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不再争执,也许在老者眼中,剑比生更重要吧。深深看了老者一眼,拜了一拜,沿着山洞来到之前进来的那个平台。
此时确实已经破晓,昨夜的圆月依旧挂在高空,只是不再那么耀眼,反而大有隐退之意。正如这世间,风云轮回,有生自有灭,有盛自有衰,万物相克相驳,不可有驳天地常理。唐景看向那水潭,果然,在这水潭之中,一个飘忽的剑影逐渐浮现出来。
“这,自己分明在那水潭边转了又转,不见有此剑啊,怎么这般确实一个剑影在那水波中,随水波飘忽。”
“此剑是为承影剑,唯独黑白交替之际,剑身方才被肉眼所见,而这把剑一直都在。”老者的声音再次回荡在唐景耳边,似梦幻,却又分明听得很是清楚。唐景附身而下,一把抓住那把剑的剑柄,脚尖一点水面,借水缠绵之力,再次飞回那个石台。
唐景手握承影剑,再也不见剑身,只是一把剑柄在手上,只是那剑的剑身所迸发的寒气,却让人分明感觉到,剑身依旧,只是肉眼不得见而已。
剑在手中,却有异样感觉,只是那般感觉一闪而过。突然一个恍惚,唐景似想到了什么,如蜻蜓点水般,飞快的向洞内飞去。
只是那洞中哪还有那老者,依旧是那么个打坐的人骨,只是不同的是那石榻不在冒白气
“前辈,前辈”唐景大喊道
寂静无声,只有唐景的声音在洞内回荡着。似梦幻般,却真真实实发生过,唐景使劲摇着头,努力使自己清醒起来。
“前辈,前辈,可曾还在?”唐景再次巡视四周,依旧不见老者,再次沿着山洞飞出,站在石台四周巡视,此时一缕光芒已经射来,看来天已大亮,小溪还是源源不断的汇入水潭,水潭还是那般涟漪不断。周围树木依旧那么风平静止,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不见老者,唯独可见的是手中多的那把承影剑。
“啊。。啊。。啊”唐景手握承影,大力挥出去,但见依旧风平浪静。唐景扭头再次返回洞内,只是唐景不知,在扭头一瞬间,那把剑刚刚挥动的前方树木,赫然断成两节,嗤啦倒地。
再次回到洞中的唐景有些傻眼,但见之前还是打坐状态的老者骨架,在慢慢风化中,渐渐消失,片刻功夫,化为无形。在骨灰最终消散处,显出放着异光的舍利子,沿着唐景飞着。
“前辈,难道不再相见了吗?前辈”
“少年郎,承影剑,是为上古神剑,你可好生研习承影剑绝,你我有缘,老朽挫骨舍利,你服下,定会功力百增,御剑修行事半功倍。”话音刚落,但见飞着的舍利径直飞到唐景口中,不带唐景有何反应,咕噜一声,舍利自己却进了唐景肚子。而且刚才打坐白骨之处,赫然放着一张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的牛皮纸,上面便是承影剑绝。
“前辈,知遇之恩,无以回报,无名小子唐景,跪谢前辈”说完,唐景重重跪下,对着石榻磕了三个响头。
说也奇怪,待磕完头片刻。但听“哗”一声,石榻下沉,再次露出一洞口
“去吧,少年郎”说完,不再有一声音。
石室恢复寂静,唐景再次作揖,将承影剑绝塞于腰间,在进洞中之前,回头又看了看刚才如梦如幻般刚刚经历的一切的石室,摇了摇头,钻了进去。
承影剑出,没了汲取水源的始作俑者,之前溪水源源不断流入的水塘,不再有之前的光景,水源不断流入,水涨,顺山间缝隙而流,只是后人奇怪,为何饕餮山会有这么多水流流出,如大山哭泣般,条条水柱,沿着山与山的接缝处流个不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唐景再次出了这山洞,已是不知名的一个山脚下,荒野遍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荒凉,宽阔。
唐景揉了揉眼睛,逐渐适应这强光刺激,运气察觉周身,感觉之前受的伤似乎痊愈,仿佛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难不成,与前辈挫骨舍利有关?”唐景这般想着,再次看向手中,手中之剑,在出洞口之前,剑身再次出现,阳光下,格外耀眼,只是这般,似乎又消失。
唐景举目四望,蛮荒之中,杂草之间,成群麋鹿,在平原中奔跑,戏虐,甚是一片祥和。也许世间便是如此这般,没有杀戮,没有侵略,万物和睦处之,是为天道。
只是,自盘古开天,女娲造物,便赋予万物喜、怒、哀、乐、贪、嗔、痴等等念想。是为有地域之争,权力之争,贪欲之争。
凡事种种,只是为了满足每个生灵的私欲。只是可怜的是那些爱好和平的生灵,正如这成群麋鹿,也许这一刻他们安然自在的戏耍,也许下一刻,便是为了躲避天敌而四处奔波。
人乃万物之灵,此番之争,多有人为。强者争斗,必有生灵涂炭,苦的只是寻常百姓,千百年来,战事不断,有哪个君主或是哪个朝代能真正庇护百姓千载万秋?若是君主贤明,或许百姓能少受苦,若是君主昏庸无道,那百姓可真是水深火热。
如今唐景背负天下大任,灭秦还百姓安逸,可以后呢,秦灭呢?真的太平了吗?
注:饕餮山即上古相传的钩吾山。钩吾山具体所指有待考证,《山海经》中记载,钩吾山属于北山第二山系,位于敦头山以北三百五十里。剧情所致,看官们看看就可,切不可较真咦。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又注《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再注:(敦头山)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山海经·卷三·北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