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和刘小芸从小在一起读书,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很快他们就要高考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天各一方的分离。
在他们的家乡流传着一个月公祠的传说,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座破旧的古庙,叫作“月公祠”,地处偏僻的山坳里。当地中青年人大多去外地打工,留下来的是老年人和孩子,也没什么人去过那里,几乎被人遗忘。
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解放前,很多年轻人被抓去当兵,他们临走时都会拉着妻子或心上人去月公祠里祈祷,而不管过了多久,年轻人除了死在外面的,其他都回来了。没有一个在外面成家的,而村里的姑娘媳妇们也宁愿等到死也没人改嫁。
刘小芸并不信这些话,但吴天明相信,因为他家的四姑奶奶姐妹两个就去过那里,并且他们终生不嫁,直到老死都在等心上人回来。他要带着小芸去找月公祠,他要和她永远在一起,哪怕考到不同城市的不同学校。
他们两个上学的地方在县城边上,骑车都要2小时,小芸的自行车是天明打零工赚钱买的,但几乎从来没骑过。天明每天早上都会早早等在小芸家门前,载上她一路说说笑笑中就到了学校,两小时并不累,也并不慢长。
村里象他们这么大的孩子几乎都去外地打工了。只有小芸和天明两个人读到了高中,并且还要准备高考。小芸的父亲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他眼看着村里世世代代过着无知穷困的日子,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想培养出村里有文化的新一代,但改革开放不久,村里老老少少就放下农活扔下书本,跑到一个外乡姑爷的建筑队里去打工了。
天明爹也是其中一个。天明的母亲死得早,天明是四姑奶帮着带大的。小芸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出去打工,拿着乡里给的一个月150块的“工资”,守着七八个几岁到十来岁的孩子,一个人教着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全部课程。
天明和小芸自从上了高中以后,也常常回来帮他讲讲课。看着他一天天消瘦,变老,他俩说不出什么滋味。
天明爹跟小芸爹是把兄弟,从小给两人订了娃娃亲,天明爹说,不能让未来的儿媳妇跟一个文盲过日子,也不能坑了兄弟的闺女,天明几次想出去帮爹打工赚钱,都被爹硬拦下来。“上学,芸子上多少学你就得上多少学!咱家不能让人家跟你受苦。”于是,他俩成了村里唯一的“一对”高中生。
听老人们说,月公祠就在鬼门沟的尽头一处山坳里。
下午没课,中午还没放学,他就拉上小芸,蹬起父亲留下的凤凰大28自行车,载着小芸沿小路往鬼门沟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