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副刊之于报纸,是华夏自民初以来的一个百多年的老传统,被称之为报纸灵魂、作家摇篮、读者精神家园,一直来就被高度重视。
虽然报纸是以新闻为主打,但副刊若是办得好,也是吸引读者订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直来,报纸的文学副刊都偏重于刊载一些抒情写景的散文,注重华美的辞藻修饰,而在叙事方面较为薄弱。
大河晚报也不例外。
事实上,很长时间来,大河晚报的副刊刊登的都是些本地作家或国内名家的小随笔小散文,一点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小感触说一通毫无灵气的理发表一通毫无个性的看法再抒一下无病森吟的情,OK!一篇文章就出来了。这样的文章登在报纸上,读者不买账,也没什么人爱看,慢慢地副刊的发展就显得有些萧瑟颓废了。
副刊为什么被很多读者抛弃?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副刊文章远离了生活,少了烟火气息,都是些索然无味的玩意,根本进入不了人们的内心,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吸引得了人?
陈泽来已经在大河晚报做了五年的副刊编辑,他早已感觉,自己负责的副刊版面似乎走入到了个死胡同,需要一些鲜活的文章来充实版面。
正因此,在看到朱宏投来的稿件后,他眼前为之一亮。
这文章好啊!
讲的是人们身边的小故事,不说教,只是朴实地娓娓叙述,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不经意地便让人砰然心动。
这不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着的副刊文章吗?这种文风平易近人,跟那种华而不实的阳春白雪相比,熠熠闪烁着生活的智慧和催人深思的力量。
陈泽来很激动,在看到稿子的次日,就刊发了一篇出来。
结果,反响很好,报社当天接到了数十个电话,说的就是关于对那稿子的感悟以及喜爱,读者建议,这样的稿子一定要多发。
于是,陈泽来紧接着便又连发了两篇。
在本市引起了一番小小的轰动,各方面的反馈都十分的好。报社领导也被惊动了,很是给了陈泽来一番勉励。
陈泽来这时候发现,这位叫朱宏的作者竟然是几乎每天都要投过来一篇稿子,他统计了一下,短短一周的时间,收到他6篇稿件,而且,每一篇稿子都是同样的文风,都是在讲述生活中经典事例的同时传播爱的真谛。
他最开始还以为朱宏是十八中的一位教师,可看看作者留下的地址,高二(三)班,朱宏收。
陈泽来就被惊到了。
朱宏竟然还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吗?
一个学生居然有着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如此深刻的人生思索吗?他有点不相信。
陈泽来跟十八中校长冯文钊打过几次交道,也算是普通朋友,于是,他给冯文钊打了个电话,问他,朱宏是不是他们学校高二(三)的学生。
陈泽来若是提前几天打这个电话,冯文钊肯定不太清楚,但是,陈泽来给冯文钊打电话的时候,恰好冯文钊刚刚才处理了朱宏因五月月考在400分以下而被劝退的事,对朱宏可谓印象深刻。
冯文钊马上告诉陈泽来,朱宏的确是本校高二(三)的学生。
冯文钊还给陈泽来详细介绍了有关朱宏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冯文钊都是听朱克正给他讲的。
打完电话,陈泽来就动了给朱宏开个专栏的念头。
试着向领导一申请,没想到,主管领导很爽快地同意了,并批示,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位文学少年天才掌握在手里,这件事办好了,对报纸的发展是有着极大好处的。
有了领导的批示,陈泽来去十八中拜访了冯文钊,并见了朱宏一面。
没想到,事情竟然顺利地办成了,朱宏不但答应了开专栏的事,而且还一下子交了一个月的专栏文章。
回到报社,陈泽来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他觉得有必要在报纸上隆重推荐一下朱宏,而且,他决定将朱宏的文章安排在副刊的头条上。
忙完自己的版面,又仔细校对了好几遍,确认没有错误之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于深夜时分回了家。
等次日陈泽来醒来时,已经是早上9点多了。
他上的是晚班,上午不用去报社。
刷牙洗脸,吃了早饭,陈泽来决定去街上转转。
除了固定的订户,大河晚报在大河市的零售订阅也是很不错的,陈泽来想看看读者对自己副刊新设立的这个心灵鸡汤栏目的反响如何。
来到离自己家不远处的一个报刊亭,陈泽来恰好看见一个青年男子正打算买份报纸。
“小伙子,我建议你买份大河晚报,里头有一篇文章写得很棒,很感人。”报刊亭的老板是个老大爷,他热心地向男子推荐着。
“本市昨天又发生什么大新闻了吗?是勇救落水儿童,还是孤寡老人被爱心包围?或者是孤胆英雄勇斗歹徒?”男子揶揄地一笑,“重来复去的不就这点事吗?能感动得了谁啊?”
老大爷有些气急:“你这年轻人,什么态度啊!我说的不是新闻,是一篇副刊小文,你看看,不信你看看,你读了之后,看它能不能打动你。”
老大爷说着,将一份大河晚报翻开到副刊处,递给那男青年,用手指着第一篇心灵鸡汤专栏文章。
男青年接过来,瞄了一眼:“我看看啊!您说得那么邪乎,我还偏就不信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女孩光头》。
说的是一位母亲无法忍受刚上初中的女儿的叛逆,她居然瞒着她,去理发店里剪掉满头青丝,理了个光头。
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母亲愤怒了,狠狠批评了自己的女儿,还扬言要将其赶出家门。而女儿默默地承受着母亲的怒火,却一句话都没说。
母亲担心女儿会学坏,第二天她悄悄地去了女儿的学校,想看看女儿在学校里的状况。她来到女儿的教室外面,透过窗户外里面看。
她无比震惊地发现,整个教室里,所有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清一色的光头造型。
这位母亲十分的惊讶,她想,这是怎么回事呢?
她决定去问问女儿的班主任。
班主任老师看看母亲,叹了口气,给她讲了一个故事:班里一个叫冯倩倩的女生患了白血病,经过反复化疗,冯倩倩原本乌黑浓密的长发完全脱落,一个十分爱美的女孩子变成了个秃子。
当班里的同学去医院看望她时,看到同学们尤其是女同学满头的青丝,她十分伤心地哭了。
鉴于冯倩倩马上就会回到教室上课,从医院回来之后,就有同学发出倡议,班里所有人都剃光头,这样,或许冯倩倩就不会感到难过了……
原来,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将自己理成光头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爱的秘密。这位母亲看看同样是光头示人的班主任,眼眶湿润了。
“靠!读着有点夸张啊!现实中有这样的事情吗?”年轻男子将这篇小文读完,眼睛里隐隐有水光闪烁,嘴上质疑着,他掏钱买了份报纸,走了。
整个上午,陈泽来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穿梭,考察了十多个报刊亭,他发现,不少的报刊亭老板都会向买报的读者推荐这篇《女孩光头》,而从听到的议论看,这篇小文震撼了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灵。
而《大河晚报》也因此卖得非常的快,通常一个报刊亭每天进二三十份报纸,要卖大半天才卖得完,这天,到上午十一点来钟,各个报刊亭里的大河晚报已经售罄。
下午,陈泽来回到报社,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不少的读者打来电话,询问那文章中得了白血病的女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他们希望能为她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她送上一点爱心。
类似的电话接了有百余个,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热心读者的问题了。因为,这文章不是新闻,只是篇副刊版面上的随笔小故事而已。
看到陈泽来来到报社,接听过电话的人以为等来了救星,呼啦一下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
“泽来,你副刊上那篇《女孩光头》写的是真事儿吗?发生在哪里啊?有详细地址吗?怎么跟文章里的女孩联系上呢?”
“陈老师,你可来了,今天接读者电话快把我接疯了都,完全不知道该跟人家怎么说。”
“陈老师,要不你跟作者联系一下吧,要是文章里写的是真事儿,我觉得倒是可以跟踪一下,写个深度报道出来呢!”
陈泽来当然对此也一无所知,他只是个编辑,只是发了一篇感人的故事,仅此而已,他怎么知道,这故事是真的假的呢?
他就骑着车子专门跑到十八中,找到朱宏,询问相关事宜。
朱宏此刻也是痛并快乐着。
他还是低估了大河晚报在大河市的影响力,他的专栏见报之后,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看到了,很多学生也第一时间读到了那篇专栏文章,看到了晚报上,十分拉风的朱宏简介。
如果说,之前在人民报及其他报纸上发的那些稿子,还有人怀疑朱宏到底是不是作者的话,等大河晚报上那篇十分详尽的简介出来,所有的怀疑都烟消云消了。
一整个上午,朱宏觉得自己快成了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不少人争相趴到教室窗外,甚至是在教室门口探头探脑,只为看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