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在表演中过自己的生活,通常会被认定为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型人格,这是一种人格障碍。
这类人总是过分感情用事,用夸张的言行吸收他人的注意,行为举止上带有明显的**性。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以自我为中心,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受暗示性强,喜欢依赖他人,获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情绪变化无常,易激动,不擅长逻辑思维,大多数时候显得天真和幼稚。
在临床上,有表演型人格的人会在精神、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表演型人格障碍起源于3—5岁。当孩子处在童年期时,异性父母如果过分的主张与孩子之间的异性关系,儿童会害怕失去这种关系,或者担心来自同性父母的报复,这一冲突导致了儿童偏好用夸大的幻想和表演性的行为来获得异性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和期望,家庭中存在性泛滥的现象,孩子也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有紧密联系,三分之二的表演型人格患者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
男性表演型人格易表现为暴力,女性表演型人格易表现为表演。
最典型的表演型人格会将整个生活都变成自己演出的舞台,要么妩媚性感,要么热情慷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像提前对好的台词一样,无论是行头还是表情,让看得人以为走到了戏剧排练场或是片场。
典型的表演型人格对人忽冷忽热,让人难以捉摸。
作为一种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属于非常棘手的病症,患者自杀率非常高。
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表演型人格的情绪。
表演型的人有些情绪是有意识的,有些则是无意识的,因此,患者本身需要区分开,将有意识的情绪中令人讨厌的部分找出来,试着慢慢改正;将无意识的情绪记下来,作为自我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