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鸿渐渐长大,身为曾家长子长孙,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他天资并不聪颖,甚至可以说有点笨。
曾志鸿上私塾时背不出课文,常惹汪宇觉老师发火。汪老曾训斥他,“蠢货,你生就一副耕地犁田没出息的庄稼汉相,将来若是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
清道光二年(1822),曾志鸿12岁时,他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志鸿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每当捉到一条鲤鱼或鲫鱼,他总得意洋洋地举过头顶向兄弟们炫耀,“看,我又捉了一条”,有时也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这时他仿佛就成了一位将军,将小伙伴分成两队,他指挥一队,向另一队进攻,最后的结果就是弄得所有人一身泥、一身水,如果他率领的那队打赢了,他就赏他的手下一些小鱼小虾,累了就叫大伙儿进神王庙憩息。
有一次,与伙伴搭神梯,志鸿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神像里面的泥土散了一地,有人就大叫了一声“哎呀,妈呀,冲撞了神仙可不好,没准会倒霉的”,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
曾书启得知后,当即对志鸿一顿训斥,并叫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装金身。同时,为了让志鸿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岳峰山大锣坪修慧庵读书,早出晚归。志鸿不服气,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着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多亏你保佑,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丢了,我一定饶不了你。”并指桑骂槐,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公元1825年腊月,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满了整个院落,一户人家半夜还亮着油灯,这时,十三四岁的曾志鸿正在背书,他摇头晃脑,来回不停地踱着步,朗朗的读书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分外清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油灯的灯光吸引了一个贼的目光。这贼想,半夜还点着油灯,想必不是穷人家,这应该是富人家,肯定有些油水可捞。于是就悄悄潜伏在这家屋梁上,本想等小孩背完书,熄了灯就可以偷东西了。哪知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这孩子实在太笨,在底下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倒腾去,一遍又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一篇不多难的文章被他折腾了一夜也没背下来。可怜那贼在梁上等得睡去醒来,寒冬腊月里冻得够呛,眼见天光大亮,贼忍无可忍,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指着曾志鸿大骂一通:“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呀?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只见这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志鸿一眼,临走还不忘扔下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气得连东西都不偷了。曾志鸿眼直呆呆地望着那个“聪明的贼”潇洒而快步地离去,尴尬而郁闷地跌坐在椅子上,半响说不出话来,他甚至忘记了喊“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