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诗歌》编辑室。
“王编辑,有您的信。”一个小伙子拿着一个信封送到了编辑室。
“我的信?不是投稿的吧,怎么直接寄给我了?”王编辑有些奇怪的接过了信封说道,鼓囊囊的,别是谁知道自己,所以投稿直接就填自己的名字了。
“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看信封上面写的好像是北海孤儿院寄过来的。”
“北海孤儿院?那不是黄亚亚办的吗?”王编辑更奇怪了,都在京城,不说有事儿你过来找我,打个电话也行啊,神神秘秘的,寄信干嘛?
打开信封,王编辑抽出来一看,里面大概有十张稿纸,每张稿纸上面,都写了两到三首诗。
悄悄地
拱出大地
想来打听
春天里
……
这些诗写的有那么回事儿啊,王编辑看了十几首,心里想难道黄亚亚改行写诗了?不过这字儿,百分之百不是黄亚亚的,有点丑,像是小孩儿写的。
王编辑摸起电话,找到黄亚亚的名字,打了过去。
“黄老师你好,我是王编辑啊。”
“哦,您好啊,王编辑。您是收到了我的信吧。”
“是啊,刚收到,您这是?”
“是这样的,王编辑,那里面的诗,都是我这孤儿院里面一个叫做张三的小朋友写的。我看这写的有不少了,就想着寄到您那看能不能发表,给孩子些鼓励。”
“都是一个人写的?我看这有二三十首了吧,这个小朋友不得了啊。几岁了啊?”王编辑的好奇心被勾了上来,他们《诗歌》是半月刊,上半月刊登的是成人作品,下半月刊登的是青少年作品。所以,平时见会写诗的小朋友,不算少,但要是真说一个人写了这么多首水准之上的诗,可真是少见了。
“他啊,快七岁了。”黄院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些心虚,这孩子除了长相个头,哪点也不像是七岁孩子啊。
“哦,七岁啊……什么?七岁!”
“是啊,您没听错,七岁!”
王编辑听到黄院长确定的答复,觉得自己真是白活了。这可是二三十首诗啊,刚才自己看的那十几首,基本上每一首都有发表的可能。自己七岁的时候在干嘛?玩泥巴……
“黄老师啊,您是说这二三十首诗都是一个叫张三的七岁孩子写的?”王编辑觉得自己还是再确定一边比较好。
“是啊,他写了一两百首呢,我在里面挑了二三十首给您寄过去了。您看,这孩子写的怎么样啊?”
哦,一两百首里面挑出来的啊,那还可以接受。等等,一两百首?王编辑觉得自己心脏病要犯了。
“黄……黄老师,您是说,这还是已经写了一两百首诗?”
“是啊,一两百首!”黄院长知道电话对面的王编辑语气为什么有些怪,如果是自己,估计会更怪吧。
“那个,黄老师啊,我想问一下,这孩子认识多少字啊?”王编辑觉得有可能是孩子口述的,然后黄亚亚稍微加工了一下。
“这孩子认识的字,好像比我还多。”黄院长说完,想到了昨天,自己看书看见了一个非常生僻的字,本想查字典呢,试着问了一下张三,竟然说出来了,而且,连在字典的哪一页他都知道。
“黄老师,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玩。”王编辑觉得写诗就已经很了不得了,一个七岁的孩子,认识的字比一个畅销书作家还多?那到底是你这畅销书作家认识的字太少呢?还是这个七岁的孩子认的字太多了呢?
“我这不是开玩笑,您看过京城台的《汉字英雄少年》节目没有?”
“听说过,不过播出的那阵子,正好赶上我这边忙,没机会看,那节目怎么了?”
“那您看看就知道我没跟您开玩笑了,我这个张三就是那个张三。”
说的怎么就那么绕口呢?什么这个张三那个张三的,难道张三很出名吗?
王编辑说道:“那行,我一会儿就找一下这个节目看看。”
“那……那些诗呢?”黄院长问道。
“哦,这些诗我看了有一半儿了,都符合我们的出版要求。估计剩下的也没跑儿,不过,黄老师,这个事儿我还是得跟您确定一下,真是那孩子写的吗?”
黄院长在电话这边拍了拍头,真是头疼啊,这几天每一个自己寄了稿件的杂志社打来电话,基本上都有这么一句。
“只要您确定这些诗不是抄袭的,我就能保证是那孩子写的。”
“呵呵,抄袭到不至于,我不说见过所有发表过的诗,但也有个七七八八,这些诗我一点映像都没有。”王编辑得到黄院长的保证,心里也有了谱,黄院长的人品那是全中国都知道的。
“这样吧,黄老师,这些诗歌我都要了,保证都能发表,不过可能不在一期。您看您有问题吗?”
黄院长听到这个已经听了好几遍的答复,心里想着的却是这下是真的超过八十首了啊丽丽,小三儿的屁股你是打不着了。
“我这边没问题,王编辑您看着弄。”
……
……
“小三儿,你的样刊又到了。”黄院长拿着一个鼓囊囊的信封走近了自己的办公室。
黄院长看着端坐在自己的办公椅上面的张三,心里感觉有些好笑。这是自己的办公室吧,怎么张三天天在里面坐的时间比自己还要多。
“院长,这是哪个杂志社的啊?”
“是《诗风》杂志社的。”
“就是那个坚持刊登一首给一首稿费的?”张三撇了撇嘴,说道。
“不然你想咋样?你以为每一个都跟《诗歌》杂志社一样,一下把二十八首的稿费给你寄过来?正常的都是刊登一首给一首的稿费好不?”黄院长笑了笑,这孩子哪都好,就是有点钻钱眼了。
“好像投稿的杂志社里面,就这个《诗风》是这样,其他的都是一次给了,所以这就说明啊,是他们不正常了。”
“人家那是看我的面子,这个《诗风》杂志社的编辑,我不是太熟。”
“唉,这三百五百的还是太少。”
“还嫌少?你这一两个月都挣了四五万的稿费了,你要知道,很多人单靠工资,一两年都挣不了这么多钱。”黄院长觉得自己有必要纠正张三的价值观,这完全是不把钱当钱啊。
张三打开信封,里面有一张五百的稿费取款单(我瞎扯的)。
“院长,您拿好了。”张三笑嘻嘻的将取款单递给了黄院长,至于里面的样刊,看都不看的扔到一边了。
黄院长接过取款单,又放到了桌子上,把张三扔到一边的样刊拿了起来,放到了一个书架上。
这是一个崭新的七层书架,是黄院长用张三的稿费买来的,不是什么名贵的牌子,但也不像孤儿院里面其他的很多用具一样是二手的。黄院长觉得,张三以后肯定会发表更多的作品,所以买了这个新的书架,专门用来装张三的样刊。
书架中间的那一层,已经摆了十几本张三的样刊,《诗歌》《爱诗》《我们的诗》《诗风》…………
这一两个月来,基本上市面上出名的诗歌刊物上,都有张三的作品登了上去。
“铃铃铃……”
张三听见电话铃声响起,顺手接了起来。
“您好,这里是北海孤儿院。”
“您好,我是华夏日报的记者,请问咱们孤儿院里面是不是有一个叫做张三的小作家?”
“您要是说那个写了几首诗的人,那就是有。”
“小朋友,能不能让他接一下电话,我想采访一下他。”电话那头的刘国超有些激动,他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平时订购了很多诗歌刊物,最近一个月来,他发现基本上自己订购刊物上面,都有一个叫做张三的诗人写的诗。看了一下作者资料,竟然是七岁!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我就是,您有什么问题就直接问吧。”张三心想,这又是免费给自己打知名度的,不知道这个华夏日报销量怎么样,采访了我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一两个广告。
“你就是?真是巧了啊,小神童。”
巧什么巧,院长办公室除了自己和院长,就没有其他人进来。
刘国超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说道:“小神童,是这样的,我看到最近你有很多作品发表,基本上覆盖了市面上所有的诗歌刊物。我想问一天,这些作品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从我认字的时候开始创作的。”
“那你几岁开始学习认字啊,”
……
采访完的刘国超,有些意犹未尽。跟这孩子说话,完全感觉不到是个七岁的小孩儿,说话的调理非常清楚。怪不得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呢!
作为一个记者,就是要发现那些吸引人眼球的事儿,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发表出来这么多的作品,能不吸引人的眼球吗?更何况,这是自己喜欢的诗歌啊,做自己兴趣范围内的事儿,总是让人感觉到莫名的愉快。刘国超觉得自己写稿子,从来没有这么顺利过,收尾完毕,刘国超编辑了一个标题——《七岁,诗满城》,然后发给了自己的主编。
张三可不管刘国超怎么写稿子,加上刚才给院长的五百块钱稿费,自己又存了五万慈善值。不等了,是时候抽奖了。
“谢谢惠顾!”
“艹,再来!”
……
……
好嘛,今天周二,公众作者新书榜我排到一百九十多位,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