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接到三姑电话。我以为她会在电话的开头对我嘘寒问暖一番,询问我的近况,叮嘱我一定要按时吃饭,照顾好自己,然后啪啦啪啦讲一大堆让我内心感动的话。但事实上,我们通话时间不到10秒就挂了。时间短到让我想起公交车上经常播放的无痛人流广告——“开始了嘛?”“已经结束了”“XX无痛人流,您青春的保障,身体的护航使者!”
三姑给了我一个手机号,交代我赶紧给人家回电话,是工作的事情。那种催促感觉好似是我家后院起火啦,赶快去救火的那种急迫。
我不敢怠慢,清了清嗓子,赶紧按照记下的电话号码给人家回过去。
电话在响了四五声后被接起。
那端传来男低音的声音:“喂。”
这一声标准的三声音阶“喂”,令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不是普通的喂,而是标准的,持续三秒中的,拉长的“喂。”
我抖了下身体,说:“喂,李总,我是芳菲。”
“哪位?”
“我是芳菲。张立新的侄女。”
“啊,你好,你好。”那边恍然大悟。
一次面都没见过,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讪笑了下,说:“那个我家里人让我给您打电话。”
那似是沉吟一下,说:“我听张哥讲,你来北京想做导游?”
“嗯,我专业学的就是这个,毕业后想试试。”
“这个???”那边有些犹豫,而后说:“我对旅游业不是很了解,你要是做别的我还能帮你托人打听下。”
这回换我蒙了,我不明白既然他不了解旅游业,三姑为什么要我给他打电话?
“这样吧,我给你个手机号,过十分钟,你往这个号码打电话。就说是我让你找他的。”
挂了电话,我有些懊恼。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有点志气,非要找别人帮忙才能上班。心里起了抵触情绪。原因是,求人帮忙欠人情不说,找的人貌似还不靠谱。
我掐算着时间,不多不少刚好十分钟,按照记下的手机号拨了过去。
“喂,你好。”这回接电话的人语气正常,起码这个“喂”字长短适中!
“喂,你好。我是芳菲。是李总让我给您打电话的。”我挺尴尬这样介绍自己。在自我介绍后必须要补充一个后缀“是XX让我给您打电话”,这种感觉很不好,有一种偷别人殊荣的感觉。
“啊,菲菲啊。”
我忍不住头皮发麻,北京人都这样热情吗?一张口,就是贴切的“菲菲”。
“那个,请问我怎么称呼您?”
“你叫我李哥就行。”
“??????”又姓李。
“那个,我听李总说你要做导游?”
“是的,我大学专业是旅游管理,所以毕业后想试试。”我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次。
“在北京做旅游可没那么简单啊。”
“我可以做实习生。”因为刚出校门,因此没有什么经验。导游又是实战型工作,因此从实习生做起虽然工资低,起码有一个供给自己实战的平台。只是我没想到,连实习这个小小的要求都没能实现。
“这儿哪有实习的地方呀。”那边笑了起来,而且是贼笑。
“啊?”
“你有导游证没有?”
“有。大学的时候就考下来了。”
“我跟你说啊,在北京做导游,全靠自学。”
“那我该怎么自学?”我心想着总不能死背导游词呀。北京的很多景点我都没有去过,因为大景点的门票对于我目前的经济条件来讲是很昂贵的。本想借着实习的机会能够免费去逛一遍,这下也泡汤了。
“你报个团啊,用手机把导游讲的东西都录下来,回家自己慢慢学。”电话那头,李哥支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