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毒计
看着孙鲁育竟然获得了唐仙仙的的缓刑,吕绮玲三人愣是瞪大了眼睛。
羡慕嫉妒恨,三人有些抓狂。
若是论武力,她们可以面不改色,但一论起智力,她们就可以成为文盲!
现在她们一定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好的计策!
不过黄舞蝶这时忽然凑到了唐仙仙耳边吹风,这让另外两人感到了曙光!
没错,同样都是二货,为什么自己不能想到其它计策呢?
于是在黄舞蝶汇报计策的时候,另外两人已经开始了脑洞大开模式。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与其在这里等着麻烦,不如先下手为强,在半路狙杀他!”
我靠,这个更狠!
唐仙仙的眼皮忍不住抖了抖,惊异的看着黄舞蝶,丝毫没有感觉到昔日黄忠能有此等心计啊?
不过令她吃惊地是,貌似的确有这么一个典故是能证明黄舞蝶此时的计策!
那是在定军山中,黄忠被诸葛亮激了一阵,后来随着法正设计埋伏,斩杀了夏侯渊!
这个典故当真说明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战略,倒算得上是个意想不到的计策。
唐仙仙定定的看着黄舞蝶良久,才道:“好吧,我不追究你的事!”
黄舞蝶大喜,用力对另外二人眨巴着眼睛。
有戏!
吕绮玲和孙尚香都是一阵心动,脑海中急忙回想平日里匆匆一览的兵书!
她们纵然再调皮,但受其父英勇的霸气所影响,还是会有崇拜心理的,所以多少会看一点比较乏味的兵书。
她们不知道读了多少书,好歹有些印像,《春秋》《战国策》之类的也多少有些知道。而最令她们激动的,便是白起坑杀的四十万俘虏,霸气的让人胆寒。
这个战役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当时守将廉颇让秦兵无法逾越城池,白起便命人前外赵国散步谣言,当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秦军获胜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二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秦军也伤亡大半,国内空虚,但最后赵国仍然灭于秦国之手。
她们也知道在这场战争中,“狠”才是生存的准则!
历史上有名的阴谋家估计没几个是凶神恶煞的,都是一个个笑面虎,暗地里阴人早就成为了家常便饭!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史记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坑杀应为用欺诈的方法杀害白起将死之年曾羞愧于此事如是活埋等方法他并不会感到惭愧。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汉书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京观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句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瑭消灭后唐政权,将后唐皇室成员以及唐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记载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258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或许狠一些才能得到阴毒的计策!但也要适可而止!
此时的决定,让未来的吕绮玲陷入了只懂得杀戮的战争机器,而孙尚香因为醒悟了一些,所以成为了比较靠谱的一个阴谋家!
孙尚香笑道:“我觉得还是花钱请杀手比较靠谱!”
唐仙仙抖了抖眼皮,心中暗自决定不要轻易得罪这群小白花,她们的心理已经暴露了某些记仇的性格。
小心眼!
“好吧,你们打住了!”
唐仙仙叹了一口气,道:“实际上你们想的很复杂,只要能杀死敌人,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
“使用最快捷的手段达到最终目的,这就是我今天要教你们的!”
唐仙仙拿出侦察器戴起来,望向窗外的远方!
而黑板上,也出现了那辆车的模样,似在看电影一样!
那里,正有一张银色的皇冠急速飞驰!
“就像这样!”唐仙仙说完,抬手打了一个响指!
嗒!
机械引爆!
远方出现小型火光,似是一朵蘑菇!
“就像这样!”
唐仙仙不理会众人惊骇的眼神,挥手散去黑板上由侦察器投影的影像!
小萝莉们都忍不住偷偷咽了咽口水,有几分惧怕,心想以后还是少得罪她为妙。
“差不多要期末考试了,如果你们考得好,我可以在假期带你们去旅游!”
小萝莉们伸着脖子,直勾勾的看着唐仙仙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