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异常,但是在智能、认知方面毫无障碍的患者。
反社会型人格,又称为社会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表现为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对他人、对社会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社会道德、法律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这类人具有高度的攻击性,瞬间爆发情绪,即使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也会诱发其暴力行为;伤害他人之后,不会产生羞耻感,也不会从过去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
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反社会型人格成形于童年或者少年期。从童年期开始,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反抗一切权威;少年时期,过早的出现性行为,或者性犯罪、酗酒、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规范;成年后,无责任感,对家庭不负责任。
形成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年丧父丧母、双亲离异、体质异常,童年期的生活环境恶劣,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其中,家庭破裂、被父母抛弃,或者成长于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中,更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另外,如果父母对儿童的管教缺乏一致性,如:朝令夕改,对一件事的判断前后不一致,会让儿童陷入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父母的言行失去了榜样的作用,在没有可模仿对象的情况下,儿童或青少年对价值的判断易自相矛盾。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儿童会发展出冲动,对个人行为不负责任,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成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在道德方面存在缺陷,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自省能力,对于一个杀人狂来说,杀人不是件大事,多杀几个,或者用残忍的手法杀人也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