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使武德详细地向皇帝介绍着西域的情况: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以北地区,称大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六百三十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从河西走廊的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后来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中原大庸帝国的战略基地,对大庸帝国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
根据特使武德对西域情况的介绍,大庸皇帝轩辕明易召集军机大臣商讨对匈奴进行战争的问题。经过反复的商讨和确认,皇帝决定派皇帝特使武德再次赶赴西域,联络大月氏和乌孙,截断匈奴左膀右臂,利用大月氏、乌孙与匈奴的矛盾,与乌孙、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特使武德这次出使并没有上次那么顺利,大月氏不愿东返,武德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但乌孙同意和大庸合作,秘密潜伏在匈奴之侧,随时给予匈奴致命一击。武德还在西行途中,传播了大庸帝国的国威,获得了更大量的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大庸帝国政府进一步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大庸皇帝派特使武德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与大庸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特使武德派出的各位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大庸帝国帝都上庸城答谢,使大庸帝国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大庸帝国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帝国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一百余人到数百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帝国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帝国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帝国,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大庸帝国政府和西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大庸帝国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帝国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在大庸帝国巩固自己在西域的统治期间,匈奴支持的莎车国国王沙贤欲称雄,不过它的地位很快就被两强“于阗、鄯善”所取代。莎车国王势力强大以后,原为其他国家挤压摧折的西域小国鄯善(楼兰),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借机降伏了南道诸国中的城邦小宛、戎庐、且末、精绝,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属国,一直把国界向西南拓展到尼雅河。大庸帝国在西域声望的日渐强盛,又有很多西域小国挑起了西域的战乱的状态,皇帝轩辕明易觉得这是彻底控制西域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命令大庸第十二军团龙骑军团兵出凉州,赶赴西域,同时在凉州征召帝国第十三军团凉骑军团。龙骑军团的到来受到了西域很多国家的热烈欢迎,尤其刚刚被鄯善国征服的小国,他们的王室找到龙骑军团军团长谷永,向他陈述鄯善国对他们的暴行,希望帝国军团可以帮助他们复国。军团长并没有一下子答应他们,而是派人给特使武德送信,由他做出决定。特使武德亲自前往汉王国西域都督府,派人前往唐公国安西都督府,和他们确认事情经过,毕竟鄯善国是他们的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