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11700000007

第7章 修學探討

第伍章修學探討

一、修學的意義

何謂修行?佛經三藏十二部所講的,都是教我們如何看破放下的道理。放下什麼?放下﹁有我﹂以及﹁我所有﹂。不是放下應盡的責任或應還的債務;是放下內心的貪婪、執著、在意,放下我們強大的主觀意識。其實大家的善根都具足,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我們的自性本就清淨,與佛無二無別。放下攀緣的心,只用心修正自己的錯誤,沒有雜念妄想,我們的心就能回歸到原來的純淨純善。

不好的境界能幫助我們覺醒,也讓我們放下內心的感受想法。我們的情緒常常在喜歡、討厭或是感受中起伏波動。喜歡,就很開心;討厭,情緒就被干擾。順你的心就感到如意、快樂,不順心就怨恨不平。這些隨著境界的起伏都是自心的變化、在意、想法所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感受想法,這些感受想法、意識心,若不能真實的放下,就是執著在虛妄的假相裡。

很多修行者都用意識、感受、想法修行,放不下自己。只要﹁我﹂放不下,就難以成就。﹁我﹂的部分包含很多︰十八界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六根所生的見、聞、嗅、味、覺、知之作用︶,裡面所含很微細;這些主觀讓我們有好壞、對錯,喜愛或討厭的感受。

有些人修行,是用壓抑的心,用勉強自己的心在修,修得乾瘦多病,一副苦惱相。真正的修行者,他用心在出離虛妄,他時時在修正自己,天天法喜充滿,他的修行是開心、喜悅的。他每天都回歸在八正道中︵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認為這是他生命應該做的。他常懷喜悅,天天在淨化自己的癡迷、妄想、執著等諸障礙,非常珍惜今生得遇佛法,與感恩善知識的點撥。他很用功,因為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其他的,沒有一件事比此事更重要。擁有很多事業又如何?心靈的安定依靠,並不是在財富的多寡或在名聲地位上;說穿了,縱然財富堆積如山,也是過眼雲煙,徒增煩惱已。

其實每個人原本是佛,心性都很善良,可是我們都迷失在世間。要知道,修行的精髓非常深奧,主要是針對自心下手。很多修行者修幾十年了,還是無法契入。什麼原因呢?原來是魔心魔性隱藏在裡面。什麼是魔心魔性?就是自己的私心慾望。

不是只有讀經才叫做修行。修行是在生活中練習如何才能自然祥和安定?如何放下自我、無私奉獻?如何清淨安定、慈悲柔軟?時時刻刻都在練習。如果有感受情緒、理論知見很多、分別計較也多;有這麼多的看法想法,當然得不到清淨。生活中要不斷地反觀自照,如果還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那就是磨練不夠,每次受到重一點的打擊,就痛苦得躲在棉被裡哭,哭完又忘了。能夠看到自己缺點才會有進步,所以當我們被逆境折磨時,能不覺得是在受折磨,這就是功夫;從有傷感,變成沒有傷感,就是在進步;從有在意計較,到沒有在意計較,這就是成長。

世間不如心所願的事可多了,家中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天天跟你對抗,你還是要無奈地接受;不然又能怎樣?所以從無奈地接受逆境,到很平常心地接納,再提升到不覺得那是逆境,這就是學習成長的一個過程。你能一直保持在祥和安定的心性上,對世間脫落、放鬆了,那你讀經就無所求了;也就是你沒有求專一,沒有求清淨,讀經就只是讀而已;唯一要練的功夫是怎麼樣不讓妄想起來,只要專一讀就好。它的深度是很自然慢慢深入的,絕對不是在想法中深入的;有想法就深入不了!

是故談修行,要先明白:為什麼我會有痛苦煩惱?為什麼生活會不快樂?調整自心,依照正確的方向不斷地練習,世間的障礙就會慢慢減少,自性的障礙執著也越來越少,這樣你就越清涼自在。所以,深入了就會明白,修行要先把一切自我的想法、欲求、知見放下,這樣進步才會快速。否則都是意識心,都在搞表相,裝模作樣;因為內在的欲求還在,如貪戀情愛、財富等,都還放不下。所以這就是自己要去檢討、反省的點。你最後會發現:原來進步不了的原因就在此。

明白了就針對這些障礙努力反省檢討、改正,煩惱自然會減少,情緒會穩定,智慧能明白,一定能得到幸福與安定。所以,要用心捨下虛妄,有捨就有得;捨下了虛妄,就得到智慧。如果我們迷失在虛妄裡,智慧就會被蒙蔽。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練習看破與放下微細的執著。能否放下?就看我們的用心是否老實專一、堅定不變、至真至誠。這是我們修學的態度,也是成就的關鍵。

二、修學的目的

修學的主要目的,是認清自己的障礙,然後針對自己的缺失,學習看破放下。對周遭的人事物不要太在意、太主觀。有些人因為染著太重,對名利放不下,這時你跟他談﹁名利是虛妄的﹂,他無法接受。他的起心動念,都落在個人的得失、好壞、成敗上。別人的勸諫他無法聽進去,因為他認為這對他目前的生活毫無幫助、毫無意義;甚至認為佛法很空洞,生活都顧不好了,還去顧佛法?他可沒有閒工夫聽你講這些無聊的話。他之所以會認為學佛是無聊的,是由於強大的主觀與執著障礙他的智慧,但是他不知道。像他那樣對佛法產生誤解的人,還真不少!

其實生活雖然忙碌,並不礙修練清淨心。有的人因為受情緒、思想或命運的干擾,就放棄工作去修行,這樣就能改變命運嗎?並不盡然!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煩惱,與真正讓命運坎坷的障礙是甚麼,然後思考要如何去消除這些業力的干擾,這樣才能脫胎換骨,改變自己的命運;否則就要繼續迷染,繼續痛苦。迷染重,煩惱和障礙就多,執著和痛苦就深;解脫了,就輕鬆自在、沒煩沒惱。

這一切都是在業力的控制中,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怎麼逃脫業力的干擾。這個業力從哪裡來?就在我們的執著與放不下的欲求裡。我到底在意甚麼?要名聲、要地位、要財富?這些執著都是來自於內心的慾望。所以談修行首先要捨欲離見,這是有次第的。用意識心修行,執著知見,不能離相離見,無法三輪體空,執著難破,佛法也只是理論,仍是表面現象,不得契入根本自性的清淨。

三、修學的基本態度

首先,必須培養善良柔軟的個性,放下主觀看法,接受與己不同的人事物,隨時保持祥和安定的心性,這是修行的基本要件。

其二,深信堅定的意志,沒有疑惑,真心誠意的學習態度,老實地依教奉行,願意開始調整自己累劫業力所產生的假我。

第三,放下對紅塵的眷戀,自心慾望要淡化,所有世間幻化的境界,皆以平常心看待,包容接納一切看不慣、不順心、不如願的人事物。回歸小我、謙和禮讓、無私奉獻、願意放下自我,至此修行才算是從內心下手。

真心放下貪、愛、取、纏,才能開始學習老實安定;否則只是修表面,改變不了什麼,也不可能脫胎換骨,破繭而出,由凡轉聖。眷戀自心喜愛,世間看不破、放不下,才是真的累。不能改變,再高深的法也不攝受,實際上是完全沒用的!

所以我常說,法無定法,沒有深淺高低,只看能否相應攝受;能攝受你的心,因而改變自己,就是無上上法。反之,若只是做表面給人看,縱然法再高明,自心不能攝受也沒用!因此,基本修學的觀念與態度,必須正確。運用的法必須相應攝受,行進的方向必須清楚明確,這才是真正懂得修行的人。

但是太多人學佛,都在做表面功夫,這根本是在浪費生命,不如好好地在世間多做些有益眾生之事,比假修行來得有意義。這種人修行都在盲修瞎練,又以假我的知見看法為真,以這樣主觀,陷入在以假當真的虛妄境界中,不斷評量世間種種;卻不知自己已經迷失於虛妄之中,實為可惜!若是表裡不能合一,至真心尚未出來,其實就是因緣尚未成熟,聞法也是左進右出,很快就丟掉了,此等眾生,福德因緣不具足。能夠實際修到無我之境地,而不是只在頭腦知道而已,這就是真功夫了。

四、修學的過程與方法

回歸簡單︱由繁入簡,由簡入一

「由繁入簡,由簡入一」,這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真實的修行最後是回歸到一。我們把眾多的執著先回歸到一,讓我們的執著只剩下一個︱就是念佛。念佛也是執著,但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萬般雜念妄想,回歸簡單。

這樣修學的過程,絕不是頭腦明白道理,就能做得到的。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由繁入簡,由簡入一?我們的想法、妄想、追求、煩惱,我們的俗務纏身,我們在意的親人眷屬、財富、名聲、得失、分別等等,先把這些簡化;也就是生活中什麼都沒有眷戀,都不計較,都願意付出,沒有執著;面對世間一切境界都只有說︰﹁好!謝謝!﹂完全感恩、奉獻、付出。這樣一切都簡單了,最後連想法也沒有了,就只剩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真正專一了。心中只執著念佛而已,到最後連這個念佛的執著也破掉了,不知誰在念,念而無念,那就成就了。

為什麼要修行?無非是要消除我們生命中種種的無奈、煩惱、痛苦等等輪迴因。生命是疲勞的,我們所得到的,最後都是空夢一場。可是我們在夢幻之中,就是放不下我們所喜愛的執著,怎麼樣也看不破、放不下。很多人年齡都不小了,頭髮也發白了,那還剩多少歲月?各位一定要沉澱下來想一想:我活到現在到底真正擁有過什麼?我的心真正地安定過嗎?我的心有真誠地對待自己嗎?我對人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坦蕩而有良心的嗎?我有沒有了解自己的生命?也許我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明白。

我們要用真誠心去面對自己,看清楚我對世間還在執著眷戀什麼?追求到了能滿足嗎?能歡喜而沒煩惱嗎?因自心的不滿足,所造成的這些煩惱,自己能看懂了嗎?這樣漸漸地就了解自己了。然後把這些迷失妄想脫落,不要一直住在主觀意識上。

認清了就放下,好好堅定老實地修正自己。破了虛妄,心就沉澱老實了,這樣才能夠專一。生活要回歸簡單,不要在世間搞人我是非,眷戀名聞利養。要回歸簡單生活:一個信念、一部經、一句佛號,老實安定地付出我們該付出的,將隨緣平常的心,依止在老實安定之中。

回歸簡單的方法

如何回歸簡單?在生活中不起私心、妄想、雜念,願意還債消業而不再為自己;只有真誠感恩、懺悔自心、無私奉獻,不論境界好壞,內心皆是隨緣平常。不論內在、外在,先回歸到簡單,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妄想。試想︰天天妄想紛飛,怎可能清淨、祥和、安定?回歸簡單是幫助我們讀經念佛更加清淨安定的輔助過程。

生活要由繁複化為簡單,而真正明白的人,並沒有繁複和簡單之分別;因為那只是過程。我們必須先回歸清淨安定,才能夠慢慢老實專一,止於正道;一切虛妄、邪境才能突破,這才叫做正。如果不能回歸簡單,我們的所知、欲求、雜念、妄想,多到數不清,那樣念佛沒有用,喊破喉嚨也枉然。除非是與清淨相應,開悟了,自然就沒有繁複與簡單之分了,那就可以接觸一切繁複,屆時你所接觸的人也會受益;因為你沒有追求。

修定

為何要練定功?就是為了不被境界所迷惑,否則我們會一直隨境而轉。為何要不斷地修定?修定是對境練心,不去壓抑我們的執著,而是看清它、破滅它、放下它,再將所有的雜念回歸於一念,進入三昧正定。不斷地修定,是幫助我們破除這些執著,讓我們的定功越來越深入,而不再被境轉;不易被境轉,就不易造業;不被境轉,心是一念,就不會迷失。有了定功以後,覺照力就比較強而敏銳,這就是為什麼要練定功的原因。

這樣慢慢深入到一個程度,根本就沒有定與不定的問題,因為已經是無時不在定中。過程中,要由粗變細,由細變無,正所謂:無定不生慧,無慧隨境轉。心從意下手,意淨自然定。無時不在定,自能心轉境;不在自我不在法,不是這樣或那樣。法法皆空大自在,五蘊皆空是自然。

眾生未到定之前,仍然必須借假相的﹁有﹂,悟到虛妄的﹁空﹂。層次不到位,不可以用﹁無我﹂的空來生活,仍須執虛妄的有,直到悟無生之境界,出離二元。未達此等程度之前,必須經歷從﹁有﹂到﹁無﹂的過程;因為不可能一下子跳到不住兩邊。要有方法,然後才知道怎麼練。從沒有﹁定﹂到﹁有定﹂,從有定到深入,從深入到無時不在定中,恢復自性清淨,這是過程。

在知的部分也是如此,從不知到知,從知到透徹,透徹才能放下,也就沒有所知障了,這是有次第的。自己願意往這個方向去練習,才能越來越深入,越深入就越能明白老師所講的,也就不會只停留在言語所表達的片面理論對錯上。

︽無量壽經︾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一句經文,十個人就有十種解釋,因緣果報也是各有不同。每個人面對境界的感受不同,有的人受,有的人不受。修養好的人被人辱罵了,還是如如不動;也有人稍微被指責就火冒三丈。所以,修行就是看清自己會起感受的地方,然後破除在意的點。

至於現象是否存在?經上說:﹁一切都是空性。﹂對於執著﹁有﹂的人,它確實存在,現象是有;認為﹁無﹂的人,現象是無;出離二元的人對現象就不起感受。可是我們還達不到轉凡成聖的程度,心裡還有動盪、分別,那它就是存在;它有,就是有!

再舉一例:桌上這個盤子,它存在嗎?這要看各人的程度了。我可以說它不存在,也可以說它存在。說不存在,是因為萬物本就一體,只是因緣幻化,哪有分這個、分那個?說它存在,那是人們本來就一直在分別,所以它就存在。這是因程度而起的想法、看法,直到這些都看破、沒感受了,不被影響、干擾了,都接受別人的存在與看法,就沒有所謂的現象了。

修行到底是誰在修?知道佛理的又是誰?如果真明白﹁非我非非我﹂,就知道︰明白道理的人不是我。但是如果起這個想法念頭,那還是有﹁我﹂,這是非常微細的。不是說這樣就已經破掉這個有我的虛妄|我見、我知、我所有。雖然知道要破掉,可是都不徹底。執著這個道理的是誰?喔!頓時開悟就明白了。裡面太細微了,很不容易參究,還是老實地「淨念相繼」,學習怎樣降伏虛妄,破除執著,直到真心湧現,就自然相應,自然明瞭,這樣比較實際!

懺悔

要清楚自己的心是安在何處?是在紅塵欲求?還是在清淨安定處?如果不清楚就是盲修瞎練,還以為是在修行。盲修瞎練不是真修行,試問:真心若沒顯現,如何破除虛妄表相?我們可以尋找一些工具,即所謂的法門,來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產生堅定的信心。多讀佛經論述也是一種工具,主要是要幫助我們把深信、堅定、專一、老實,這些定力先浮現出來。

學佛是學習消除我們的業力障礙,明白以後,再把工具放下。如果拜懺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問題,知道應該怎麼去改變自己,那麼經懺就是一種工具。什麼工具能讓我們攝心,發出真心,那個工具就是無上上法。會讓我們真心改進的就是好方法,別人認為好的法門,如果我們無法感動,也不想去做,那這個法再殊勝,對我們也沒用;所以,要找出能讓自己真心去做的方法。

有些人因為個性很執著放不下,所以就要藉由一些懺悔法門,例如拜三昧水懺,來發出真心的懺悔,使自己願意改變、調整、放下自己。懂得改變、調整、放下自己,就是在修行了。懂理論卻不願意真實改變自己,這不是修行。

調整改變自己,要由粗變細。因為執著很微細,而且很廣,每個人隨便說說就有三、四十條。比如說﹁計較﹂裡面就有數不完的東西:計較別人比我美、計較別人比我有錢、計較別人比我行等等,樣樣都計較。這種微細計較的心,如果沒有除掉,也是修行的障礙。而每一種計較裡面,還能延伸出更細的東西。

分別更是講不完,分別的題目可大了︰萬象虛境的分別、陰陽五行、二元現象裡的對錯、好壞、得失、成敗等等,各種分別裡面又有更深的念頭,都是我們的障礙。因為內心有這麼多的分別、計較、私心、私慾的執著障礙,所以要懺悔。一個一個慢慢地懺、真心地懺、努力地懺,懺到最後,都願意放下,進步就非常的快,這就是在修行!

其實年華慢慢會老去,不久我們就要排隊走人了。對世間擁有的一切,縱然緊抓著不放,最後還是帶不走,只有帶業去輪迴。放下就脫離了;不放下,還是會老、會走。我們要當做現在就要走了,這樣才會放下。道理很簡單,執行很困難,因為這要具有堅定的意志和明白的智慧。智慧的明瞭,要透過多聽經聞法,了解生命的障礙。越明白,就越願意放下;放下越多,心就越堅定。如果放不下,意志就出不來,這都是相關聯的。

遇到關卡要一一突破,最後一定會得到法喜。如果是一個智慧不明的人,就天天拼經濟,忙得不可開交,對生命完全迷失。只知道別人都這樣做,他也依樣畫葫蘆,只懂得要賺錢享受,觀念完全轉不過來,等到斷氣後一無所有,那就後悔莫及。

能提早明白,就是有福報的人。發現生命的根本,才知道我們哪裡被扭曲了,原本自性清淨被甚麼障礙了。把這些調整過來,人人都是大菩薩。自性本自清淨,只要願意回歸,自然恢復本自具足與佛無二無別的智慧。但是要努力,因為累劫的執著,不是那麼容易破除的,一定要認真付出。

自然中自然相

真理只有一,沒有二。對錯好壞、得失成敗,都是二元現象。所知只有一處,沒有二處。古今中外的智者、歷代的高僧聖賢,都是在講﹁無我﹂與﹁無所為﹂的清淨安定;怎麼練就是在練這個,怎麼破就是在破﹁自我﹂。

念佛必須專一,對世間真正地放乾淨,這樣念下去,自然會產生一些現象|專一產生的感應與清淨。感應道交,這個清淨才能進入同體不二,但也不執著一或是二。

妄想雜念很微細,為什麼不能念無所念,一念不生?有時候我們也找不到答案;因為自己看不到。只要勇於把隱藏在內的東西掏出來看,例如對世間的貪戀與慾望追求等,這些潛藏的魔性能連根拔起,才能潔淨。

什麼叫自然?︽無量壽經︾云:﹁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是不經過自己的所知、所想、感受、追求。好比入定,並非心裡想入定就能入定,總的來說,不能有想法、念頭,而是要老實專注,讓一切變化都在自然中發展。其實不論我們練什麼定功,它都還是有為法的定,因為有我就有現象。譬如氣功打通三焦、任督二脈,脈輪的通暢等等,這些還是在有為的現象上。要從有為的現象上提升︰從沒有這個現象,到有這個現象,再從有這個現象,回到沒有這個現象,它是一個過程,一切讓它自然發展就好。

面對所有的現象,都要知無所知、見無所見、做無所做、心無所想,出離無生無滅的狀態,而達到根本究竟處。這些過程並不容易,但是不要想太多;只要把深信、堅定、老實、專一念佛,這些基本功先練好就夠了。

心為什麼浮於世間雜念,不能專一、不能老實?好比那漂浮在海面的瓶子,隨著波浪起起伏伏,波動很大;反觀在海底的大石頭是沉穩的,波動的現象就很小。我們的心也一樣,它是雜亂的、漂浮的?還是沉穩得像海底的大石頭?兩者的安定度不一樣。若是隨著世間各種境界而轉變︰見到喜愛的就攀緣,厭惡就排斥,當下的心隨境而波動盪漾,意識分別、感受、妄想立即產生;這猶如隨浪起伏的瓶子,到處飄盪。如此雜念紛飛、不能安定的心,如何得清淨呢?

真正明白佛法,就是回歸到我們的用心。我們用什麼心學習?我們要問自己是否深信、堅定、老實、專一?如果不是,那我們要怎樣回歸到這樣的狀況?我們要懂得如何選擇,而不只是研究理論。真正懂修行,不會天天被表相境界或所知、所見搞得雜念紛馳,沒完沒了!因為這樣是安定不了的,心性也得不到清淨。

一真法界

要怎樣才能與一真法界相應呢?真與真才能相應,妄與真無法相應。有我,﹁真﹂就應不到;無我了,﹁真﹂不追求自然也應到,這是非常清楚的。

那個﹁我﹂裡面太微細了。譬如說:我的感覺、我的批判,都在每個當下產生,那就是有我。這個﹁我﹂一聽到別人講話,馬上就有感覺︰或舒服、難過、或喜歡、討厭,認為好或壞、對或錯、善或惡等等,對境界起很多看法,卻沒有觀照自己遇到境界︰心有沒有動了?是否起分別了?

在說話時也要保持清淨安定,說而無說,船過水無痕。心不住於世間,就不會計較,這是一種清淨安定的功夫。光懂理論不一定做到,放下虛妄,自然就有這個能力做到。但是誰願意放下虛妄?願意放下自我?為什麼有的人想放下,卻又放不下?這是因為頭腦意識認為這個﹁我﹂是真的,所以在意識上想﹁我要放下﹂,結果還是放不下。

要發出真心就得多聞。先看破這世間︰為什麼我會迷失在這世間?我認為的、或是我喜愛的、我追求的、或是我容易被什麼境界干擾?或是被污辱、坑害?或是計較利益得失?到底遇到什麼境界心就揪起來了呢?先把這些會影響清淨心的現象,以及自己會在意、會執著的點找出來。

真正修行,是真的願意放下這些世間虛妄,包含自我。如果你願意放下,你的進步是三級跳,別人要一世、二世,甚至無量劫才成就,你不必!你真的只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光在那兒研究經典的道理,到底要研究幾世才能結束?這就是為什麼經過無量劫還沒辦法了悟的原因。

世間包羅萬象,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不論我們做什麼行業,都有自己的人際關係,比如家親眷屬、愛情友誼等,所以我們每天都會面對許多的境界。面對任何順逆境界時,我們都不要去在意,就當作那是練習看破放下的機會。問問自己︰什麼時候不再被虛假的境界所障礙?還被什麼障礙住了?

我們的起心動念真的是太微細了,如果不去把它滅得乾乾淨淨,就會落在自我主觀意識上,以自己的感受為第一考量;感覺不舒服,馬上就有意見,這就是我執。若還在意這個虛假的我,就容易以假當真,情緒常隨著境界好壞而變化。實際上,所有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此要練到凡事都能﹁好好!是是!﹂一切都恆順、沒意見;這樣,我執才算是破滅了。

心若無所求,能隨遇而安、隨緣自在,是心清淨安定。不眷戀紅塵喜愛,則遺憾無處可生。因為我執能捨,才是真修行,才有真實的智慧顯現,才會明白生命的方向,而不會被虛擬的境界所牽引,更不會尋找心靈的依靠。必須看懂|所有因緣幻化的虛境,都還是被控制在因果業力中。

不能真心出離幻化,就無法契入一真法界。時時保持祥和安定,能明白一切,而脫落外境與內在執著的干擾,自然就與一真相應;進而連佛法的知見也不見了,如行雲流水般自在無礙;因為一真法界不在文字理論,也不在所知的法之中,更不在二元現象裡。

五、修行的關鍵

真心

談修行,真心是關鍵。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引發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修學的工具。唯有真心能慢慢流露,而老實、專一了,修學才能得力。有的人去閉關,或者找寧靜的深山清修,只是借用這個方法工具,來幫助自己伏住雜念妄想,讓真心自然顯現。

修行的關鍵在於用心,試問自己:﹁我是否以真誠心在修?﹂何謂真誠心?﹁無我﹂才是真。一個人布施若有﹁我﹂,所做的是偽善。如果我們主觀強大,內心欲求不滿,放不下心中的追求,那樣修行都是做假的,不是用真誠心在修。沒有真誠的心,就無法與清淨光明相應,無法回歸自性本具的清淨。物以類聚,所以污穢的磁場當然與惡道的空間相應。

要改變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於我們的用心。心是包裝虛假?還是至真至誠?其修行結果截然不同。學生聽老師講法,能否攝受真信?真信到什麼程度?堅定到什麼程度?用心到什麼程度?全都會影響淨化自心深淺的結果。如果是疑惑、夾雜,左耳進、右耳出,毫不在意,用心不真,這樣聽了再多的精妙佛理也沒用!心既不能深信堅定,又隨著自己的意識在做分別或批判,想法看法太多,也不願意放下自我,那修行就無法得力。

深信

從古迄今,修學佛法都是在練如何放下自己。跟隨老師學習,要真心真意,要深信、堅決、安定不變,才能真正受益。當老師在教導如何脫落執著,如果學生的態度充滿了疑惑,用心又不堅定,他怎麼能脫落這些障礙與煩惱?明白道理,卻用心不真、不專,學法是無益的;只在道理的表面上打轉,心是調不好的。我把個人的修學經歷和大家交流,只要你願意深信,按照老師所講的用心去做,必能達到心性安定、煩惱減少,提起的都是正念;如此行之,生命就能得到改造,靈魂才能真實淨化。

生命不是我們光用頭腦就能知、能懂的。在洗滌的過程中,生命進入改造,那是不可思議,超乎常人所能想像。我們用心專一地去做,就會越深入,也會越明白︰原來都不是我們的頭腦所知道的東西,也都不在言語上、不在現象上。真實地去做,自然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產生。然後我們對世間的種種看法及過去的愚癡迷惘,就會越來越了解,疑惑的心慢慢減少,也就越堅定。因為實際證明改善了,就更易深信。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破世間的虛妄,認真老實地給自己的生命一次改造的機會,一步一步好好地去做。

當我們脫離了虛妄,而與清淨相應時,身體會產生很多變化,本就具足的智慧也會慢慢恢復,那是很自然的過程。恢復之前,我們只會被那些虛幻的想法、假的肉身,和持續起作用的覺知感受所干擾,心是不安、徬徨、不踏實的;所以用心很重要。

真實想了脫,要看自己用的是什麼心?若還著於世間的表相、感受、想法,不願意放下虛妄,然後又四處去接觸更多的老師,學更好的法;這樣看起來天天是在讀經念佛,其實內心一大堆東西放不下,如此修行就無法老實、專一、忘我。如果不能達到忘我,根本智是永遠不可能恢復的。

老實真幹

大德們都說:﹁真心是關鍵!﹂這非常重要。因為你們的真心無法顯現,我才告訴大家,先從深信、堅定下手。你要是深信佛陀所說,就會發現:﹁原來寶藏在這裡,原來生命的方向在這裡,我怎麼老是迷失在生命的虛妄假相裡?﹂若能深信不疑,並願意放下虛妄、感受想法,堅定﹁我一定要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的信念,自然就老實了。

老實是什麼?心不住於世間虛妄現象而起想法、感受,就是老實。想法很多,就是不老實;懂得佛法,在法裡面打轉,也是不老實。老實,是沒有妄想、沒有追求、沒有比較、沒有分別。老實才能專一,專一而後能忘我。忘我,才能真心顯現;忘我,才能無為而為。在家庭、工作、事業以及為人處世,都能真實地無私忘我,奉獻自己的能力。最起碼,減少有我的想法、看法、我的所求,就是在利益自己和眾生。

修行能讓我們真實放下一切虛妄假相。虛妄放得下來,才能看到真相;否則,都被虛妄所障礙了。我們的想法感受、六根作用,一切世間現象,包括法,都是虛妄!我們都是藉由這些假相反觀自照、反省缺失,來幫助我們提升。包括生命的酸甜苦辣、所有得失,這些外相或是內在的過程都只是輔助工具,幫助我們收攝自心,願意老實安定,看破放下虛妄而已。當世間的虛妄,以及有我、我所有,全都脫落了,自然就見到真相了。

佛陀因為不忍見眾生苦,才以他修行得道的過程教導我們,讓大家能明白,所有的因果業力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們感覺人生很無奈、痛苦、煩惱,處處不如己願,那只是因為放不下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欲求而已。其實,只要能放下,願意安守本分,無欲無求,怎麼會沒有福報呢?反而是不斷地在累積福德;因為奉獻自己,就是在利益別人。若是只為自己,就會傷害他人;如果學法只是為自己好,那還是在有為法裡打轉,還是在造業。

問問自己是否老實,並願意改變,而放下煩惱障礙?是否還在以強大的主觀意識學佛?這個用心很重要!如果還有自己的想法、喜愛、欲求,還在追逐名利,這樣學佛到底又能改善什麼呢?

老和尚常講︰﹁要老實!要真幹!﹂老和尚真是語重心長!我們要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尊重了自己的生命,願意誠心誠意地去做?沒有人勉強你喔!你要是喜歡紅塵,你就去喜歡,沒有人干涉你;只是自己要知道︰未來的痛苦、無奈、不安、煩惱,生命的所有挫折,或者身體的病苦折磨,全部都是自己造出來的,這可怨不得人!

全心全力

讀經要用心真實,內心不要追求。用真誠心,老實讀經念佛,來降伏我們的妄想、欲求。要如何訓練用心真誠的態度?我做事情非常專一,常不顧生命的;既然要做,就不要做半調子,既然要修,就要全力以赴,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很多人在世間抓著很多東西,捨不得放;一邊抓著佛法,另一邊自己的主觀意識也不肯放;手裡抓滿東西,怎麼修?這顆心怎麼能至真懇切?我們一定要專一、真實地去改造自己。如果看不透內心的欲求,放不下世間的眷戀喜愛;這樣說是在修行,是自欺欺人哪!

用心不同,結果差異甚大。如果我們一半想學佛,一半又迷戀世間,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全然至真的用心,今生才可能圓滿成就。︽法華經︾︿提婆達多第十二品﹀描述龍女八歲成佛,就是因為童心純真,念佛就能至真專一,因緣到了,念幾句、念幾天就成佛了。我們學佛,用心要非常堅定、深信、至真;如果是散亂、眷戀、迷失,而不能至真專一,這樣學佛,絕不可能成就!一定要堅定信念、一心一意、貫徹始終,才能成功。所以用心非常重要。

理論知見都是輔助工具,因此頭腦不要執著在理論上。如果沒有出離六道,就得承受無盡又可怕的因果報應與生死疲勞之苦。所以,經上說﹁一心堅勇求正覺﹂,沒有說﹁二心三心求正覺﹂,只強調一心。回歸一心是學佛的精要,無法一心,學佛無益!

在世間每個人都有俗事雜務,誰能夠安住在一處,不被雜務所左右,誰就能安定在清淨處。世間好壞得失皆隨緣,做自己該做的就好,隨時保持清淨安定。我現在在說法,心還是安定的,做什麼事,心都是安定的,它是一個安定的頻率,安定的磁場,做任何事都一樣。誰沒雜務呢?接觸人事物要能不攀不拒,保持隨緣平常,制心一處,就像在讀經念佛那樣的清淨安定處。慢慢練,慢慢提升,一直練到能夠處處都在清淨安定處。一方面對世間看破紅塵,一方面念經降伏自心,這樣動靜都在練。

讀經、念佛,是為了降伏自心的雜念妄想;而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都在對境練心。知道那個﹁我﹂在哪裡?還有心性上的波動嗎?我為什麼還被影響?天天這樣看內心的錯誤,這就對了!袪除雜念,放下虛妄,心就安定了。生活中、讀經中都在練功,天天練功,天天都有成長,最就能達到如如不動的安定清淨處。所以,天天都在練功,怎麼會不成就呢?

看破放下

我們要慢慢覺悟,我們對世間萬物一直想要佔有的這種欲求迷染的心,是虛幻不實的。不但虛幻不實,還會傷害我們的生命。擁有不一定是好事:擁有財富容易讓人墮落,擁有名聲地位增長貢高我慢,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心性。世間人以為擁有就是美好,實際上是在害我們。生活需求夠吃夠用就好,多餘的常做布施,幫助眾生,不以己欲為生活的重心,內心自然坦蕩而快樂。

所以迷染要慢慢放下,要常覺醒,把邪心、惡念慢慢轉為正念、善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先約束自身、管好自心、反觀自照,找出生命中還在執著在意的點:對名利?對親人眷屬?對自我的六根作用?對自己的主觀意識、私心、私慾?種種執著以及個人的毛病習氣等等,一一地檢討反省,這樣就是一直在解開生命的障礙。

當生活中的在意執著完全解開,生命的障礙就破除了,不存在了,生活自然就沒有痛苦煩惱,這就叫做煩惱斷盡。煩惱斷盡,痛苦折磨就沒有了,生活必然是自在、知足、幸福的。

同类推荐
  • 这个不得已的世界

    这个不得已的世界

    青春该做什么?处在这个时期的人没有一个能说得出来,每个人都在摸索,在黑暗里摸摸爬滚打,他们期待某天绕出这个圈子,到大路上去,一条光明的大路,但直到最后也找不到,他们只隐约感受到了自己的目标,就朝着那里去,摸着黑,冲过去。
  • 子欲孝

    子欲孝

    我思我在也疯狂。以孝亲显名的初心,勤耕高考路,晋身名校。出士官场。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的遗憾冲击着那颗充满感恩充满爱的心灵。子欲孝之少年行浓墨重彩描述了人生初期的苦难经历,岛西风土人情和中华文化传统的特质,弘扬了真善美的文化传统。众多的人物线索,为人物出场做了种种铺垫,给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矛盾交织留下了伏笔。第一卷完。
  • 遗风之魔云

    遗风之魔云

    一个来自乡下的男孩,因爱情走上了一段曲折的路,这条路早就了男孩的一生。在家是好孩子,在外却是让人闻风而逃的黑道大哥,,,,,,
  • 一笔勾魂

    一笔勾魂

    写些故事,说些心事,事了,拂衣去,至于对错,谁定?
  • 七艳赋

    七艳赋

    确实写的不好,平常心,当作娱乐自己吧!
热门推荐
  • 吸血鬼之幻

    吸血鬼之幻

    一段另一世界的生活;一段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浪漫情感
  • 导弹百科(世界科技百科)

    导弹百科(世界科技百科)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泳衣穿越就是我

    泳衣穿越就是我

    为何游泳也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怎的让人家穿着泳衣就来了呢。哇,有美男哦,偷偷拿了美男的衣服,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让他裸着,哪来的我穿衣呢,哈哈哈。
  • 冥河至尊

    冥河至尊

    一条无垠血河显化虚空之中,血浪翻滚。三千魔神虚影沉浮其中,亿万生灵魂魄嘶吼不已!幽冥血河,席卷洪荒……
  • 今生武路

    今生武路

    前世、今生,为了追寻所爱之人宁可粉身碎骨,但我所爱之人却不会归来。纵使出卖灵魂我也要与你一战,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执念,
  • 智慧背囊: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

    智慧背囊: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

    本书精选了200多篇经典而深刻,蕴涵智慧火花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解理透彻。从多个方位体现了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成功智慧,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每篇故事后附有精辟的智慧感悟,启人心智。
  • 落魄千金:偶遇傲娇帝少

    落魄千金:偶遇傲娇帝少

    初次见面,她不小心冒犯了他。之后,恶魔便不停地问她“讨债”。终于有一天,她忍受不了了:“够了,你到底要干嘛!”他一挑眉:“嗯~”“快说!”她炸毛了,他将俊脸凑到她眼前:“你猜啊。”她低头沉思,一会儿,便回答:“你,你该不会……想拿我挡桃花吧!”“什么?!”他一惊。她嘟嘟嘴小声吐槽:“谁叫你桃花这么旺,喜欢你的人都可以组建多少个足球队了……”话没说完,他低头吻上:“这下,你该明白了吧……”
  • 缥缈酒仙

    缥缈酒仙

    在这中州大陆上,北有极地冰川,西有末世蛮荒,南有十万大疆,人迹罕至,唯有东方中土方可见人族繁衍,但此地早已战乱纷飞,山河中更是妖兽横行,人类岌岌可危。此时,七位神人站出,合力保中土一方太平,而这七人将自己的所有本领全都编写进了七本奇书之中,名曰私书。时至今日,有人谣传,若是能得一本,便可横行中州...
  • 乐云末世日记

    乐云末世日记

    有没有想过电影里到处乱跑,到处咬人的丧失有一天会来到你的面前,在你面前肆无忌惮的啃食,啃食着你的身体。是否有仔细想过生活的意义,是否仔细考虑过这样重复的生活究竟是为什么,就只是为了活下去么。当你玩命奔跑只是为了活下去,有没有想过自己心里曾经最放不下去的那个人,那个时刻,那份从指尖溜走的。。。。
  • 灵武焚天

    灵武焚天

    灵器到处有,功法堆成楼。魔兽遍地走,强者多如狗。赵七得知自己穿越之后的大陆有多彪悍之后,忍不住泪流满面。“爹,你觉得我这种先天废柴的人,还有活路吗?”“当然,你可以努力修炼。”“然后就能笑傲群雄?”“然后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也是死路一条。”……这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少年一不小心就狂炫酷拽吊炸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