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观桂陵、马陵两次战役,很多地方比如战术、情报、诱导等方面极为相似,如出一辙,实在给大家一种“庞某没记性,吃一百个豆儿不嫌腥”的感受。我记得有一句谚语说:“人不应该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那么,是什么使庞涓两次都因为相同的原因,败在了孙膑的计谋之下呢?
首先,我认为还是轻敌,无论齐军也好,还是孙膑这个人也罢,都没有放在庞涓和太子申眼里。因为,如果我们十分重视一个敌人,知道他的实力明显在自己之上,那我们在和其面对面作战时,每一个细小的战略部署都必然会非常谨慎小心,生怕中了敌人的计谋,贪功冒进、小股部队脱离主力强行奔袭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小。反之,只有庞涓认为孙膑不如自己,上次桂陵之战不过是吃了轻敌的亏罢了,而且急于报仇雪恨,才会发生接受误导,轻骑相逐的情况。
其次,这次马陵之战具体的指挥部署应该是全军主帅公子申,是否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难以确定,但不能将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儿完全加到庞涓的头上。
比如《史记》在“魏世家”中就有一段记载,原文第一段这样写的:“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原文记录这一段是因为这段很混乱,有三处明显的错误,大家不要误以为是在记录别的年代或者事件,这就是写马陵之战。
第一处错误是年份,司马迁写的是魏惠王三十年,但其实不对。这一年是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周显王登上王位是公元前368年,魏惠王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比周显王早上台一年。那么周显王二十七年,就是魏惠王二十八年才对;第二处错误是主角单位,不是魏伐赵,而是魏伐韩,因为司马迁在同一篇中前面已经写过魏伐赵的事件了,包括攻克邯郸和交还邯郸。而且这一章节下面发生的故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当中也同样写过,过程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可能是另外一件事。第三处错误是人名,不是齐宣王,应该是齐威王。宣王是公元前333年(《资治通鉴》载:“三十六年,齐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才接班儿的,马陵之战时仍是威王在位,前后差着十好几年呐。
因为《史记》是一本记传体史书,写起来交叉重复,很乱很复杂,很烦很烧脑,所以出现一些年代之类的差错也是再所难免,不影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人尚无完人,何况以笔记千年之历史乎?咱不能太挑剔。
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其实在《战国策》当中也有记录,挺好玩儿的一件事,咱们来看看。
当时太子申和庞涓正在率领部队追击齐国军队,“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路过外黄时,外黄人徐某找到主帅太子申,说太子您好,我是小徐,我有对敌百战百胜的办法想跟您汇报。
插一句哦,读到这里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那位卖《如来神掌》的老兄,神似啊。
“太子曰:可得闻乎?”太子申闻言大喜,忙把徐某拉过来您说说您说说,我这不正为统一地球维护世界和平的事儿操心呢么!
“客曰:固原效之。”徐某微微一笑,说您甭急,我就是为了您来的。“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话说您一当今太子,将来的魏王,以万金之体率队亲征,那不叫勇敢,那叫犯二儿!以身犯险,你就算赢了齐国又能咋样?还不是当你的魏王,守着你魏国那一亩三分地儿吗?可您要是吃了败仗,那可不得了,您这魏王能不能当得成估计可就悬了!所以,我小徐先生百战百胜的办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咱不打仗!
太子申说小徐你太调皮了,这哪是一个字哦?
据咱们猜测,这个太子申应该也是个平时不用脑子的,连这么勉强的理论都听得进去,而且他居然还真就被徐某的话给打动了,立时心生退意。“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想了好久说行吧,那我就听你的,咱撤!
这时候,最莫名其妙的情况发生了!
小徐先生又紧跟着说了一句:“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他说你想的美,那是不可能的啦哈哈哈……你现在就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为现在您身边很多人都想在这场战争里捞好处,就你自己一个人儿想回去有啥子用咧?
话说太子申这人虽说蠢点儿,不过脾气还真是够好,要是我早一巴掌抽过去了:姓徐的你精神病吧!说不打也是你,说不得不打还是你,你是吃错药了还是闲着无聊专门调戏太子爷来了?
“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太子申想要班师回朝,结果果然大伙儿都不愿意,不要说一干统兵将领,就连给他赶车的大兄弟都说,将军不可以呀,大将出征,如果不战而还,那跟打败仗有啥区别?太子申无奈,只得勉强与齐军开战,最后战败被俘,庞涓被杀。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这个徐某不正常。他若不是个精神病,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是个特务。他的目的其实很明确,效果也达到了,那就是涣散军心,削弱魏军的斗志,特别是主将太子申的战意,这个人如果我猜的没错,肯定是孙膑派来的,是马陵战役诸多计谋中的一环。
那个傻傻的太子申就这样已经没了打仗的心思,关上门儿搞起了自己的小算盘。那么以此推断,也许在齐军撤退时,太子申心无战意,就可能有意拖延,出工而不出力。
庞涓则不同。他是个战士,他的想法就是战斗,不过即使他对太子申的态度十分不满,但身为部属和臣下,他不能做的太过格,只好主动请缨,带身边轻骑部队连夜追击孙膑,生怕错过了战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苦苦等了十三年,如果此次不能雪恨,桂陵一战的羞辱又不知何时能报。
孤军追击,援军缓发,情报不力,敌暗我明,这一战魏军如果不败,我看那反倒是个奇迹了。这正是:
两岸阴森一路低,险同函谷塞丸泥。孤军深入兵原忌,大将成功树可题。日暮貔貅空万灶,风高鹅鹳奋三齐。驱车问俗今朝过,辄慨当年喧鼓鼙。(七律《马陵》,作者不可考)
第三个方面,庞涓和孙膑两个人的能力孰高孰低?
有人会说,你这是废话。还用问吗,孙膑在桂陵和马陵两次大败庞涓,当然是孙膑远强于庞涓了!
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只是太非此即彼了。客观地讲,战争中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和战法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完全说谁比谁强,这也是我觉得所谓庞涓自认不如孙膑这一说法不妥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影响力上来看,我认为庞涓无疑要高于孙膑。庞涓的主要活动轨迹是在魏国魏惠王时期,而这一时期魏国是十分强大的。在桂陵之战前,通过一系列治国强兵手段和国内将士的努力,当时一些小国如鲁、宋、卫、郑等国的国君都到魏国大梁朝见魏惠王,《战国策》里记载说“(魏王)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这是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的又一次强盛辉煌,俨然成为当时的诸侯领袖。而那时候,庞涓已是魏国的重臣,手握兵权,百战余生,声名赫赫。可以说,当时魏国的强盛,与庞涓的一系列战功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个方面,也可以证明庞涓在当时魏国的重要性。在史书记载中,那个时期魏国能够统兵打仗的,除了庞涓以外,无非就是公叔痤、太子申、龙贾等人,但上面这几个人战绩都比较差,均有过战败被俘的经历,与庞涓在战斗中势如破竹的气势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可以猜测魏国当时对外战争的主要倚仗,就是庞涓这个人。
再看孙膑,从学校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危机,受到了残酷的刑罚。到了齐国以后,他也只是以军师和幕僚的身份参与战争,从未独自走上前台。在马陵之战中,庞涓被困,看见树上刻的“庞涓死此树下”后,在他拔剑自杀以前,曾说出“遂成竖子之名”这句话,这说明无论在现实里还是在当事的两个人看来,庞涓的名气都要远高于孙膑,此次孙膑因为战胜庞涓,才真正得以成就大显,扬名于天下。
马陵之战以后,随着田忌的受诬出走,孙膑也跟随着退出了历史和战争的大舞台,隐居山野,著书立说,留下了流传后世的《孙膑兵法》。
但是我们很遗憾的看到,这位卓越的、杰出的军事名家,在浩瀚的历史之中,竟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个“膑”字,不过是他所受过刑罚的代称罢了。一代军神,千古无名,真是让人无限惆怅,也万般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