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并非她的真名,而是她的封号(则天皇上等),她的真名无从得知。但提到武则天,有一个名字却不得不提:武媚娘。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却也只是唐太宗的才人,直至唐太宗驾崩,被分配到感业寺,她也只是一个五品才人。
她一生未给唐太宗孕育一儿半女,却得一封号:媚娘。
许多人以此以为唐太宗十分宠爱武则天,正如一些电视剧中所演,其实非然。
媚娘只是一个称呼,类似于现代的“小芳”,这说明唐太宗只是对她比较感兴趣,并非真爱,甚至谈不上喜欢。
这时有人便会要问,既然如此,唐太宗喜欢谁呢?
毫无疑问,长孙皇后当仁不让。
长孙皇后可谓是真的贤妻良母。
长孙皇后,也就是文德皇后,小字观音婢,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唯一的皇后。
长孙皇后13岁嫁于唐太宗,对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为唐太宗育有三子四女(包括唐高宗李治)。
也有人说,是她使唐太宗变成一届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会须杀此田舍翁(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636年,长孙氏崩逝。唐太宗未再立后。
除此之外,唐太宗也特别宠爱与武曌同一时期入宫的徐慧。
徐慧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昭容。
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书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
比起武曌,徐慧显得贞烈得多。
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爱慕。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妃嫔:贤惠、端庄、温和、有政治思想头脑。
很抱歉,那时候的武曌是一项也不符合。
武曌在登基后,确实表现出非凡、出色的政治头脑,但那是的她,还是一位青涩,只知吟唱“上邪”的小女孩。
而武曌的性格又十分刚毅、果断、刚烈……我想,在那个男权的生活,任何一位皇帝,甚至任何一位男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是这般的。
武曌虽不受宠,但她也努力争宠过:
一次,她服侍太宗左右驯马,太宗有一匹名马,叫做狮子骢,性情暴烈,无人能制。太宗几次被摔下马背。
太宗望望左右,问左右随行的文武和皇子们,哪个能降服此马时,无人应答。不想,一旁伴侍的武媚娘却应声答道:“妾能制之!”
太宗问道:“你怎么降服它?”
武则天说:“妾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檛,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檛檛其首,再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唐太宗愣住片刻,只道一句“你真勇敢”便没了下文,既没有给她这些东西,也没有赏赐她。
武曌在这件事上犯了三个错误:
1、爱马的唐太宗在凌烟阁上专门为曾伴他南征北战的六匹战马封功,号昭陵六骏。他根本不舍得杀死!
2、半生转战的李世民,又经历了玄武门杀兄之变,到了晚年,便只想着天下平安,只想吟诗作赋。这一时期,他所喜欢的女子应该是想长孙皇后、徐慧那样温柔、淑德、富有诗情画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3、在皇帝的能力受到否认时,武曌的“妾能制之”倒多了一丝压抑皇上的意味。皇帝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好统治者,否认他,就如同你狠狠扇了你的上司一耳光,不同的是你还有可能失去性命。
武曌后来确实投其所好,苦练王羲之的字体,只是最后武曌成了著名的书法家,而并非唐太宗的宠妃。
这是为什么呢?
皇帝要处理政事需要的是智商、经验……而非是一手好字。那时武曌既不能替唐太宗分忧解难,也不会在唐太宗焦虑、忧郁之际,帮他舒缓心情。
武曌热情、刚烈的性格也只能火上浇油。
无论是武才人,或是武媚娘,这便是武曌荒废的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