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这些年来,最被我忽略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作为唯一的大女儿,我现在却不在他们身边,而且长达八九年不在身边。一年只能见到一次面,而且每次过年在家逗留的时间又很短。最多半个月,最多只在那儿住上三两天。
结了婚的女人,处处要以婆家为重,这是哪位先人规定的我真想知道?所以我,每次只在婆婆同意了之后,才能回娘家。忘了曾经有没有说过,婆婆不喜欢我回娘家,一提“回娘家”三个字,立马花容失色。原因呢,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即使好不容易在妈妈家住下了,床还没暖热,饭还没吃够,爸妈的脸还没多看两眼,又到了该走的时候。什么叫“该走的时候”?就比如“初六”回的娘家,要赶在“初八”回来,美其名曰——扒福。封建迷信这一套,既当尊重婆家,又当尊重传统。
传统是什么?是封建,是礼仪,是妇道,是以婆家为重的旧社会的好媳妇形象。只要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规规矩矩地在家给一家老小做饭、洗衣、扫地打理家务,那么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媳妇了。从婆婆的身上我学到的只有这些。
只要身体上服从家规就好,至于你的思想嘛,谁管你?你的父母需要孝敬,你的亲戚需要走动,你的朋友需要维系……请问,谁照顾你的想法?如果自己不争取维护,等着家规照顾你吗?一个视钱如命的家庭,会照顾你个人的每一种心愿吗?
这十余年,我没有给父母孝敬过什么。别说给钱了,就连过年过节的东西都少之又少。农村里的传统礼仪,一年三个节日——过麦、过秋、过年,做女婿的要上丈母娘家送点礼物以示孝敬,不管在婚前还是婚后。记得,外公外婆在家的时候,妈妈每个节日都去,年年如此。
只要老人在一天,孝顺就不能中断。
而我呢,在这个以省钱为圣旨的家庭中,想给父母多买点儿东西也身不出己。年年,都在两位姐姐送来礼物之后,公婆再挑些鸡鱼,再搬一箱陈年古代的不值钱的酒,让我带去送给父母。即便如此,还要听公公的冷嘲热讽——
“都老女婿了还送什么送?再以后不送了啊!”
以前听到这话,我不反驳,那是结婚时间短;现在再听到这句话,我也有话说了——
“行啊,只要您的两个女儿不来送了,我也不去送了!”
欺人不要太甚,就那点子不值两百块的破玩意儿,还吝啬成这个样子,你有把我当人看吗?这里,我不能不发火,因为公公年年扔过来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顾及我的感受。您别忘了,我们一年到头出门在外的,一年才回家一次,这一年只送一次的礼,您还嫌多吗?
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弟弟两口子和我们一样出门在外,一年同样只回家一次。可我的父母懂礼呀,他们一到过节直接两个人买了东西就替儿子儿媳去送礼了。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公婆,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婆婆呢,嘴上什么也不说,在公公面前从来都言听计从的,一句话也不敢反驳。
不是我怪婆婆不帮我说话,而是她也难做。刚结婚的那年八月十五,婆婆想送东西给她妈,还是趁着公公不在家的时候去送的;姥娘(婆婆的妈)过来住过一个月,和我相处特别融洽,听老人家说了不少公公吝啬的话。这些话我听了,也亲眼目睹了,姥娘抽个烟也得趁着公公不在家的时候。哎……哎……哎……
我是那么听话的一个人,一个言听计从的好媳妇,但我发现我的沉默换不来对我的重视。就像,习惯了我的逆来顺受,一旦我略有微词,不行了,他们一定受不了。还是不要去反抗了,像天翊说的:“老人,对也是对,错也是对!你只要不惹他们生气就对了!”
你不是尊重传统吗?
你不是热爱古典吗?
你不是想立牌坊吗?
……
除了父母,最愧疚的就是我的女儿。女儿是我从小带到五岁,五岁之前是我一手带大的。五岁之后被婆婆带走,直到现在。这些年,女儿都是跟着奶奶长大,尽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把女儿接过来,但每次我都没有力气说服家人。
天翊说:“带两个孩子是负担,照顾不过来……”
婆婆说:“趁我现在还能帮你们看孩子,帮你们减轻一些负担……”
公公说:“一个孩子你都看不好,两个孩子你看得了吗?”
因为儿子的烫伤,成了我无法辩驳的理由。是啊,我连儿子都看不好,我没有资格再带走女儿,我没有资格再去据理力争,我没有资格再去反抗家人的质问。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不小心成了心底最深的痛,还变成了被人攻击的软肋、笑柄、小辫子,我有何脸面再去争女儿?
每次过年回家,见到女儿的刹那,一阵酸楚难以名状——
作为一个妈妈,我没有尽到一个妈妈的义务;
作为一个妈妈,我让女儿饱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作为一个妈妈,我竟然没有争取到做妈妈的权力?
曾经多少次,我试图把女儿接过来,公公婆婆都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现在又多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上学。在老家上学确实是方便的,而且相比黔城这边的学校要好很多,这倒是个铁的事实。在黔城这片蛮荒之地,的确不怎么重视教育这一块,从我的儿子上学之后感触良深。
记得我去老家学车那年,把儿子放进咱们村里的幼儿园上学。当时,儿子在黔城已经念到学前班,让咱家老师这么一测——哪是学前班的水平呀,连家里的大班都不如。说完,就把儿子分到了大班,跟着侄女一起学“手脑速算”。
太牛了老师,把儿子从未学过的计算方法那个“手脑速算”一下子教会了。真是太牛了,几百几千以内的加减法,对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那可真是了不起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啊!直到现在儿子热爱数学还能考到满分的情况也都是拜家乡的老师所赐,感谢启蒙!
家乡的教育比外边好多了,这也是我不再争取女儿的理由!
不来念书可以,夏天放暑假总该让我接来玩玩吧?
不行!
我每年夏天都在争取,可公婆仍是不允许。原因很简单——跑这一趟来回多少钱,省省吧!
一个省,省去妈妈的思女心切?
一个省,省去女儿的望眼欲穿?
一个省,省去人间多少爱?
对不起,对不起我最亲最爱的女儿,只因妈妈一个人的错,导致了这个令人发指和千夫所指的结局——骨肉分离,始终不能在一起。
女儿一肚子的埋怨,即使她不说,我也感同身受,毕竟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一个表情,我就能读出她的想法来。可是结果并不乐观,日积月累,我的不陪伴导致了母女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一年比一年“渐远”,直到现在,我已经读不到她的心理活动了……
距离终会打败依赖,再亲也耗不过时间。
最心寒的一次——
我和天翊又打架了,而且是在过年回家的时间。
原因很简单,他彻夜不归:不知去了哪里?跟了什么人?在外面整整一夜究竟玩了什么?打电话不接,你知道的女人最忌讳这个。打了一晚上电话,担了一晚上心,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看到他的身影。
一晚上没睡,看见他的第一眼,我的愤怒已如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像一只逮到猎物的猎人一样扑了上去。他呢拼命解释,我听不见了,耳朵失去知觉了,听不到任何解释的词语了。动手了,从文争到武斗,就那么顺理成章,一触即发。
这时床上的女儿醒了,被我们这么大的动静吵醒了,因为她就睡在我旁边离我最近的地方。当我看向她的时候,她的目光与我的目光交汇停留了一秒又突然转过头去。分明,她的头从左侧转到了右侧;分明,她看到父母打架却装作没看见一样。
我这心猛的一骤,这是我的女儿吗?
换作是我,看到父母打架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大家若看过我小时候的经历自然明白。何况当时的女儿已经十岁了。我不是想让她出面阻止或者打她的爸爸,哪怕她站起来大叫一声:“你们别打了!”至少能证明她和父母的心意相连啊,但她的无动于衷又说明了什么呢?
是父母的疏于照顾,导致了心理上的疏远?
那次打架是一个休止符,让我恍然大悟——
我不是为了伤害而结婚的!
我不是为了争个高下而结婚的!
我不是为了妻离子散而结婚的!
从此不再打架,从此画上句号。。。
孩子的心,我要把她暖过来!
虽然我不能常伴左右,可我要和她沟通呀,我们给她配置了手机和电脑,可以视频可以打电话,可以每个周末和她聊上几个小时。即使不在身边,也要让她感受到妈妈时时刻刻的想念。女儿已经长大了,她慢慢地也会学着理解,做妈妈的已经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今年暑假,弟弟说让妈妈过来,现在我就日盼夜盼——
如果妈妈可以过来,我们让妈妈把我的女儿也带来。天哪,既见到了我的妈妈,又见到了我的女儿,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呢?
一切,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