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恰似高山滚石,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已经升为昭仪的武则天并不知足,以武则天长子李弘的诞生为起点,武则天对皇后位置的虎视眈眈也算是正是开始。
李弘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呢?
从李治的角度讲,李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既非长,也非嫡。但是,给这个孩子起名“李弘”,却显得不同寻常。
“李弘”是道教的一个谶语。魏晋南北朝以来,天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在全国流行开来。
为了收揽人心,它到处宣传说早晚有一天,太平盛世会降临的。说太上老君只要一降临凡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就能出现。而老君的化身,就叫做李弘。李弘的出生,就意味着太上老君的出世。好多次起义都打着李弘的旗号进行,因此李弘的政治意义在当时可以说是尽人皆知。
武则天从小熟读文史,是一个爱玩文字游戏的人,她一直笃信文字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给儿子取名李弘,显然是她的主意。这个名字包含着她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同时也暗示着武则天希望这个孩子可以称为皇帝开创太平盛世,而皇帝的母亲是什么呢?
不言而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弘的出生也让王皇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时的王皇后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引进武则天,确实打败了萧淑妃,但这个结果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倒让她陷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了。
意识到这点的王皇后立即转变态度,昔日友情到此结束,武则天立即成为王皇后黑名单上的头一位。而萧淑妃自从武则天进宫,地位就一落千丈,对武则天自然也是恨之入骨。
有句话叫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两颗仇恨而又寂寞的心更近了。萧淑妃与王皇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所以说,后宫的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为了利益,王皇后与萧淑妃尽弃前嫌,共同战斗,她们“递相僭毁”武昭仪,一个接一个地向皇帝投诉武则天。
而武则天呢?自然不会任人宰割。她一改刚刚入宫时谨小慎微的态度,整天在皇帝面前说这两个人的坏话。但是,她们吹风归吹风,李治这时候的态度可以说是首鼠两端,哪边他都不想得罪。
此时的唐高宗虽然已经不再喜欢萧淑妃、王皇后,但是萧淑妃和王皇后有强悍的家族势力,她们代表的就是两个字——权利。
那唐高宗这样首鼠两端对谁有好处呢?
毫无疑问,是王皇后和萧淑妃。
王皇后和萧淑妃有着强大的后台,适合打持久战,而武则天只有唐高宗对她的感情。
而感情是最容易变的,又何况自古帝王皆薄情?
此时的王皇后虽然没有子嗣,却也是没有任何疾病,而且王皇后稳重端庄,又有强大的后台,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一件使武则天稳固了地位,也让她背上千古骂名的事发生了——小公主死亡事件。
武则天此时诞下一女,唐高宗也是很高兴,但这个小公主却在一次王皇后探望后离奇死去。
对于这件事有三个版本:
1.就是唐高宗想的那样,是王皇后杀了小公主。
2.小公主是自然死亡,武则天则正好顺水推舟。
3.武则天杀死小公主,嫁祸王皇后。
我个人认为,第三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王皇后杀小公主动机何在?
不过是恐武则天动摇她的地位。
但她如果真是想绝后患,为什么不杀更有可能立为太子的李弘,反而杀对她毫无威胁的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女婴?
小公主自然死亡也不大可能。不用说人家是身份尊贵的公主,就算是现在小孩子出生,不也是一家人一刻不离地在哪守着。何况是公主呢?定是大小宫女在那儿守着,出现意外,肯定会第一时间知晓。
只有武则天自己杀死最有可能。
武则天是孩子的母亲,她跟孩子单独相处并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而且前面也说了,武则天跟每个宫女都搞好了关系。先杀死爱女,再嫁祸王皇后这件事并不难。
无论过程如何,最终结果都是以武则天大把大把的眼泪,和唐高宗的一句“后杀吾女”,结束。
但证据终不确凿,但王皇后势力依旧。这件事最终也不了了之了。
但小公主的牺牲白费了吗?
不,并没有。小公主之死让唐高宗起了废王皇后,重立武则天为后的念头,并且他也为此付出了行动。
但外庭却如同一把斧头,直接斩断了武则天的希望,于是武则天退而求其次,只求皇帝封她为“宸妃”,却不想还是有人反对。
难道真的没有人支持武则天了吗?
就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人替她呐喊了。
这个人是谁呢?
号称笑里藏刀的李义府。
这个李义府长的是一表人材,为人也是彬彬有礼,但如果你得罪了他,只能说你是自讨苦吃了。
李义府最擅长的就是暗里算计人。
这李义府不知因为何事得罪了长孙无忌,要被调离中央。
李义府自然是不愿意,可又别无他法。
这时,“智囊”给李义府出了个主意,说是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
李义府听了立即明白,夜里急忙求见唐高宗,便磕头便说:“天下的百姓都希望立武昭仪为皇后,您就顺了民意吧!”
唐高宗第一反应肯定是高兴,但他同时也是有疑惑,天下百姓这么想,我怎么不知道?
但高兴还是占压倒性的。
但此时李义府话锋一转有道:“皇上,我恐怕不能为您做事了,我要被调离中央,调到地方去了。”
毫无容易朝廷中有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唐高宗怎么能让这种声音消逝呢?
于是他说了,你这种人才,怎么能调到地方呢,就在中央吧。
这样李义府的官算是保住了,而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也是对李义府大加赞赏。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跟随武则天,以许敬宗为首的许多大臣转而倒戈,依附武则天。
但宰相班子会转而支持武则天呢?
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