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领会其意,大声道:“论过开始!”
台下群臣尽皆静立不动,或皱眉苦思,或闭目养神。
突然,大臣中出列一人,这人略显年轻,向着始皇帝躬身一礼,回头指着吕不韦大声道:“吕不韦,相必你不会忘记吧。十九年春,你府中的吕鑫,在大街上强抢民女,毁人清白,最后导致民女上吊自杀。事后,你虽然处理得当,但是你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完后,对始皇帝又是躬身一礼,走回原位。
接着又走出一位大臣,面无表情道:“十五年,咸阳发生饥荒,吕不韦自告奋勇,救助灾民,但却在食物中,发现有毒的东西,致死灾民死伤过半!”
……
群臣中,一个个走上前去指出吕不韦的种种过错,不论大小,详细无比。
突然又有一人出列,指出“吕不韦盗用百家思想,铸就《吕氏春秋》,自称杂家,臣请陛下做主!”
“请陛下做主!”随着那人的话语刚落,大殿中顿时有大半的人下跪求诉求。
没有下跪的大臣顿时懵了。刚刚才有人状告吕不韦盗取他曾祖父的书籍,现在却是又有人出面数落吕不韦,难道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真的是剽窃的?
众多大臣心中都产生如此的想法,回头看了看首位的吕不韦,只见他至始至终双眼都没有睁开过,好似对众人的数落视而不见,又好似不屑一顾。
始皇帝这时也睁开闭目养神的双眼,扫过台下跪着的群臣,群臣感到他的目光,顿时如坠冰窖,但是却没有一人起身。
“好,很好!”注视良久后,始皇帝缓缓吐出这两个字后,随即又闭上双眼,不在理会众人。
都说帝王心术,高深莫测,而现在始皇帝说出这样的话语无疑是要保吕不韦,如果百官再不识趣,那么到时恐怕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不保都是轻罚。
台下跪着的百家之臣,听到始皇帝的话顿时急了,虽然他们知道始皇帝宠幸吕不韦,但也没料到会这样明目张胆,不分青红皂白,视他们百家如无物。
群臣再次陷入沉默中,无一再敢出列,数落吕不韦,气氛甚是尴尬。
这时,李斯走出来,对始皇帝拱手一礼道:“启禀陛下,臣认为吕不韦并没有盗取河东遗民的书,同时也没有窃用百家的思想!”
始皇帝听到李斯的话顿时点了点头,表示赞赏。
然而,台下百家的人听到好似噩梦般,身体颤抖,充满恐惧,要知道百家之人,也是借着这次的机会,才敢向始皇帝进言,冒死说出那种话,一旦没有成效,反而会得罪吕不韦,到时他们只有等待吕不韦的疯狂报复回击,到时百家真可能灭绝。
再有就是,昨天晚上,他们虽然商量灭吕的计划,但是也没有想到李斯会突然支持吕不韦,放弃百家。
百家人的表现被李斯尽收眼底,心中鄙夷“果然是一群上不了台面的货色,一点都靠不住!”
李斯心中对百家诸多鄙夷,但表面上却对始皇帝道:“但是,臣觉得,《吕氏春秋》,与大秦的制度不符,臣觉得不宜在大秦宣扬《吕氏春秋》,不然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这话就说的有点严重了,要知道罡修证道,必须要有万民意愿,百姓认可,才能证得大道,要是没有万民支援,相当无根之水,存在良久都是问题,更何况证道呢?
百家之臣听到李斯的话语顿时如天降甘霖般,满心舒爽,同时也知道他们错怪李斯了,不觉自惭形秽。
“嗯?”始皇帝有点不解,出于对吕不韦的信任,虽然吕不韦给他呈上了《吕氏春秋》的书册,但是他并没有去看,现在却听李斯说《吕氏春秋》可能危及到大秦,顿时脸色微变,静等李斯的解释。
李斯看到始皇帝的脸色变化,已经猜出他并没有看过《吕氏春秋》,或是没有认真诵读,心中对于针对吕不韦计划的信心又增加了许多。
侃侃道:“《吕氏春秋》一书,采六百年为政成败得失,以王道统合诸家治国学说,不在局限于一家,以义兵,宽政为两大核心,无疑煌煌一家。”
台下众臣不管百家之臣,还是其他大臣都是认真诵读过《吕氏春秋》的,听到李斯的话,不禁点头表示赞同,而且李斯的评论也很中肯。
看到始皇帝和群臣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随之话音一转。
“但是吕相此举却是诱导大秦的民心,如果大秦百姓的民意相同,那么到时陛下的有些决策就很难实行,充满诸多顾忌。有了这么多的顾虑,就必须得兴宽民之策。这样做固然可以得到民心,巩固秦法,但是却置陛下的威严于不顾!要知道这天下从来都是陛下一个人的,不是那些平头百姓的,作为帝皇,当有威严,才能统领天下。况且陛下乃是始皇帝,古今未有,未来也不会有功绩甚过陛下的,威严理所当然不是那些平头百姓可比的!”
始皇帝听到这里,面对百家的冷冽面容消失,取而代之,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台下众臣听到他对始皇帝的赞扬,歌颂,顿时有点羡慕,要知道能讨皇帝欢心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他们百家之人也能像李斯一样讨得始皇帝的欢心,那么也就不会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地位,每天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担心吕不韦的对付。
“但是自臣执掌律令以来,百姓对于秦法都是敬而畏之,对于宽民缓刑,则亲而和之。而今六国虽一统,但是三年后陛下就准备发天界,如果突然改变政令,到时将无兵可用!”
“什么?如此严重!”始皇帝脸色渐变,回头看着座位上安坐的吕不韦等待他的解释。
吕不韦感觉到始皇帝的目光,起身离开座位,出列,拱手掷地有声道:“大秦之法无可非议,然而先王定法,其根本在于应时而变,而不在于故法守城,而臣所作《吕氏春秋》正是为了弥补大秦法律之不足,纠正秦法中的谬误,使秦法成为万世之楷模!”
“吕相此言差矣!”群臣中走出一名老者,正是右相王绾。
李斯看到王绾出列,顿时微微一笑,有种大事将成之感。
王绾对始皇帝一礼,回头对吕不韦反驳道:“秦法何缪之有,虽然严厉,却不失大德,首要一点,王侯与百姓同法,国无法外之法。微上下一体同法,大秦才能愈发强盛!而今陛下正要征伐天界,你却提出《吕氏春秋》,亦欲何在?”
吕不韦皱眉道:“虽然上下同法,但是太过于严厉,如果长此以往,说不定大秦将是另一个六国啊!要知道压得越深,反抗越严重,到时可能还没征战天界,大秦就先垮了!”
始皇帝听到吕不韦的话顿时有点不喜,但却没有表现在脸上。
这时又有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出列,他说道:“《吕氏春秋》主张大兴义兵,以义兵为天下良药,以诛暴君,振苦民为宗旨,但是这等义兵之说究竟指何?几千年来都没有人说的清楚,果真以义兵之说大秦又该置于何地,如何自处?听任王道乱法残暴百姓,还是听任天下分裂!”
这时李斯再度出列道:“且按吕相所说,统一两种,但是始皇帝陛下天地之战在即,你这样的法律分明是想要霍乱天下,让陛下失败之举!”
“就是,明明霍乱天下,却说的那般大义凌然,当真少有!”
“是啊,没想到吕相也会有背叛大秦的一天!”
……
要知道黄帝最忌讳的是背叛等词汇的出现,听到大臣中有人说出这两个字时,群臣的脸色尽皆一变,看向始皇帝,这时始皇帝也抬起头,向吕不韦递上询问的目光,明显不在相信吕不韦的话语,怀疑吕不韦的忠诚。
“大胆吕不韦,朕以前可有对不起你!”始皇帝面无表情道。
“不曾,陛下对臣下极为信任!”吕不韦回道。
台下群臣听到始皇帝和吕不韦的对话,就知道审判即将进行到最后一阶段,群臣停下动作,认真观望。
“那为何要背叛朕,诱导朕的子民!”始皇帝这时已经压制不住他的怒火,周身气势一变,强势的质问道。
“臣没有背叛大秦,更不曾诱导百姓,臣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秦,为了陛下啊!”吕不韦苦笑,知道始皇帝已经完全不在相信自己,但仍极力劝阻道。
“住口,为了大秦,呵呵,你问问台下诸位谁会觉得你的《吕氏春秋》是为了大秦而作?”
吕不韦环视一周,以前对他敬畏的目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事嘲讽,不屑,心中充满悲痛。
最重要的是吕不韦看到始皇帝的目光,以前吕不韦只把始皇帝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然而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那目光中饱含着复杂,不解,有点心灰意冷,仿佛瞬间老了几岁,但是仍旧不想放弃,要知道只要把吕氏春秋结合大秦律法,就可以创造顽石基业,征伐天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却无人能够信任他,他只想尽最后一把力,希望始皇帝能够顾念旧情,采取《吕氏春秋》,便跪倒在地。
开始述说道:“臣本一商贾,卑鄙贫民,幸得先帝赏识,才得以施展一生报复,为秦国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帝离逝后,陛下只有十二岁,臣为不辜负先帝期望,废寝忘食,陛下终于成为一代明君,一统六国,建立万世之基。然而成也秦法,败也秦法,大秦终究要毁在秦法上!”
起先的几句,还真有点作用,吕不韦看到始皇帝,好似沉浸在回忆般,但是说到后来,却见始皇帝已是怒火中烧,终究是失败了。
吕不韦双眼无神的坐在地上,好似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始皇帝看了看,终究有些不忍,开口道:“剥夺吕不韦的官职,让他回洛阳养老吧,朕不想再看到他了!”
台下的侍从随着始皇帝的话语,拿走了吕不韦头上的桂冠,满头白发飞扬,但是吕不韦却没有做任何的辩解。
“陛下,还有《吕氏春秋》,此书留下终究是祸患!”这时李斯又再度走出,火上浇油的加了一句。
“父皇,不要啊,吕丞相一生为国尽心尽力,难道晚年我们还要剥夺他最后的道果吗?”苏子出列劝诫道。
“大皇子殿下,《吕氏春秋》一书危机大秦,如果不早点收回,加上吕相在朝野的威望,早晚,会造就叛乱的,请陛下三思!”
苏子哪能辩解得过老道,准备良久的李斯,顿时有点不知所措。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潮水般的声音响起,久久之后传来一句“《吕氏春秋》留在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