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将杯里的茶水饮尽,朱一海接着道:“所以啊,这个世道要变。”说到这里,周围人齐变了脸色。要是旁边有个大臣在,相信一定会劝朱一海注意措辞,可惜,周围的人不过是刚刚认识,即便是刘海洋——他的级别跟王爷也差得太远。
无人劝阻,便由得朱一海自由发挥:“以后,你们这些商人------”朱一海有心将这句话拉长,看看掌柜的反应,还好,只是头垂得更低了。“你们这些商人,要放心大胆地经商。”说完这句,朱一海听到有人大声的呼了口气。“不过,”朱一海顿了顿又道,“此时国难当头,赚钱应在其次。凡我大明子民,凡我汉家儿女,想要不亡国灭种,就要团结起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要把鞑子打回老家去。”说到后面,朱一海的声音大了起来,“想当年,先祖(朱元璋)在杭州城外吃了这次坞打面,最后一举荡平残匪,本王今天也在这里效法先祖,吃碗打面,誓要将鞑子赶回老家去。”
“把鞑子赶回老家去。”挺会来事的刘海洋立马挥臂呼应。
外边围了一大圈看热闹的人,刚才朱一海没让士兵赶走他们,这个时候,也都纷纷响应。一时群情激昂,吼声震天。
待吼声渐息,掌柜却突然往朱一海面前一跪,说道:“请王爷受草民一拜。”说完就磕下头去,朱一海来不及阻止,只得赶紧上前扶起来。
“这----这---咱----本王不------”朱一海本要说“不兴这个”,但一想自己王爷身份,只得半路改口道,“不知掌柜如何称呼?”
“草民姓申,名大年。请王爷为史公报仇啊。”申大年语带哭声的说道。
原来,申大年是崇祯元年的举人,因不满官场糜烂而弃政从商。也算是一奇人。本在苏州开了3家面店,生意一直红火。可自1633年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河北后,局势就一发不可收拾,遍地烽烟四起,即便繁华的江南也不太平。当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对国事失望之下,伤心欲绝的他就拖家带口的从苏州回到了慈溪老家,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因为在苏州时跟史可法相识,言谈俱欢,交为莫逆,回到老家后还经常书信往来。
“鞑子之残暴骇人听闻。在扬州,杀了我史公不说,竟屠城数十万。我堂堂汉家儿郎,从今以后难道要去做那番外野人的奴才,任人打杀不成?”说至此处,申大年已是声泪俱下。
“什么?你说的是扬州屠城,史可法殉难?”朱一海急忙问道。他虽然是历史小白,但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和大事件却也知晓一二。
“是啊,王爷。”
“什么时候的事?”朱一海突然感到紧张。虽然从穿越之始,就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角度,但真正置身其间,却很难做到铁石心肠。
“今晨才接到的消息,说扬州在上月二十五日城破,史公坚持不降,最后壮烈殉国。鞑子进城后,屠城数日,被杀者不计其数啊。”申大年双手握拳,泪流满面,“王爷,求你带领我们打鞑子吧,小的愿捐出家财,誓死追随王爷。”说完,再度跪倒朱一海面前,以头点地。
无人再说话,周围一片抽泣声。瞬间跪了一地。
朱一海缓慢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放眼屋内外,目光所及,就他一人站着。朱一海突然觉得无比的心痛。这样的心痛是第三次出现在他的人生里。第一次是疼他的奶奶过世,突然间明白了生死的界限。人死不能复生,阴阳永隔,不可触及。
第二次是前女友文文的突然离开。为什么离开,他一开始没想明白,直到有一天遇见老同学说他变了,他才猛然明悟,文文离开他,是因为他不再是她曾经爱慕的他。没错,人都会变。有的人不介意,或者说不在乎那种改变,而有的人,却无法接受。某种程度上,那就像一种背叛。与其说他背叛了爱情,不如说他背叛了他自己,曾经青春懵懂,激情四射的那个他。
而今天,此时此刻,身在大明的天空下,朱一海再次经历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当无数人跪求于你,只要你一个点头,他们便出钱出力,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却又是多么可悲可怜的时刻。
作为天赋人权的信徒,朱一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简单是行动的自由,还有信仰的自由,生活的自由,活命的自由,享有个体尊严的自由。但是在这卑劣的时代,能站着活就是一种尊严。对个体而言如此,对一个民族而言更是如此。与其说那些热血儿女为了民族气节抛头洒血,不如说,他们为了能站着活而不是跪着活的尊严而誓死反抗。
这是一个民族最后的气节啊。
“父老乡亲们,我大明的子民,士兵们,”朱一海语气沉重地说道,“今天,你们跪在这里,求我带领你们反抗鞑子,但-------老实说,我不喜欢你们这样。”顿了顿,在一众人不安的眼光中,继续道,“我要你们全都给我站起来。我们要站起来反抗鞑子,站起来把鞑子赶回老家去,还要站起来活着。我要你们记住,从今往后,除了天地父母外,在谁面前都不要下跪。包括在本王面前。当然,更不要在鞑子面前下跪。你们不仅仅是为了大明反抗鞑子,更是为了你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自己能站着活,能有尊严地活,去反抗鞑子。你们不用向任何人下跪,听明白了吗?”
朱一海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去扶他们起来。他要看,看他们自己的行动。没有人能真正拯救另一个人,除了他自己。
可是,半天没人动弹。
“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就TM的给我站起来。你们口口声声要反抗鞑子,就这点血性吗?”朱一海怒骂道。
这时候,几个士兵首先站了起来。申大年跟着也站了起来,接着,一些年轻人站了起来。
“还有吗?你们这些跪着的,就愿意跪一辈子吗?都TM的给我站起来。”看到此情此景,朱一海觉得自己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
当所有人都站起来后,朱一海走到他们面前,伸出双手,用力地抓住他们的肩膀,一个一个像审问似的对他们叫道:“你看着我,看着我的眼睛,看看我与你们有什么不同。我有三头六臂吗?我多一只眼睛还是多一只耳朵?我告诉你们,我跟你一样。我,你,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操蛋的世界,既然老天爷让我们来了,就算要死,也要死得堂堂正正,即便不是轰轰烈烈,那也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得起子孙后代。既然人生就这么一次,就不要他M的像狗一样活着。”
现场有多少人,朱一海将类似的话说了多少遍。
这既是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你们说,是站起来舒服还是跪着舒服?刘海洋,你说。”
“王爷,当----当然是站着舒服了。”刘海洋有些不自在的应道。
“你们呢?你们也这样认为吗?”朱一海扫视着面前众人,继续道,“假如你们也认为站着舒服,那就跟我一起喊,站着活!”
“站着活。”朱一海率先大喊出声。结果却无人响应。
沉睡太久的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流着热血。
“站着活。”朱一海独自一人继续激昂地喊着。他的声音在狭窄的空间里显得激烈和孤独。仿佛一匹快要挣脱套绳的野马,使劲儿扭着的脖子上,刻满了伤痕和倔强。
自卑源于潜意识里最深处的伤痕。如果此时的觉醒,能够使得数百年后一个自卑的民族不再以打砸自己的同胞为荣,那么,这一生又是何其的荣耀——这该死的穿越,该死的乱世,这一切注定是个斗场。朱一海想。
渐渐地,声音多了起来。只要有人带头,就不乏跟随者,历史一直是这样,这一点,朱一海深知。
刚到这里时朱一海准备玩世不恭地混混生活,可眼见苦难真切地出现在面前时,儿时苦难生活的记忆瞬间复苏。当一个人努力工作,仍然食不果腹,甚至衣不蔽体,那么这个苦难的世界就值得痛恨。同样,当一个人好好地活着,却突然要面临兵灾人祸,这样的世界更值得痛恨。
17世纪初的大明百姓如此,17世纪初的鞑子同样如此。苦难的生活逼迫李自成们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逼迫身在寒冷地带的鞑子们要以富庶的大明为食。他们原本并不想争天下,而是只想争一口更温暖,更香醇的食物——李自成们同样如此,但历史总有他的惯性。大千世界何处都不乏野心家,他们想得天下,想立于亿万人之上。当最初的愿望得以达成,他们就不再是为了最初的那口食物,他们有更宏大的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刀与血,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
他们要用成千成万的尸体铺就通向最高权力的道路。
朱一海清楚,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燃烧起他们的希望。没有什么,比思想的力量能走得更远。要不,那些帝王和独裁者也就不会玩愚蠢的焚书坑儒,百般审查。他们深知,那是他们最为恐惧的东西。
在朱一海看来,中国人并不缺创造力,也不缺乏血性,缺乏的是启蒙,缺乏的是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具体对某种神的崇拜,而是对个体本身应该拥有的自由与尊严缺乏信仰。换句话说,他们对自己都不够尊重,就遑论去尊重他人。只有当别人对他的欺压超过了他容忍的底线,他才会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至于他起来反抗,即便真的成功了,他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当初对他人的纵容——或者说,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而不是平等的地位,不以为意。要么仗势凌人,要么卑躬屈膝,从未想过去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某种程度上,他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因为正是这样的心态,既矮化了自己,也无意中骄纵了他人。
“我要你们今天记住,不管本王在与不在,你们都要站着活,站着反抗鞑子。否则,你们永远都会被人欺凌。”朱一海咬着牙说道,这才是他最想说的话。
朱一海相信,每一个启蒙的字就像一粒种子,他看上去渺小毫不起眼,但他总有一天会长大,并由一棵树变成一座森林。
几千年来,这个民族都在压抑中生存。朱一海,试图用现代文明去改变他们,哪怕只能改变一小群人,或者其中一个人。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因为,这个时候,他看见远处有一队官兵朝小镇奔来。
他自己的命运也还是未知数。
被捆在门外的令狐冲听着从屋内传来的从未听闻过的言论,显得惊讶和兴奋。抬头望着蔚蓝的天,阳光依然刺眼,可他觉得这天的颜色,似乎变得不一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