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斋随笔说通鉴》系列笔记之九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改革家公孙鞅人生命运的星移斗转和因果轮回
公孙鞅,也称卫鞅,战国时期卫国贵族的后裔,姬姓公孙氏,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是百家争鸣中法家的代表人物。因其为秦国在河西之战中取得重大功绩,受封于商地,所以号为商君,世人也称之为商鞅。
“商鞅变法”是咱们中学就学过的,基本上上过学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公孙鞅在秦国推行法家思想,使“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秦国的基本政治原则。而秦国作为一个在当时实力并不怎么占优的国家,经过他亲手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此后数十年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不断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霸主,进而覆灭六国,一统天下。单从这个成就,就足以看出公孙鞅本人的才华、能力和历史地位了。
关于公孙鞅的政治理念、法学成就以及变法改革对后世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世间文献著作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前言尽在,后世难追,我是坚决不凑那个热闹的。所以,这一段咱们就来说说公孙鞅生命中的一些机缘巧合,也试图通过这个角度,来品评他一生的恩怨荣辱与成败得失。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视角,是因为我在通过《资治通鉴》、《史记》等历史书籍来观察公孙鞅这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时,意外的捕捉到一些因果轮回的事件表象,有的甚至还十分明显,这不能不让我惊讶于造化的弄人和世事的无情。
可见人生种种,往往都是自己自由选择和间接促成的结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时候命运就象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描写的姑苏慕容家的绝技一样,斗转星移,乾坤变换,把你曾经做过的,再悄悄施放到你的身上,任你世间英雄豪杰,风华绝代,也无法摆脱这近乎宿命的安排。
(一)
成于人,败于人。
公孙鞅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真正对他自身造成直接影响的,说起来也就区区几个人而已。这里面,秦孝公作为他的伯乐和坚定的变法支持者,以及公孙鞅人生游戏关头的终级BOSS秦惠文王,姑且不在咱们议论之列。
第一个人说说魏国的国相公叔痤。这个人虽未对公孙鞅一生造成实质性的改变,但那也只是历史当时打了一个小小的喷嚏——溜号了。因为如果不是那一点点阴差阳错,这个人既可能提前成就了公孙鞅,让他在另一片土地上风生水起,大展鸿图;也可能令公孙鞅在尚未成名时,便身首异处,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名之鬼。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公孙鞅还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音矬)手下做事,官名是中庶子,大概也就是相国的侍从,跟班儿的一类角色。公叔痤通过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了解,知道公孙鞅这个人极有能力,绝非凡品,只要得到机会,日后成就将不可限量。可是——这里是按书上的说法,说他还没来得及正式向当时的国君魏惠王推荐公孙鞅的时候,就得了一场重病,一病不起。
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即便你贵为国相,也就是那么几个颤颤巍巍的老中医对你又摸又掐的,喂的也是那么几味黑乎乎的中草药,闻着直头晕,屋里连个漂亮的小护士都没有,更别提什么ICU重症监护和高干病房了。
君主魏惠王也十分担心公叔痤的病情,就亲自带人来到他的家中探望。眼看着公叔痤沉疴难愈,只好开口征求他的意见,说:“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您老看着情况可不大妙啊,这一旦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咱魏国国相的光辉事业谁能接您的班儿呀?
公叔痤躺在床上,出的气儿多进的气儿少,病病怏怏的说:“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说我下边跟班儿的里面有个人叫公孙鞅,这个人岁数虽然不大,但有经天纬地之才,您可不要小瞧他,一定要把整个国家的大事来交付给他!
当时公孙鞅才二十多岁,的确是挺年轻的。
但魏惠王对公孙鞅这个人根本一点儿都不了解,估计听都没听说过这人,忽然见公叔痤这么全力吹捧,隆重推介,不免有点腻歪。可公孙痤是朝中老人儿,病得又这么厉害,不好当面反驳他,便“嘿然”,嘿嘿干笑了两声没回应,心下一通腹诽:这老头儿是不是烧糊涂了,魏国这么大个国家,他给我推荐个毛头小伙儿来管理,这不胡闹么?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公叔痤人老成精,虽然病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魏惠王脸上的表情,知道魏惠王根本不会听自己的话任用公孙鞅。于是补了一句:“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你要是不听我的,不准备举用这个公孙鞅,那一定要杀了他,千万别让他跑别的地儿去!
魏惠王听完吓了一跳:这什么和什么啊,思维也太跳跃了,都病成那样了还打打杀杀的!于是便嘴上答应着,随便敷衍几句就回宫找宫女聊天儿去了。
魏惠王一走,公叔痤马上派人把公孙鞅召来,说:“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小鞅你是知道我的,我这人向来是先君后友,刚才我向魏王推荐你接我的班儿,可是他没答应。我怕你将来去别的国家效力,那对我们魏国的威胁可太大了,于是我就建议他干脆杀了你。现在你知道这事儿了,赶紧跑路吧年轻人!路在前方,路在脚下,只要你跑的比马快!
说到这里,咱们得抽空儿讨论下公叔痤的人品问题了。
事实上,按公叔和魏王两人对话内容来看,公叔痤已经全面了解了公孙鞅的才能,要不然怎么会推荐公孙鞅接替他担任国相这么重要的位置呢?这起码说明一件事:公孙鞅在公叔痤手下的工作时间,肯定短不了。那么,以公叔痤国相的身份,在了解这个人实际本领的情况下,推荐一个有前途、有发展的年轻人从政,应该算是举手之劳,估计魏王也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便当时不完全认可,也会慢慢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公孙鞅的才能。
那么,他为什么之前没有这么做,而是直到病入膏肓,眼看快要咽气儿了才做出这个人才举荐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十分了解公孙鞅的才能,害怕这个年轻人一旦被任用,搞不好就抢了他老兄屁股下面的座位,所以才把这件事一直拖到临终之际。这样做,既保证了自己在世时的高级地位,还博取了身死后的荐贤之名。
至于举荐不成而欲杀之,随后又坦然相告,这又是在搏名了。也许公孙鞅在此前未必就没有去意,但公叔痤却根本没打算放人。
所以说,这个人给我的感觉未免太虚伪,颇有点儿“既当****又立牌坊”的意思,相当无聊。
还有,这个公叔痤其实是有前科的,咱们前边说过名将吴起的故事,当年忌吴起之才,用嫁公主之计将吴起逼往楚国的,就是这位老兄,说起来还是熟人。合个影吧,茄子!
对于公叔痤的一番话,公孙鞅根本就没当回事儿,以他的智商,前因后果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了。他说:“君不能服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意思是魏王既然都不听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按你的说法杀了我呢,你老就甭卖好了!说完该干嘛干嘛去,既没慌张也没逃跑。
事情果然被他料中,当时魏惠王从公叔痤病房里一出来,就跟身边人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公叔老头儿太可怜了,瞧那样儿烧的得有三十九度多吧!你们看看,他一会儿跟我说要用公孙鞅当国相,国家大事都听他的,一会儿又让我立马儿派人杀了公孙鞅,这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真是烧糊涂喽!
当然了,这里也不能怪人家魏惠王不能识人用人,因为他根本不了解公孙鞅,因为公叔痤从未曾真正向他介绍和举荐这位大才。
但是在这里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稍微调整一下方向,老迈的公叔痤克服自己的忌贤心理提前举荐公孙鞅,或者魏惠王出于对公叔痤的信任毫无保留且坚决的任用了这个无名小卒,那么公孙鞅的成名时间必然大大提前,而多年后一个强盛国家的名字也许就该叫“魏”了;同样的,若是魏惠王虽然没有任用公孙鞅,却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屠夫思想,咔嚓了公孙鞅同学,那么多年后的战国乱世,强秦不强,又该是怎么样的一种纷乱格局呢?
可是……可是什么呀可是!这些都没有发生,历史沿着他既定的轨迹如常的运行。
据我猜想,公叔痤虽然在魏国为相,但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魏王一定也有所了解,这个人的名声在国内只怕也不是十分的特别的服众。正因为如此,他的推荐才不会被魏惠王所接受,反被魏王“嘿然!”而魏国也因此错过了一个强大自己,称雄天下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