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居明岛斜风时起,细雨不邀而至,夏尚安居。而冬则草木不生,冰冻凌空三尺。
岛上居斗米之虫,其名之来历盖如此也:毫末之形,而日食一米,人皆奇之,以斗米之虫谓之。
其居夏矣,颇为忧患,早具虫粮,以大地覆之,待秋冬之际无处寻米,以作储粮。
有一少年之虫,亦与群虫共备,虫掘土穴,以粮填之,三分之二处则止,大小三五十处土穴,皆如此。尔后覆土其表,暗中标记乃去。
少年之虫奇之,暗道虫族无足够之粮,故少装之,阴寻米粮,前往土穴填之,一虫见之,叱之乃停,待虫去,其复返填之。
待土穴饱满,幼虫暗喜乃去。
至冬,群虫无粮,乃寻土穴,竟皆被掘之,幼虫大惊而不知其所以,群虫亦不知。
后有虫乃询幼虫:“小子满填土穴也?”
幼虫答曰:“然。”
群虫始悟,将此幼虫处决,而此秋冬,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幼虫至死亦不知所谓何故,盖此土穴已被他虫掘走,看官其疑:“他虫怎知土穴藏粮也?”
盖若土穴之粮满矣,雨水一至,米吸水胀,地表凸兀,他虫便知此地藏粮,此为“满月则亏”之理也,虫尚谙其道,而人竟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