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当地的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虽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传说,林家每到过年除夕之夜,才难得地吃上一餐素炒豆腐,也只是到这天晚上,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芯。为了读书,他每次都要典当衣服来买书。
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林宾日已将林则徐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教以晓字。七岁,已经熟练文体,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
林则徐小时去应童子试,因人群拥挤,他父亲就扛着送他进考场。考官见他父子这副样子,开玩笑道:“骑父作马”,引起哄堂大笑,弄得林宾日十分尴尬。谁知,林则徐脱口而出:“望子成龙”,满场为之惊叹不已。林则徐的回答既解除了父亲的窘迫,又道出了父亲盼儿成材的的心情,一时传为佳话。
林则徐八、九岁时,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涯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没多久,有位学童首先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他就是林则徐。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林别徐的下联则以脚踏绝顶峰,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厌、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一轮选拔之后,林则徐当选任佾生,为祭祀乐舞的人员。
林则徐每天到书塾读书之前,都会先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
有一段时间,林则徐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抄写员,以其所得,补贴读书的费用。当时就有人劝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让则徐改业,具有读书仕进观念的林宾日,当然没有采纳,则徐刚刚懂事,看见母亲和姐妹们忙于做活,深感不安。母亲陈帙正色地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7年,一直到20岁中举人为止。当时的鳌峰书院是福建的最高学府,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个进士出身,他为人比较正直,对官吏治国的腐朽败坏感到气愤。当时的学者文人,大多因惧于罗织文网的压迫,不是皓首穷经,口谈程朱,就是不问政治,考据典籍。学术烦琐,思想空虚,长篇巨帙,无济于世。郑天策主持鳌峰书院时,他讲求“明礼达用之学”,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所以书院的教课,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注意到经世之学。
林则徐在郑光策的引导下,开始钻研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接触各种经史典籍,大大开拓眼界。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学风的熏陶,使林则徐从救时济世的志向出发,贪婪吸取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思想养料,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次遇到林则徐,对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必成大器。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年底,新婚燕尔的林则徐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会试。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厦门的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认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开扩视野。其任内他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张师诚招他成自己的幕僚。
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甚至他在嘉庆十四年八月(1809年9月),镇压海盗蔡牵时亦一同随往,令林则徐间接参与镇压。同年年底,张师诚推荐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为乐正书院主持,林家经济得以改观。后林则徐又在这年参加燕京会试,可惜仍是落第,他依然留在张师诚幕府当幕僚。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
嘉庆十八年五月初九(1813年),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同年九月初七(1813年9月30日),天理教起事,教徒直攻打至京师,林则徐亲睹事态,他后来作书《强忠烈公遗墨后》,纪念当时被教徒处死的滑县知县强克捷。
林则徐在翰林院度过七年岁月,被派往不同地方工作,但仍是微不足道的小京官。唯有间中在书塾教书,或寄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帮补家用。林则徐虽不善社交,但他于嘉庆十九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人,林则徐成为他们的领袖。
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初十日(1816年8月1日),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期间,均公正严肃地工作,因此在士人之间博得良好的名声,甚至落第的考生皆致信向林则徐讨论请教。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的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导致同僚的猜忌、冷嘲热讽,林则徐因此对官场厌倦。
道光元年(1821年),林宾日病危,林则徐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而去。乘船返回家乡期间,妻子郑淑卿在船上诞下三女林普晴,返回福州时,林宾日已病愈。
林宾日陈帙夫妇及家乡的乡亲父老极为反对林则徐辞官的决定,而且在家乡也不知用什么技能求生,唯有不情不愿地再涉官场。他的主师曹振镛、房师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道光帝亦知林则徐任内的政绩卓越,特地召见夸赏他,并破格复林则徐职。自此,深受道光帝宠重的林则徐青云直上,终可以一展抱负。
道光三年正月初七(1823年2月17日),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同年夏季,江苏大水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聚集,将成民变,官府照样追税。江苏巡抚韩文琦力主用兵镇压,林则徐极力反对,他乘船前往灾变地区,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
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