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影响心情,但是心情暗淡有时却无关天气!
大家(早上,中午,晚上)好!这里是梦幻网际并机直播的《槑丛说道》。我是主持人槑丛!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即事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还有很多关于清明的诗不一一列举,这些都是感怀,纪念,追思,先人。诗人由衷发出的感慨。不过除了这些外,还有一首这个季节的诗歌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这首诗是一首追忆相思之作!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的作者崔护,字殷功,博陵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登第,后官至岭南节度使。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可以想象一下剧情,博陵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清明那天,喝了几杯酒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掩映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问话,崔护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把崔护送到门口,即使他不是有一番情意地来到这里,他却满怀期盼地离去了。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还想着,今天还要不要讨水喝。却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原来清明那一天少女和他老父亲出门踏青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也想起去年,一小生门前讨水,含情离去之事。错过了有情人的相见,少女竟然是一病不起。而崔护也是由于心中惦记,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中听见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这首诗多么完美的结局啊!
《题都城南庄》这首诗,简洁的28个字。成功的提取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冥冥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把这种认知及它带给诗人的人生感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诗歌借助由去岁到今年这一时间转换的链条,同时紧抓“人面”和“桃花”两个核心意象,营造出“桃花依旧,物是人非”这样一个意境。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世界。人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永远流逝的时间。这份迁化带给人们感伤,是千古共同的,想象一下多少代的人,他们少年过,欢乐过,悲伤过,衰老过。当他们一朝回首,不尽的是逝者如斯的感慨。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思想和情感经历。《题都城南庄》就是一份简单而美好的个人经历的展开,但因为紧紧抓住了物是人非这一千万人都曾经经历过的主题,个人的感慨由此得到升华,唤起了千千万万人内心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