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65900000001

第1章 自 序

《云斋随笔说通鉴》自序

闫石

这本书原本只是我的读书笔记而已。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类的东西,多年以来,也曾经零零散散的读了不少。比如《封神演义》、《岳飞传》、《杨家将》、《天龙八部》什么的……什么?您说这些不算史书?好吧,我才不跟你辩论呢。我就是从小喜欢历史的东西嘛,听人家说读小人儿书都算读书呢!

玩笑归玩笑。不过,我总感觉自己读历史缺乏系统性。也就是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上一本大部头的历史文献。比如手边这套《资治通鉴》,在家里的书柜里摆了若干年,偶尔翻上一翻,截一段儿来看热闹,觉得挺有趣,却始终没有从头到尾的认真看上一遍。

后来读曾国藩。看到老曾同志有个观点,就是一本书没读明白,就不要去读下一本书。看了之后,深深的为自己感到羞愧和汗颜:因为我自己的读书习惯,往往就是东读一本儿,西读一本儿;甚至有时候是东读半本儿,西读半本儿,十分的不求甚解。实在太不象话了。

为此,我决定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好读一本史书。最后我的目标就盯在了这套厚厚的《资治通鉴》上面。而且,这次我的理想是不仅要读,还要读明白。起码来说,读完得有点儿自己的感受吧?

所以,我在下定决心读好书的同时,也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向老曾同志致敬!

大家通过我书中文字的前后对比就可以发现,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如假包换的读书笔记,记录的都是对某个小事件、某个具体人的一些感慨、思考、论证。但写着写着,或者应该说是看着看着,我就不自觉的被这弘大而精彩的历史画卷所感染了,仿佛自己也跃马扬鞭走进了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历史场景不断的融合、交汇与沟通。于是,我的文字也越来越长,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历史跨度也越来越大,出场人物也越来越众。后四篇文字,字数竟然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以上,历史纵深更长达数百年。

我一向觉得,写东西还是随性一点比较好,因为文字是抒发自己性情的,约束太多,就会让文字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我并没有控制自己仍然固定的、刻意的保持某种风格,而是继续边读边写,边写边读。最后,就写成了这样的一本似笔记、若散文、类杂谈,甚至象德云社相声脚本的一个有点儿奇怪的莫名其妙的东西。

我很厉害吧!

尽管如此,毕竟这是涉及到历史的一些文字,跟历史打交道,总要严谨一些的。所以有些问题,也要多多少少解释一下,交待一下来龙去脉,或者作个补充说明也好。

第一,本书坚决不勘定史实。

历史是非常严肃的,但正因如此,历史也是极具争议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久远,时代更替,桑田沧海,世事变迁,流传的久了,就难免有些东西不太准确。

而且,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很多时候还是由胜利的人书写的,所以倾向性更再所难免,在具体事件上出现春秋笔墨,以假乱真,也就再正常不过。

对于各种史籍之间的互相矛盾,以及在历史上各执一词的诸家争议,本书没有心情,一概不理。原因有二:其一,历史无法准确论证历史。有些人总喜欢用一本历史书的观点来证明另一本历史书的谬误。这一点让我很奇怪,因为谁也不能证明,你拿来作论据的一本历史书就是正确的,不是吗?既然没有办法能证明你那本书的绝对正确,又何来别的史书上的错误呢?其二,历史考证必须要由专家进行。真正的历史考证是极其浩大而漫长的一个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士,采用专业的手段,利用专业的工具,配备专业的素材来进行,这样的结果才更准确和更有说服力。象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还是只读读就好,能读出些感慨,进而琢磨出一些人生道理,已经是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情了。

再者,我写这些东西的初衷,本来也就是对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从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视角来作一个思考和解读。注意,我写的东西重在事件,即事件的过程、原因、发展及结果,从中探寻对我们有启迪的东西。所以,这些事件的真假或者是否曾经发生过,相比起来反倒是在其次了。因为这件事的真假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对整个事件的体验、判断和评论。

这就好比世上所有的寓言都是假的,但它们讲给我们的道理,永远都是真的。

当然了,在本书中我也没少论证一些事情,这么看来也是比较富有钻研精神的。不过大家可以发现,我所论证的,大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是史家们所不关心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这个人还是很有八卦潜力的。比如我考证的刺客聂政到底刺了谁的问题;平原君的待妾究竟是被谁害死的问题;楚幽王到底是考烈王还是春申君或者是李园儿子的问题;小鲜肉鲍革和老奶奶襄公夫人相差多少岁的问题。等等。

我怀着一颗跨越千古星河的拳拳八卦之心,一个人在孤灯之下研究的津津有味儿,但在史家来讲,根本就没啥意义。但是没关系,他们觉得没意义那是他们的事儿,我觉得好玩儿才是最重要的。

咱们大家各玩儿各的,各得其所,挺好的。

第二,本书多引用史书原文。

在我的这本书里面,凡是涉及到具体内容的,或者比较关键的内容的,一概附上我所看史书的原文字记载。也许有人会说,其实你根本不用附上原文啊,因为即使没有那些古文,也完全不妨碍我们的阅读。

是的。但我还是认为带上原文更好。为什么呢?

首先,古文真的是很美的、很精炼的、很准确的。如果养成习惯的话,读古文会带给我们另外的一种感受,很特别,也很让人沉醉。那位仁兄说你是喝多了吧,还沉醉,现代人这么忙,哪有功夫之乎者也啊,你那气味比山西老醋味道还浓!我说此言差矣。中国的文字流传千年,菁华内敛。现代语言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和现代语言比,古文字就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了。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不是必须的和不可或缺的,但却是十分高雅和陶冶人性情的。它可以令你更加沉静,更加睿智,更加懦雅,甚至更加有品味。这是一种内在素质和涵养的提升,还是值得我们花上一点时间去研究的。

其次,关于古文的翻译问题,有时候也是很有争议的。同样的一句话,每个人翻译出来都不太相同。这跟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受教育程度、知识面的宽窄等等都有相当大的关系。比如在第十四个篇章里面,燕太子丹在樊於期从秦国来投时跟他师傅说过一句话:“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关于这句话有好多种翻译,大家你有你理,我有我理,莫衷一是。象这种遇到争议的情况怎么办?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原话放在那里让大家自己品评。这就是我把原文拉出来的原因,至于引用的古文,您想看就看,不想看就跳过去。

说到翻译同样的文字不同方法,咱们上中学时可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那时候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翻译的都一样。因为那都是老师教的,一个句子让你怎么译就得怎么译,有标准答案的,错一个字儿都不成,所以才造成千人一面的情况。话说那时节,您要是敢用我这样的后现代句式在高考考场上翻译古文,其结果一准儿是考不上。

所以说区分环境也很重要。这里还有一点,可能我的水平有限,您觉得我翻译的也不好,于是在旁边自己又译了一遍,那也是相当有动手能力,且相当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了。

第三,本书多采用对比读法。

刚开始我是打算只读《通鉴》的内容,也只写《通鉴》里提到的内容,因为咱这本来就叫《云斋随笔说通鉴》嘛,又不是《云斋随笔说史记》、《云斋随笔说春秋》,但是后来发现不成。

一是素材不足。《通鉴》是编年体史书,注重历史的纵向连贯,但在横向上发展的广度不够,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有时候不够丰满。而我们写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素材多一些,既可以选择取舍,又可以从各个角度都能有所展现,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分析透彻,把一个人物解说明白。也就是说,在写作时我们坚持唐朝的审美观点,宁可要个胖丫头,不想要个苗条女!因为这样才有的裁量嘛。所以,在我写到中期以后,就决定了以《通鉴》为主线,加入其他同期历史书籍比对的基本写法。按照我所设想的,简单说来,就是写战国、秦汉时期要比对《战国策》、《史记》等书籍,写三国两晋时期就要比对《三国志》、《晋书》等书籍,尽量让瘦美女一点点丰满起来。

二是本人想开了。有那么一天,我在头疼了几个小时以后,忽然就大彻大悟了。嗨,什么《读通鉴》、《读史记》、《读春秋》的,说来说去,还不都是我在读?我写的东西,又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论文,又不需要拿诺贝尔奖,搞那么严肃干嘛?既然不用太严肃,我就算把这本儿书写成一个大杂烩儿,弄成一锅热气腾腾的东北大炖菜,估计城管也不能来抓我吧!

再说了,咱从自己眼中看历史、寻真相、找哲理,管他史料来自哪里,只要能配合故事的发展和文字的表述,就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用。这里只有一条很关键,只要那些史料不是我编的就行呗。

第四,本书尽量不盖棺定论。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尽量把握两条原则:

一是尽量不去考虑它的实际意义。有人说写东西一定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明确的主旨和含义,我说这是咱们语文老师说的,对象是正在上学的小学生们。这个要求本身没错,没错在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必须要这样写。但这个要求不全对,不全对在它不具备广泛性和普遍性。到我们到现在这个年龄和社会阅历阶段,读东西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的,已经不需要作者再循循善诱,或者用什么标榜性的东西来引导我们了。而且有意义的东西也不一定都必须用文字表述出来,写在纸面上,或者口号化,与其那样,看我写的历史书绝对不如去看心灵鸡汤。但我也提醒大家一句,鸡汤补大了也不好,还是悠着点。

二是尽量的不下一些武断的结论。这是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并且我本人对历史掌握的并不全面,我认为是对的,它却可能是错的;我非常瞧不起的一个人,很可能他在真实的历史里是极其伟大和卓越的。包括我本人的思想,也会有自己的流俗、偏激、刻薄、片面、无聊之处,怎么可以就因为是自己写的文字,就想当然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呢?因此在本书里,我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是尽量用一种中立语言叙述的,并且重点说明是我认为、我感觉、我相信、我希望,如此而已。

当然,我也说过是尽量啦。人嘛,但凡是个人,就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也会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就象同样看见对面花枝招展的走来一个美女,还有人认为好看,有人认为难看,有人啥都看不着呢。觉得不一样就会不自觉的表露,一点点个人意见和想法,在整个几十万字的文章里还是避免不了的。请大家不必苛求。

另外,在开始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曾打算在每一篇文字的结尾都用一首自己作的诗。这想法好美丽啊!可惜咱没那么高的水平。好多的古体诗写下来,会死很多脑细胞的!最后我想了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在每一篇文字的开头,都用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这就很好嘛,比写诗容易了很多,而且活化了表现形式,容我给自己点个赞。

2016年春节刚过的时候,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弟弟闫旭同学在微信里发了一首诗。当时有个微信帖子传遍大江南北,题目叫“三天吸引万人续作,高呼国人诗性未死”,其实就是让大家用韦应物一首诗的结尾两句作开头,再创作一首新诗。我那有才的老弟跟着写了一首:“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浅笑携花影,清樽邀月魂。放浪随心性,猖狂纵此身。醉梦乾坤里,笑看天下人。”

作为向来爱凑热闹的我来说,面对此情此景岂能一言不发,冷眼作壁上观?所以俺也赋诗一首以和吾弟。那么,顺便就将该诗作为此序文的结尾吧: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醒时云有迹,醉后雨无痕。东游思蓬莱,西行梦昆仑。明日歌天下,浮名四海存。

是为序。

2016年4月15日

同类推荐
  • 诡半夜

    诡半夜

    半夜来自心底的呼喊~~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落叶却肆意妄为,活动于各个领域、场所。波澜不惊的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 天地悯人

    天地悯人

    出生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他幼时遭到父母的遗弃,幸得姑母收留。少年时又承受了父亲回归的家庭裂变、突然而来的失眼之痛,他经受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亲情的考验。他真诚善良,却在人情冷暖中一再绝望;他怪僻冷酷,却原是严酷生活下的无奈之举;他聪明过人,求学之路却历经坎坷。他是如何在困境中饱受煎熬,厚积薄发中改变命运,如何在驳杂的亲情夹缝中辗转流连,最终他是否能够走出童年的阴影,而特殊的成长经历又给了他怎样的感悟,作者带您一起走近那个忧郁苍白的少年,在情感的起伏中体味生活,感悟生命...........
  • 云轩梦话

    云轩梦话

    世间最美好的岁月,是与你一起“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日子;世间最美的爱情,莫过于“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温情。醉华觞,那是交杯的酒,是中华师者和琼觞梦怜的名。一场盛世繁华,一生悱恻缠绵,一日日歌长咏短,将永无止尽,直到永远。
  • 洛慕兄姐师们之家皇家贵族的恩怨

    洛慕兄姐师们之家皇家贵族的恩怨

    这是一个同学之间是皇家贵族的发生的师门事情
  • 岸边的猫

    岸边的猫

    本文章再说,一只青蛙讲诉蚯蚓爱上猫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卷轴制造师

    卷轴制造师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魔力和斗气相辅相成,武者修炼斗气,魔法师则修炼魔力,修炼到高处,武者一拳开山裂地,魔法师一个咒语毁天灭地,威力无穷。于是就衍生了几个辅助职业,药剂师,器具师,以及最稀少的卷轴师。一个地球人带着神卷轴师的名义来到了这个世界,禁咒卷轴,神咒卷轴数之不尽,就此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冒险之旅。
  • 徒然爱上你

    徒然爱上你

    感情世界中最难以避免的三个字就是,我爱你!
  • 平凡爱

    平凡爱

    在那等待的时间中,我无意间知道一个方法可以令你醒来,只是那方法实在太科幻了,我自己都不太相信。但在我等待深信你一定会醒来时,无意中听到医生对你家人说,你绝不会醒来,意思是说你起来的机会已差不多等于零……
  • 妖劫.焚天咒

    妖劫.焚天咒

    我对你的爱是宿命,你对我的爱是桎梏。六界混沌,妖兽出世,生灵涂炭。她立云之巅,眉目如霜。如果说千年前我的你的相遇是命,我也认了......桃花纷飞,他笑看花瓣落满她的衣袖。千年冰穴,她苦苦等待那人出现。妖兽出六界,青丝熬上霜。一笑一子卿,一花一九泣。一念一轮回,疯癫又为谁?此生遇你,或悲或喜。只要是你,我都愿意。所以来世,我们一定要在一起。
  • 无上真境

    无上真境

    一个被遗忘世界所遗忘的角落,魏然魂穿而来。当魏然手按湛蓝的神剑重返诸天时,正值风谲云诡。大幕缓缓拉开,故事刚刚开始。
  • 光树世界

    光树世界

    在人类制作出时光机器的那一天人类发现了一个新的恒星(光星)那里有这无法想象的生活环境和异常的能量人类在光星存活几亿年的时间结果会是辉煌的繁荣还是悲惨的灭绝
  • 我住男神家:喜欢99天

    我住男神家:喜欢99天

    还记得和你对视时心的砰砰乱跳,还记得你走过时带着的干净气息,我知道我喜欢你,很喜欢很喜欢,喜欢到偷偷送你吃的,偷偷帮你补笔记,偷偷在无人之地喊你的名字,连梦里都有你,经常醒来是满脸水渍。那种青涩的感觉是青春独有的味道,我喜欢你,因为你是你阿
  • 凤凰齐鸣

    凤凰齐鸣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烛冷对,心事终是随风化。腊梅独开,怆然悠悠傲凌雪!兜兜装转,迂迂回回,是谁的佳人,谁又将是良配?佛陀说:无欲便无求!那若是心心念念,念念不忘又当如何?红尘往事,抵不过一个情字,绕不了离人心上秋,丢不掉抵死缠绵!她是百年世家的后人,温婉的外表下藏着几重身份谁又瞥见了她桀骜的灵魂?他是不受宠的皇子,透过孤傲阴郁的皮囊谁又容得下他心怀天下的胸襟?我最害怕的不是你炽热如斯的深爱,而是恐惧人生苦短我还不完。于是,遇见你,爱与被爱都成了两难!(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拳皇之旅

    拳皇之旅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喜欢拳皇的朋友另:谨以此文献给毕诗灵的《KOF的遥想》,卷土的《王牌进化》重要通知续:另我也意外的是,我可以继续更新了,不过相对会比较慢。再次感谢那些留下书评的朋友们
  • 弃妃这个高危职业

    弃妃这个高危职业

    书上说,她温柔婉约,知书达理,身为相府嫡女更是金贵无比。书上说,她美艳无双,夫婿是俊朗不凡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书上说,她一身风华毫无缺点,若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双目不能视物,是个不折不扣的瞎子!因为眼盲,新婚之夜夫婿在外间和庶妹私通,她在内间苦等一夜浑然不知。渣男婊女更是为了上位给她下毒,害她闺誉,倒打一耙骂她偷人,名节被毁忍辱被休,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弃妇!最后更是被斩草除根,葬身火海……如果有什么是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穿成小说里和自己同名的炮灰路人甲!路人甲还是个准弃妇!幸好老天长眼,她穿成了她,却没有变成真正的瞎子。一睁眼就是新婚之夜,渣男渣女明目张胆得不亦乐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