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刚刚消灭秦国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要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巴蜀去任职,心里很烦。
虽然这样,原在项羽手下任小官的韩信却投奔到刘邦的队伍中来,宁愿跟他赴汉中。负责接纳他的军官感于他对汉军的信任,问明他在楚军的情况,任命他为连敖,大概相当于现在部队中排长一级的干部。这与韩信的期望值相差很大,他有些后悔。但小就小吧,谁让自己刚来呢。韩信这样想。因为仍然不被重视,对自己的管束难免就放松些。
队伍正在行进中,将士们大都吃不饱睡不好。一日经过一个叫大夼的村庄,夜间有几个士兵嚷嚷饿了,就问韩信:“我们到附近庄上去弄些吃的来,你去不去?”兴许还有酒喝。”
走了一天的路,晚饭时每人吃发了两个小馍馍,韩信个头较大,吃过没多大会就饥肠辘辘了。这时听说去弄些吃的,怎能抵挡住**,随口答道:“去,那怎么不去。”
一伙十几个人摸黑到附近庄上老百姓家里很快偷来一只羊,他们手中都有刀,剥吧剥吧就给煮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搞到酒,肉也没盐拉味的。但他们还是吃得很香,就连煮肉的汤也喝了个锅底朝天。
他们吃饱喝足,本想天明一走了事。谁知天还没亮,那丢羊的人家就伙同几个邻居找上门来,一看满地上撒的都是羊血,剥掉的羊皮还扔在一边,马上嚷嚷开了,骂他们是强盗,立逼着让赔羊。
不用说这事很快被报告到刘邦那里。汉军一向以治军严谨、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著称,出现了这样的事,当然要严肃处理。刘邦下令:“照价赔偿百姓的羊钱,凡参与偷盗者一律处斩。此事由滕公夏侯婴办理。”
夏侯婴在一旁答道:“得令。”说罢便带领一群法官到韩信所在的军营,了解清楚情况,把参与偷羊的十几个人全部绑了,押到离村子较远的一片乱树林里逐一正法。刽子手一刀一个,杀人真如切菜一般,不一会就砍了十三个人的头。下一个轮到韩信了,只听他大声喊道:“难道汉王不想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一只羊比十几个人的性命还重要吗?”
韩信声如洪钟,他的话引起监斩官夏侯婴的注意。夏侯婴看去,只见此人身材魁梧,相貌威严,甚有将帅之气,就对刽子手说:“且慢,我听此人口出异言,必非凡人。待我问他话来。”说罢,走到韩信跟前,问道:“你自称壮士,何为鼠盗狗偷之事?”
韩信说:“壮士亦要吃饭,连日行军,士卒皆不得饱,多有走不动者。我们有意跟随汉王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似此怎能持久?士卒夜间出去弄点吃的,实饥饿难耐也。当此之机,汉王不究粮草供应之误,而惩穷途求生之人,我以为不公矣。再者,汉王以仁爱见长,岂有因一羊而杀多人之理,这不应是他的本意。”
夏侯婴感到韩信说的很大胆但又很在理,就问:“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我要问你,治军不严能行吗?都像你们这样,没有吃的用的就到老百姓那里去偷去抢,成什么样子了,汉军不成了一群土匪吗?这样下去怎么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我们都懂得治军应该严厉这个道理,但在外部条件威胁到部队存亡的时候,我觉得如果让大家在纪律和生存之间做出选择,部队首先选择的应该是生存。现在汉王到蜀地去,正是扩军用人之机,目的未至,先斩士卒,这不是要削弱自己的力量吗?”韩信回答说。
夏侯婴听韩信说的话,句句在理,态度不卑不亢,一般的士卒碰到这种情况早吓得打魂没了,他却能从大处着眼看待这件事,想他是一定有些来历的,要么就是有大才,遂打消了杀他的念头,余下的几个人也都放了。还把韩信叫到一边问:“你是哪里人,怎么到汉营来的?”
韩信说:“我本是项羽的部下,因在那里得不到重用,所以趁汉王赴蜀之机,投奔到这里。可惜没有人推荐我,一身绝技得不到施展,心情很郁闷,所以随同一些士兵做那苟且之事。感谢将军不杀之恩,他日若能得志,定当厚报。”
行军途中,夏侯婴故意把韩信留在身边,又问了他一些别的话,韩信坦诚布公地讲了,有些观点让夏侯婴感到很新颖,越拉越认为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对韩信讲:“你很有头脑,我一定在汉王面前郑重地举荐你,希望你能自爱。”
“我会的。如能承你推荐得到汉王重用,我一定竭尽全力为汉王效劳,绝不辜负你对我的一片信任。”韩信说。
不日汉军到了南郑,刘邦把这里作为他的都城。等大家都安顿好了,夏侯婴认真地对刘邦说:“我发现了一个人才,此人叫韩信,是从楚军过来的。听他讲话,太厉害了,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见解独到。他还熟悉兵法,对一些军事知识,可以说已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希望你能重用他。”
“有这样的奇人?我现在正是用人之机,能得到这样的高人,太好了。你是怎么认识的,快叫来让我看看。”刘邦有些兴奋地问。
“你还记得从关中来的路上,有一伙士兵夜里偷了老百姓的羊,你让我一律处斩这件事吗?这其中就有韩信。我听他讲‘上不欲取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感到很惊奇,就留他一命。再问他别的,果然胸有良谋。我了解了好长时间,越来越感到此人非同小可,所以才向你推荐。”夏侯婴说。
“什么,是上次偷羊的人?”刘邦听说是这样一个人,马上泄了劲,心里想,如是人才,岂会做那不明不白的事。于是转**度说:“既然你推荐了,我也不见了,就提拔他做个治粟都尉吧,专门负责军中餐饮之事。”
“我看此人是个将才,这样安排是否有点屈才?”夏侯婴嗫嚅着说。
“不小了,你推荐的人,难道还叫他的职务比你高?”刘邦反问道。
“你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发现人才,我这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只要卑职能为你做些事,何在乎自己干什么,你不必考虑我的感觉。”夏侯婴说。
“难得你有此心胸。既如此说,那就先用一段时间再说,治粟都尉也是一个关键岗位,如这韩信果能胜任此职,且表现突出,再重用也不迟。”刘邦说。
韩信担任新的职务后,把汉军食膳之事每一道机关都了解清楚,然后兴利除弊,建立制度,明确分工,对干事不力的差役,坚决剔除,对不用心的,严加惩饬,不到三个月,就把治粟之务办得明显改观。夏侯婴把这些情况汇报上去,刘邦十分高兴。
偏在这时,有些嫉妒韩信能力的人,加上在整顿工作中得罪的个别人,这些人打听清楚韩信的历史,一齐向刘邦打了小报告。刘邦虽然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但得知韩信曾向漂母乞食,被无赖欺凌甘受胯下之辱,又联系到偷羊的事,便认为这个人既没有血性,也不会有多大能力,所以尽管以后夏侯婴一再向刘邦推荐,刘邦终不认可。
夏侯婴是刘邦的身边人,他为刘邦不用这样的人才感到可惜。他不知有人在背后给韩信使了绊子,心想也许是自己人微言轻,说的话不压重,所以汉王才无动于衷,与其这样,不如求助于萧相国,让他说说,也许能改变刘邦对韩信的看法。他到了萧何那里,说:“你是最识人的,汉王让我们给他推荐人才,我推荐了,他却不用。这个人叫韩信,现任治粟都尉,我把他介绍给你,你看看如何?我实在觉得这是个人才,感觉他将来一定能对汉王有大的用处,所以才迂魔似的一再推荐。”
“滕公是跟随汉王久了的,不会向汉王随便推荐人。既然你认为是个人才,我想不会太差。近来我已听说军中新任的治粟都尉很能干事,想来就是此人。那你把他带到我这来,让我看看吧。”萧何说。
韩信干治粟都尉已有几个月,每天一睁眼,就管些吃喝拉撒睡,实与他的理想相差太远。他把自己的想法多次对夏侯婴讲,夏侯婴连连佩服,每次都说一定向汉王推荐他,却始终没有得到汉王的接见。他想,哪怕是能见一面,把自己的想法向汉王说一下,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那样汉王即使不用他,也不后悔了。现在是明明汉王需要人才,自己又有这个能力,却总是被推荐不上去,这让他心里很着急。一日,安排好一天的事务,又在那里胡思乱想,突然夏侯婴来找他,说:“萧何萧相国要见你,可乐意去见?”
韩信一向知道萧相国的贤名,也知他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心里很仰慕他,就说:“萧相国召见,当然乐意。”
“那好,马上就去。”夏侯婴说。
两人说笑着就到了相府。萧何一见,首先被韩信的相貌举止打动了,只见他个子比自己还高些,看他要仰起脸来,头大脸阔,剑眉鹰眼,虎背熊腰,再听其言,浑厚高亢,整个人气度非凡。萧何忙招呼他们坐下,三个人攀谈起来。不多会,萧何就从韩信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他的才智非凡。这才相信,夏侯婴的话果然不虚。临走时,萧何叮嘱韩信没事时一定再来深谈。
第一次见面,因不太知萧何的为人,韩信没敢说的过多。以后又去了几次,韩信知萧何也是学识渊博之人,且为人忠厚灵活,便毫不保留地向他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和自己总结的比较系统的军事思想。萧何听到这些,为汉营有这样的军事大才感到兴奋,当即表示,一定要让汉王重用他,还要韩信把对自己讲的这些东西都写下来,交给汉王,给汉王一个惊喜。
韩信在投奔刘邦前,已经看到在灭秦之后,只有楚汉两股力量可以抗衡。投奔汉军后,根据刘邦所处的环境,他大致替刘邦设想了一个夺取天下的方案。和萧何几次接触后,他们又作了一些讨论,使得他的这一方案思路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成熟。现在萧何让他写出来,他已成竹在胸,很快就整理出来并工工整整地写在一个布帛上。
萧何看到他写的这个东西,如获至宝,兴冲冲地跑到刘邦那里报喜。无奈刘邦是个实干主义者,对本本上的东西一向不感兴趣,又听说是韩信写的,因为已先有成见,反而觉得这个人有些不安分,这山望着那山高,极可能眼高手低,无论萧何怎么说,就是不接受。这让萧何很扫兴。
巴蜀山区的条件很艰苦,气候潮湿,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绝然与内地不同。刘邦刚到蜀中来的时候,接受萧何、张良的建议,本想韬光养晦,借机壮大自己,以图日后和项羽一决雌雄。没想到官兵到此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上至将军,下至士卒,很多人都逃跑了。刘邦来时带了三万人,过了不到一年时间,竟走了有三分之一。刘邦见此很后悔当时脑子一热就到汉中来了,现只有从沛县老家跟来的一帮弟兄还算架势,没有走,对他多少是个安慰。
韩信是带着满腔热情投奔刘邦的,一连串的遭遇让他心灰到极点,先是因为偷羊差点送命,继之被夏侯婴推荐只做了一个伙头军,通过萧何保举自己,希望能得到重用,迟迟没有下文。后来又得了一场疟疾,一两个月没好。因此心情越来越糟。他看其他的将士多有逃跑的,汉王也不追究,自己也萌发了远走高飞的念头,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己怀有一身本事,还愁找不到饭吃。这样想着,趁一天夜里,月光皎洁,挎着一只长剑,沿着大江悄悄地走了。
恰巧这天萧何没事,派人来找他到家里闲叙。有见着韩信的人告诉来人说:“韩都尉沿着江水向东走了,有人招呼他也不说话,想是不回来了。”
萧何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急了,深怨自己没有说服汉王让韩信担任一个恰当的职务,以致让他感到前途无望,这才不辞而别。他来不及跟谁说一声,就急如星火地顺着别人说的方向追韩信去了。
韩信顺着大江漫无目的地走着,头上的月亮静静地看着他,夏天的江风阵阵吹到脸上,有些粘糊糊的。他随手摘下一片灌木的树叶揉成一团狠劲地扔进江里,思绪万千,有说不出的难言之苦,心想难道苍天生我韩信就是让我受折磨的吗?他真羡慕那些没有读过书、没有太多思想的人,那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过一生岂不也很幸福?边走边想,郁闷地唱出一阕歌:
大江兮奔流,
晚风兮含愁,
月光兮不言,
人生兮如狗。
他反复地吟着,惊动了江边树上的栖鸟,远处的猿声听到这声音也停止了哀鸣。岂不知他是有宿命的人,此时随便吟出的几句诗,后来却真成了他人生的结果。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当真地把他当成狗一样宰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是也。
萧何向前赶了一晚上,也没有见到韩信的影子。他只有一个心思,追到天边也要把这韩信追回来。韩信腿长,走时又带着气,所以刚开始走得快些。江边本来人少,走个十里八里也见不着人影。萧何见人就问,到了第二天的傍晚,可巧有个从下游过来的船只靠岸歇息,他向前打听可曾看见有韩信这样一个人在江边赶路,他把韩信的状貌描述了一遍。船家说:“看到过这么一个人,好像嘴里还喊着什么。”
萧何听到这消息,感觉一定是韩信,因为这出川的路只有沿着江还好走一些,其他都是大山大川,一个人要想出去还真不容易。他出来时走得慌,既没和谁打招呼,也没带吃的,只好渴了喝口江水,饿了随手摘几个路边的野果子吃,中午实在乏得不行了,坐在树下打了个盹。现在得知前边有人走过,顿时来了精神,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
丞相两天不在家,汉军的人吵翻了天。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刘邦,他吃惊不小,其他人走得再多,可以不在乎,但萧何是他的丞相,是汉军的大管家,又是跟随自己一起从老家沛县打出来的哥们,怎么会离开呢?他不禁骂了开了:“妈的,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连萧何在困难的时候也能背叛我,连个招呼也不打说走就走了,可恶,可恶,太可恶了!”骂完,又问身边人:“是他一人走的,还是把家眷都带走了?”
来回的人说:“是他一人走的。”
“把他家没走的人统统抓起来,我看这老贼能跑到哪里去。”刘邦恨恨地说。他这会看人马一批批地走,脑子里有点犯浑,没想萧何连家眷都没带,自个跑走干什么,难道徒步回沛县老家遛着玩去?
几个武士答应着,“唰”地就去萧何府上把人抓了。
韩信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走着走着就放慢了脚步,逢着村庄,就去讨些饭吃,累了就找个树凉影歇歇。萧何又赶了半天的路程,终于追上了他,一见就埋怨道:“唉呀韩将军,你怎么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走了呢?”
韩信一见萧何,听他说出这样的话,知道是来追自己的,面有愧色,只得装糊涂说:“丞相,你怎么也到这里来了?”
萧何生气地说:“你说我怎么来了?”接着便把自己得知韩信出走,急忙来追的经过说了一遍。
韩信看萧何对自己这么真诚,也说出了心里话:“我看在汉营没有多大希望,还是投奔别的地方吧。我要给你打招呼,恐怕你肯定要留我。但我再呆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你要投哪里去?”萧何问。
“我也不知道,随遇而安吧。”韩信回答。
“既然没有明确的目标,怎知换个地方就比现在好呢?这里好歹有我作你的知心朋友啊。”萧何说。
“丞相,我知道你很器重我,为你引我为知己,感到三生有幸。但你屡次在汉王面前推荐我,他不用我啊。我想换个环境,也许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派上用场,不负平生之志。”韩信说。
“你是个明白人,对天下大势看得很清,目前除了项羽和汉王,谁又值得你投靠呢?这样吧,看在我这张老脸的面子上,你还跟我回去,这次保证让汉王重用你,如果做不到,我宁愿跟你一块走!”萧何坚决地说。
“这又何必呢,丞相?”韩信迟疑地说。
“不必犹疑了,跟我回去。”萧何果断地说。
韩信看萧何这么不顾一切地来追自己,朋友情份上,做到这一点,也算可以了,又许他保证让汉王重用他,如果还说不回去,确实不近情理,便答应说:“好吧,我听丞相的。”
两个人说着闲话,不紧不慢地返回南郑。
这时萧何还不知道刘邦已把他的家人抓起来,回来之后径直向汉王的宫里奔去。刘邦一见,以为是自己抓了他的家人,他回来求情的,破口大骂:“妈的,你这个没良心的混蛋,我待你不薄,干么要不辞而别?”
“此话怎讲,我何时不辞而别了?“萧何问。
“你这几天哪去了?刘邦说。
“唉呀,还不是我多次向你推荐的韩信逃跑了,我去追他去了。因为走得太急,怕迟了追不上他了,就没来得及向你打招呼。”萧何解释道。
“你说这话谁信?军中跑了那么多大将你不去追,怎么偏偏走了一个无名小卒,你倒忙着去追?”刘邦不信地问。
“那些所谓的大将岂能和韩信比,他们千百个加起来也不如一个韩信重要。”萧何说。
“这个韩信在你心中就这么重要?”刘邦说。
萧何回答:“不是对我重要,而是对汉王你很重要!”
“一个甘受胯下之辱,乞食漂母,夜偷民羊之人,怎么对我很重要?难道让他带领我的大军都去乞食抢夺不成?”刘邦有些没好气说。
“这是你只听一面之词,先有成见之故。一个人所以能受辱而不愠,受困而能屈,正是其心有大志,懂得灵活变通的表现。试想在那种情况下,难道让他以孤身之力,对付一群地痞不成,那不是要受更大的伤害?凡是做大事的人,于家计生存之道,往往不很在行,韩信正是这样的人,在一时找不到吃的情况下,他向漂母讨点饭吃,又是多大的污点?再说那偷羊之事,本是军司供应不济之过,如果当时能让这些士兵都吃得饱饱的,他们还会这样做吗?我也了解清楚了,当时韩信也不是主犯,只不过随众而已。再说了,自古以来,有哪个大人物,一出娘胎就是圣人,一点瑕疵也没有?”萧何振振有词地说。
“叫你这样说来,这韩信倒是一个非凡人物了,我如果不用他,倒是我不知人善任了。”刘邦说。
“可以这么说。我只问汉王一个问题。”萧何说。
“你问吧。”刘邦点点头。
“你是想在汉中呆一辈子,还是想尽快走出去和项羽争夺天下,立万世之业呢?”萧何说。
“我当然想尽快走出去,这个破地方,谁想呆一辈子。”刘邦不加思索地说。
“你要想夺取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只有他才能帮你完成这个目标,别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萧何肯定地说。
“我有子房和你还不行?”刘邦不服地问。
“不行,我和子房虽各有长处,但要攻城略地、横刀立马,谁也比不上韩信,他是国士无双啊。”萧何进一步说
。
“这韩信能耐就这么大?”刘邦问。
“是的,此人确有真才实学。你要再不用他,下次跑到别的诸侯那去,那时你争夺天下将又多一个强大的对手,后悔也来不及。”萧何说。
“既然丞相一再推荐,说这韩信有大才,那就封他做个将军吧。”刘邦好像很慷慨地说。
“太小,还留不住他。”萧何说。
“还小?难道让他任大将军,统帅三军不成?”刘邦疑惑地问。
“是的,只有让他做大将军,才能留住他,才能发挥他的作用,辅佐汉王成就大事。”萧何坚定地说。
刘邦说:“韩信未有寸功,忽然任大将军,其他的将军能服气吗?他们可都是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老资格,放着这些人不用,却让一个治粟小尉任大将军,这不乱套了吗?”
“要干大事就不能考虑人情,这不是请客吃饭,对谁都那么客气。有韩信任大将军,其他人皆不足虑。”萧何说。
“好吧。我一向信任你,既然你这么有把握,我同意让他做大将军,哪天把他叫来,我把大将军的印绶发给他。”刘邦不情愿地说。
“不可。”萧何又说。
“你说让他任大将军就任大将军,怎么还不可?”刘邦问。
“形式不可。古代尧舜拜将,必先斋戒三日,香汤沐浴,筑高台,于其上举行隆重仪式,授其印绶。今汉王拜将,如呼小儿,何其草率,怎么能让三军服气呢,大将军的威来何在?”萧何郑重地说。
“好,我们也效仿古人,一切由你来办好了。只是在这之前,我要见见这韩信,听其言,察其行,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如你说的那样。”刘邦说。
“那自然,岂有不见人就拜将之理,我明天就带他来参见大王。”萧何说着就告辞。
萧何走后,刘邦让武士赶快把他的家人放了。刚才光说韩信的事了,没来得及向萧何解释,等他一走,才想起抓人的事,一边又派专使到丞相府道声:“误会,请丞相海涵。”萧何知道后,多少有些心寒。
第二天,刘邦见到韩信,果然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认为其还有将军之威,就说:“丞相反复向我推荐你,说你有大才,我决定让你任大将军,你认为能带多少兵?”
韩信忙答:“多谢汉王栽培,若论带兵,多多益善。”
“你过去从没带过兵,怎敢出手就说多多益善呢?”刘邦有点不踏实地问,心想这小子也太敢吹了,比我吹牛的胆还大。
“我自幼熟读兵书,研究了古往今来无数战例,很多战术攻略已烂熟于心,于带兵打仗,我有这个信心,请汉王放心。”韩信自负地回答。
刘邦担心韩信缺乏实践经验,但又不好明说,他想再从其他方面洞察一下韩信的内涵,便又问:“你对天下大势有何看法?我志在中原,你认为汉军怎么才能取胜?”
“这正是我弃项羽投奔汉王的原因,也是我一直以来想对汉王说的。目今天下,诸侯并起,但能够号令天下的,唯汉王和项羽耳,时日不远,汝二人之间必有一场大的争斗。我既熟读兵书,有心辅佐一方成就大事。但据我观察,项羽这个人,貌似强大,实际上致命弱点很多,一是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所以决策起来难免大错。二是性情残暴,不知恤民,百姓多畏惧之。三是惜财傲物,嘴上说得好,就是不舍得拿出已取得的城池土地封赏功臣,所以天下将士多不愿跟随他。而汉王您,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性情宽厚,豁达大度,最能听得进不同意见,所以您的决策很少出现失误。您讲义气,慷慨近人,对有功之人能给以应得的赏赐,所以天天豪杰争相附从。还有,您最大的优势是,关爱百姓,特别是到了关中后,秋毫无犯,深得父老景仰,这是夺取天下的基础。所以从长远来看,楚汉相争,结果必然是汉胜楚败。”
刘邦听得津津有味,心里大为受用,觉得韩信讲得很符合当今实际,接着问:“那么汉军怎么才能打出汉中呢?”
“大王未至汉中,我计已成。您来的时候,为了迷惑项羽和其他诸侯,表示没有进攻中原的意思,已把关中通往巴蜀的栈道全部毁了。项羽为了防备您返回关中,安排三股力量驻守汉中。汉军要想从近道上冲过去,确比登天还难。但正因为有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其麻痹敌人,表面做出从原路返回的举动,暗中却从别的小道,比如陈仓走出汉中,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后方,直捣三秦腹地,一举占领关中。重修栈道需要很长的时间,既可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又可从战术上麻痹敌人,让他们放松警惕。现在跟随您的将士都思乡心切,做梦都想打回去,关中的老百姓还念念不忘您的恩情,只要您做出大军东进的决策,一鼓作气就可实现目标。关中的物产很丰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占领了这里,就为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那时即令项羽强大,又其奈大王何?”韩信一气说了这么多,确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太好了,丞相之言不虚,将军果有大才,我将隆重地封你为大将军。”刘邦听了韩信的话,信心大增,终于认可了韩信的能耐。
到了第三天,萧何已把拜将台搭好,刘邦召集全体将士都到台下会合,说要举行封任大将军仪式。几个功劳大的将军暗喜,都以为非己莫属。及至刘邦宣布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后,台下一下子炸了营,议论纷纷,喊声四起。这时韩信接过大将军印,挥动旗帜,让大家安静。众人都要看看韩信有何举动,顿时静下来,唯有一个叫赵辨的将军火气最大,继续大声嚷嚷,韩信喝令早已安排好的刀斧手当场将其斩首。当然这一招是事先请示过刘邦的,刘邦初时还有些迟疑,韩信说不这样我这新任大将军就不足以树威,刘邦为大计想,只好同意。其他有不服的将士,看韩信出手这么毒辣,知背后肯定有汉王撑腰,便也不敢再起哄。
韩信任大将军后,果然不负刘邦重托,先按他说的,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占了三秦。其后又以较少的兵力在井陉口将背汉附楚的赵国二十万大军击败,再后来在破魏、伐代、取齐、亡楚等历次大战中都表现非凡,立下了盖世奇功,成为当时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