这秦老师啥时候能上课?”老娘正坐在门口小板登上纳鞋底儿。只见她眼向上一翻瞅了我一眼,“啪”的一声吐掉嘴里的线头儿,把手里拉鞋底子的线使劲儿拽了又拽说:“上课?,等着吧,没有个月把俩月的能上喽课?”我也不太明白老娘那话里有话的意思,但我已经听明白最近是上不了课了。
刚开始一看秦老师没来上课,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比过年都兴奋。同学们在一块儿打呀,闹呀,玩游戏、叠飞机,打四角儿……尽情的疯啊!可是没过两天就感觉没意思没劲了。唉,都说玩多好呀,可是老让玩没人管又觉着没意思了。有时就想,你说这秦老师生个孩子咋就这么费劲呢,这三天还生不下来一个孩子啊?我真是纳了闷了!
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学从上课时间上比现在紧多了。分晨课、上午课、下午课三个时间段儿。早晨5点半就得起床,六点准时站队跑步、作早操。说跑步其实就是按高矮个儿两个一排儿围着操场转圈儿。由两个班儿的体育委员带领喊着:“一二一,一二三四”这样的口号转上三四圈儿。然后就在操场上分成四排儿,一字散开作广播体操。同样也是由体育委员儿站到最前面喊口号,什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作完广播操以后差不多也就六点半了。开始上第一节早读课。早读课也就是所有学生在教室里放开喉咙大声读课文或者背课文。顿时教室里是一片书声朗朗、有读这的有念那的,有的哇哇乱叫也不知道喊的是啥,有的摇头晃脑似乎读的有板有眼儿,有的声音则跟蚊子样光哼哼儿,还有的两手拿着课本趴在书桌上歪着头儿和同桌拉呱儿。老师在教室里站着的时候,你看就行,个个儿都挺卖力,声音大的恨不能都能把房盖儿都能冲开喽!那是没命的喊啊,就怕老师听不到自己在读书呢,眼还时不时瞅上老师一眼。可老师这脚还没完全迈出去门儿,这声音马上就小了好几个分贝,只听见嗡嗡的共鸣声了。
七点半下课晨读结束。老师开始上课,晨课一般是数学。上到8点准时下课,这样,晨课就算上完了。紧接着回家吃饭,上午9点又要上课了,10点上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是自习,11点40上午放学。下午一般是两点上课,也是三节课,最后一节是自习,五点左右下午放学。放学后在家写上两张小字本,这就算作业了,除这从来就没有其他的作业。
我们那时小学的学习安排大致都是这样的,连同中心完小的四年级和五年级也基本如此。我估计在八几年的时候全国农村的小学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我们这一代没有上过幼儿园,我们一般都是8岁上学,我们在六七岁的时候都割过草、放过羊。麦收秋收季节地里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晚上村里的露天电影是我们的最爱!
为什么说露天电影是我们的最爱呢?在我五六岁时村里根本还没有拉上电,就别谈什么电视了,我记得我老爹花了五十块钱买了一个方方的大大的收音机,那是我爹的宝儿,天天放到家里找戏听。我们家里都叫戏匣子,是放干电池的。我印象是到了七岁时才刚刚拉上电。拉上电也不管用,一星期来不了一次电,来一次电跟过年似的。有时来不了一会儿又停了,跟没电有啥区别。其实一个村上也就只有三四台电视。大队书记家有一台。没电也没法儿放。所以那时露天电影就成为了村里唯一娱乐的节目。我也是从露天电影知道了”红日,狼牙山五壮士,少林寺,武林志,草上飞,白发魔女传,阿诗玛,画皮“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
如果哪一天村里来放电影的啦,那将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其实也不光是我们小孩子兴奋,大人也一样。一般露天电影都到一个场地比较宽敞又是村中心的位置放映。我们村是在偏西一点儿原来小学的操场上。我们现在上学的地址其实是新校址。原来的时候就是三间平房,课桌都是用砖垒起来的书洞洞。那时的学校还是用土打起来的墙,天一下雨房顶就漏。和他们相比我们教室不知比他们要好出多少倍,想想我们还真是够幸福的。一般放电影的发动机就按在学校教室旁边。那时我们把发动机叫”电锅“,可不是我们现在做饭的”电锅“。要发电时用一根绳子缠到发动机轮上,脚下使劲蹬住”电锅“咬住牙”嗨“的一声,猛的一拉绳子,发电机就”嗡嗡“的响开了。这样就给放映设备供上电了。
放电影的一般是两个人儿,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儿,一个驼着放映机,一个驼着两个铁盒子,我知道那里面放的是就各种电影的片子。从放电影的一进村儿,车子后面就跟了一大溜儿小孩儿,嘴里还大声的喊着:”演电影的来了,演电影的来了!“一直跟着跑到操场上,看着放映员在并排的两棵树上拉上影幕,把放映机在桌子上放好,有的小孩儿还主动帮帮忙。帮着拉拉绳儿,抬抬桌儿,忙的不亦乐乎。更有许多小孩儿在白色的影幕下手舞足蹈,踢腿蹬脚儿,嘴里还”吼吼哈哈“的练个不停。
天一傍黑儿,早早吃完晚饭的人们都搬着长登子、小椅子儿陆续出来了,这个手牵着丫头,那个手拽着儿子,有的老头儿腋下夹着个马扎儿一步儿一步儿往前走,有的拿着凉席和被子,看这打算是要美美的躺着看一晚上了,错了,其实是怕孩子睡着没地方放。让孩子睡觉用的。那地方哪有睡觉的地方啊,想得倒美。还有的甚至把地排车都拉来了,上面拉着七八十岁的老奶奶、老爷爷,那个热闹劲儿就别提了。看电影的大街上人挨人人挤人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来的早的就占到一个好位置,来的晚的只能是站到后面或者是最前面。整个操场上挤满了男女老少,真可以称得上是人山不海。小孩在人堆里来回不住腿的跑啊,叫啊。大人则在人群里不住口的喊什么二蛋别乱跑,三妮儿看好你弟……。人声鼎沸、呼声一片,只看到黑压压一片片,乱哄哄的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喊什么。不时从人堆里发出“爹啊、娘啊、三啊、妮啊“的找人声音。那场面要多热闹有多热闹。都说大集上的人多,我感觉比集上的人不知要多多少倍,都说十五的晚上最热闹,我感觉没有我们那的露天电影热闹。
“嗡……嗡……嗡……”放电影的发动机一响,放映机上的照明灯泡刷就亮了,瞬间看清了万头攒动的场面,人人都仰着个脖子,张着个嘴看那个放映机。放映员也不说话,只见他迅速从桌下面拿出两个大大的圆盒状的片子,片子中间还带着五六个圆孔,然后一前一后装到放映机上。就听见有人说,快开演了,快开演了。这时人群会更加骚动一会儿。如果村上有事儿,这时候村里的书记要趁这个节骨眼赶紧讲话,估计真正的听也不多。如果没事儿,停不了两分钟,放映机上面的灯泡啪的一声就关掉了,放映开始。只见从放映机的镜头里发出一大束银白色的光芒直接照射到白色影幕上,放映员根据远近调节一下投射影片的范围大小,这时候放映机前面的小孩儿离放映机近的就会站到板凳上把伸到放映机射出的光束里来回晃动,影幕上就会出现一堆这样那样手的形状来。
当影幕上”啪“的一声出现画面儿和声音的时候,人们“哇”的一声过后,就彻底静下来了,这么多人,静的连一个人的咳嗽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演到精彩、惊险、恐怖的情节时人群里也会发出惊讶连连的声音。当被演员感动的无法言语时,也能听到人群里鼻子抽动的声音。但整个过程很安静,人们一个个都抬着头,瞪着眼,眼珠一动不动的盯着那个精彩的影幕。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当电影结束时又是一阵爹喊娘叫的声音不绝于耳,乱哄哄的,找孩子的,找登子的,掉东西的。这场面比来看电影的时候好不了哪儿去。一般从看完电影回到家时基本都快十二点了。回到家里,脚也顾不得洗,倒头便睡。大人还要早起忙着干活儿,学生早起要上学,小孩早睏得睁不开眼了。就这样一场万人同乐的娱乐就此结束了!
这就是我儿时的露天电影。满满的回忆,满满的人影儿,满满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