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嬴政问道他对如今秦国和山东六国之势的看法,李斯就满是自信之色,他所学的皆是来自荀子,为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披着儒家外皮内里为法家的本质,这也是荀子受儒家排挤的原因,荀子所授的两个比较出名的弟子就是李斯和韩非,前者为虽没学术大成,但也闯下了偌大的名头,而韩非更是将荀子所授更进一步,可谓是法家大成者。当下李斯在心中组织了下自己的语言,略带谨慎的说道:
“大王,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秦国自穆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秦国于各诸侯国连年战争夹缝之间求生存,并于孝公变法而秦国由此日益强大,到如今已是各国中最强之国。如今大王贤德,正是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建不朽之功业,成万世之帝国。通古不才,愿为大王鞍前马后,只求大王给通古一机会。”
“如今秦国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何须你来辅佐,尽说虚话,你到不如来点实际的!”李斯对面的蒙毅听后,不由的开口讥讽道。得时无怠,方今天下,却是归一大潮酝酿之时,天下布衣之士据都择时而出,然而非到明良之时,纵只是议时势而无为;蒙毅讥讽的就是李斯只论时势而无半点针对天下一统之计策,再他看来亦不过虚有其表而已。
嬴政到不这么认为,由此话可看出李斯此人口齿伶俐,目光敏锐,起提议更有独到之处。若是一般文人学士,只知道秦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却不明白其中缘由,李斯能指出其中缘由,由此可见其之才学,却是可堪大用。不过,其缺点嬴政亦看的分明,此人可大用却不可重用,若不然历史上秦二世而亡就是前车之鉴,嬴政微微笑了一下,拍手而赞道:
“说的不错,如今秦国统一天下亦不过是时间问题,政亦非贤德,在政看来即使换个人,只要其不太昏庸,自然能成就这份千秋霸业。倒是先生还未回答政该如何看待如今的山东六国?”
原本听见嬴政前面的话已经松了一口气的李斯,听到嬴政后面的问话,整个身体开始不由自主的紧绷起来,连其颇为英俊面容上的自信也为之一顿,等他回过神来后,才发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汗水更是打湿了大片的衣服让其黏在后背。此时李斯在无半点敢小看面前坐在主位上的少年君王,浑身神经开始紧绷,打起万分精神,略微思索了下,李斯才夸夸其谈地回答道:
“大王,通古未来秦国之前,就曾周游山东各国,如今六国在通古看来并未有明君,然而山东六国却不乏明知之臣、威猛之将,如今却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否则一旦六国之中有明君即位,一呼之下合纵而伐秦分天下,到时就悔之晚矣。以通古看来,如今大秦若要统一天下,可以两计并施,方是统一六国之上策。”
“哦!是那两计!?”嬴政不由好奇的追问道,双眼更是微微眯起直视,原本收敛的君王气势笼罩向李斯,后者只觉的被前者的气势压的心里快踹不过气来,心下更是莫名的惊骇,这就是少年秦王吗?原本以为如今秦王大权旁落,而其不过束发之龄,如今秦国应该是主少国疑才对。不过,其来秦国后才发现,如今的少年秦王在秦国多有贤名,而秦国市坊间也并无主少国疑之象,真是莫欺年少啊!
但是李斯并不打算放弃,他好不容易来到秦国,先是苦于无门路而无人举荐,后投入吕不韦府中被其看中,如今更是见得秦王,你叫他如何甘心放弃,李斯放在桌下的双手紧紧握拳,镇定自若的对嬴政说道:
“第一计,大王应继续使用范公远攻近交之策,不过,大王若取得更大的效果,通古建议大王向六国提出联姻,让六国派遣其王室公主入秦为妃,以安其心;第二计,离间计,大王若要统一六国,则必先除六国明知之臣、威猛之将,大王可派谋士持重金游说山东六国,六国之中若有可下财者,厚遗结之;若有不肯者,当以利剑刺之,如此离间山东六国君臣关系,使其内乱自生,而秦国可趁机攻之;不知大王以为如何?”嬴政听后不由的微微一皱眉,倒不是李斯这计策不好,而是此时嬴政并未有选妃之念,如今大业未成,嬴政可不想此时花心思去理会宫廷内部权力之争,再说此时他正值年少,过早房事却是对于修炼武功不利,这是房鹤老人当初对他的提醒。不过,李斯提议的第二计却是可以实施,第一计可容后考虑,沉默半晌之后,嬴政抚掌而笑,称赞道:
“先生此计颇和政意,不过政此时身边无上好人选,可徐徐而图之。不过,政到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请教先生,不知先生能否给予解答?”
“大王请讲!”李斯此时感觉异常的辛苦,原因无他,在嬴政的问话和气势下,他的压力倍感山大。不过为了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也只能顶着压力迎头而上了,他不愿就此退缩,跪坐在案几边上的双腿更是因为其的过度紧张而微微颤抖。嬴政仿似没看见他的难堪,自顾自的悠闲的抿了口茶水,风轻云淡的说道:“先生在相邦府中从事,不知先生是如何看待政与相邦之间的关系的?”
嬴政如此轻飘飘的一句话,顿时让李斯如中雷霆,呆愣了一下,原本英俊的面看更是变的苍白如纸,无一丝血色,嘴唇更被他抿的微微发白,自觉的浑身上下立起阵阵白毛汗水,耳边更是仿佛能听见汗水滴落于地的声音。他来秦国亦有几年,跟随吕不韦身边面见嬴政的次数亦不再少,初来秦国之时,他和世人都以为嬴政和吕不韦关系亲密异常,因为嬴政都要恭敬地称呼吕不韦为仲父。
可是事实往往就是超乎人们预料的,几次见面下来,李斯也发现了,吕不韦此人可说是自视甚高,如今秦国大全更是掌握于他一人之手,虽其为秦国相邦,可却多次在嬴政面前不自觉越位,出入秦王宫更是如自己后院一样随意。如今嬴政的年龄可说越渐长,若是个无甚野心的君王说不定还会任由其掌控,可惜,经过李斯的多次观察发现,嬴政可说是雄心万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吕不韦若是不及早悔悟,可说是自掘坟墓。
由此他才会面见嬴政,毛遂自荐。可是无论如何他也没想到,嬴政会在和他初次见面就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他更是能隐隐感受到旁边的李信和蒙氏兄弟三人身上的杀意,知道若是今天回答的不好,恐怖自己就不能活着走出这客舍了。当下李斯故作镇定的整了整自己的衣服,而后端起案几上的酒樽一饮而尽,衣袖轻抚,对着嬴政就是一个稽礼,说道:
“大王,如今秦国可说是吕氏一门独大,通古未来秦国之前,曾听闻六国之人皆知秦国相邦吕不韦而不知秦王,六国使节尽皆来秦,却是先拜会相邦再面见王上,长久以往下去,秦国必将面临最大的危机主——主少必弱,此祸不除,大王王位亦不久矣!”
“大胆!!!”蒙恬听闻李斯言嬴政王位不保,当场怒喝,说罢就要起身去擒拿李斯,腰间青铜长剑更是隐隐出鞘,冰冷的青色锋芒更是刺人肌肤。
“退下!只是论事而已,政又并未真正王位不保,何必较真!”嬴政挥手示意蒙恬坐下,对于其对他维护他心中亦是有几分感动的。其实在嬴政看来李斯这话并未说的过分,反而十分中肯。自古以来,在君主制的朝代下,由权力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国政危机有两种:一种是强君暮政,其二便是主少必弱;所谓的强君暮政,前面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个强势的君王吧!生生的拖死了一个太子,其后的安国君更是以五十三岁的高龄继位。
强君暮政之危,就是因暮年强君行政而导致阴谋风行,最易使奸邪丛生竖宦当道,终致身后乱政国力大衰,吕不韦就是因为此而获得如此成就的,先是贿赂阳泉君,获取华阳夫人的支持,扶嬴子楚上位,而后借扶持之功上位,当然他亦算不得奸邪竖宦,只不过太过不自觉越位。而另一种主少比弱,也很好理解,君主年少,最易强臣崛起而生出逼宫之乱,如今的吕不韦算是强臣,虽未生逼宫之乱,但其后的事谁又知道的呢?
要知道自古大奸巨恶,十有八九都滋生于君主年少之期,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朝政有奸臣魏忠贤把持日益败坏,即使后来的崇祯继位,可说是贤明之君,亦是难挽大势,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由此覆灭。李斯座于案几上,见嬴政挥退蒙恬后,沉着脸并未开口说话,当下就是跪倒在地,狠下下心来说道:
“大王,通古所言皆是肺腑之言,秦国是大王的秦国,这天下亦是大王的天下。吕公虽对通古有知遇之恩,然国无二君,通古只能择二选一,吕氏之心,世人可知,若任由其把持朝政,则大王危矣!今日若大王要治通古不敬之罪,通古亦要直说!”
说完之后,李斯更是磕头在地,额头碰触冰冷的地面,深秋地面的寒气更是冻得他不由的打了个寒颤抖,李斯这人可说就是这样的急智之人,历史上的逐客之事,就是因为其无路可退,才会会拼死一搏,挥毫成书,片言回天。不过此时的嬴政有无逐客之事还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