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教并不是我国本土宗教,它发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在我国习惯的称他为如来佛祖。
佛教直到东汉初期才传入中原,然后迅速发展,期间也经历不少动荡。
一直到了唐朝,佛教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宗教派别,并形成了一些宗派,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高僧。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当然要数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玄奘法师,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便出家为僧,开始认真研究佛学,曾游历了大唐很多名山宝刹,年纪轻轻便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为三藏法师,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一位帅气的美男子。
随着对佛法的深入理解,玄奘渐渐的发现了佛教各学派在一些问题上存在许多矛盾的观点,手中的佛教典籍也有些难解之处,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玄奘法师决定西行。
可是西行路途遥远,一个人难免有些枯燥,他很想找个人和他一起去,这样既有了伴侣,一旦出现什么紧急情况也能有个帮手,于是他亲手写了一则告示张贴出去,内容是这样的:
近日来贫僧纵览经卷,发现我大唐所有经文并不完整,存在许多纰漏和矛盾,贫僧深感困惑,为了解开这些迷困,贫僧决定亲自前往我佛如来处请教我佛大乘教法以教化众生。但是考虑路途遥远,贫僧独自前往恐有所失,故尔张榜想招募一名有志之士一同前往,如若成功返回定当重金酬谢。
唐·贞观三年xx月xx日
玄奘书
可是告示贴出去好几天了都没有人前来报名,玄奘感到有些郁闷,心想偌大一个大唐****,居然竟没有一个有胆识的人吗?玄奘觉得非常郁闷。
就在这时,他的侍者前来给他送斋,当玄奘看到侍者时突然想这个小和尚已经跟随我多年,做事还是蛮勤快的,既然没人前来应征,不如询问一下他的意见如何?于是开口问道:“慧明啊,你已跟随我多年,为师的觉得你为人忠厚,不如此次西行你同为师一道如何?”
小和尚听完玄奘的话吓得腿都软了,哆里哆嗦回道:“师父,徒…徒儿虽身份卑微,可…可徒儿还不想那么早就死,请师父放过徒儿吧!”
小和尚说完撒腿就跑了,只留下玄奘一人在风中凌乱,但他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西去,既然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玄奘决定只身前去。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便轰动了整个大唐,很多善男信女,包括各地的高僧,有的甚至不远万里前来劝诫玄奘,让他三思而行,因为从大唐到遥远的印度路途非常遥远且凶险难测艰辛,他们怕玄奘死道上。
面对众人的劝说玄奘表示无动于衷,他非常淡定的对众人说:“贫僧多谢诸位的劝告,诸位的话贫僧将铭记于心,但贫僧去意已决,正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为了宣扬佛法,纵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贫僧也要淌过去,不取得真经贫僧誓死不回大唐。”
众人见玄奘的态度如此坚决便不再规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叹息:“哎,好好的一个和尚不去吃斋念佛偏偏要作死,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就这样,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整理好行装,拿着曾经太宗皇帝赐给他的紫金钵盂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路。
一路走来,受尽了风霜雨打,经历了无数次风险,当然了,风餐露宿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还要承受无边无际的寂寞,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幸运的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来到了灵山,站在了大雷音寺的门前,面对着高大的金色大门和到处都是金砖金瓦堆砌而成的豪华寺院,他的心里激动极了。
就在这时,面前的大门突然打开了,走出来一位身材粗犷,满脸络腮胡子的和尚。他上下打量了一眼玄奘,同时,玄奘也在打量着他。
只见这个和尚头上戴着戒箍,显得脑门比较大,眼睛有些凹陷且眉毛稠密,夸张的络腮胡子一直延伸到戒箍边缘,脖子上挂着一串硕大的数珠,身上披着一件华丽袈裟,站在那里犹如一尊金刚。
再看玄奘,身上的衣服又破又旧,原本细嫩的皮肤也被风霜侵蚀的不成样子,手里拄着一根齐眉木棍,俨然是一名落魄云游僧人。
“阿弥陀佛,请问您就是东土来的玄奘法师吧?”和尚先开口问道。
玄奘急忙回道:“正是贫僧,敢问尊者法名,怎知贫僧法号来处?”
“我乃佛祖驾下金身罗汉,法号悟净,佛祖已在大殿恭候法师多时,特差小僧前来迎接。”
玄奘急忙谢道:“阿弥陀佛,贫僧微小之人,怎敢烦劳尊者,惭愧…惭愧…”
悟净和尚说道:“法师严重,请随我来。”
“多谢!”
玄奘跟着金身罗汉缓步走进大雷音寺里面心中不禁感到更加惊讶,只见到处都散发着奇光异彩,就连脚下的道路都是用硕大的金砖铺成的,真乃是金碧辉煌世间少有。
玄奘一路小心翼翼的跟着罗汉来到大雄宝殿,只见大殿中间的法坦上端坐佛祖如来,大殿的两边依次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东来佛祖等诸佛排列,还有十八罗汉,各路金刚,看得玄奘法师目不暇接。
悟净罗汉双手合十禀道:“启禀佛祖,玄奘法师已到。”
玄奘急忙下跪匍伏在地说道:“弟子玄奘参见我佛如来。”
“起来吧。”佛祖的声音洪亮且清澈。
“多谢佛祖!”
佛祖问道:“唐玄奘,你东土大唐距我灵山足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一路上艰难险阻受尽磨难,你辛苦了。”
“多谢佛祖,为见佛祖,再苦弟子也心甘情愿。”
“嗯,这话我爱听,可是你不远万里前来所为何事啊?”
“启禀我佛,弟子往日在研习佛法时发现我国所有之经文有矛盾之处令弟子感到非常困惑。但弟子百般思考又无法悟出其中奥妙,故此特来请教佛祖。”
佛祖哈哈一笑说道:“我佛之教法概分为两类,一种是小乘教法,一种则是大乘教法三藏。小乘教法乃是我初期所著,故而有许多疏漏之处,而大乘教法则是集众佛智慧一起修著的,比及小乘更为完善,也更加渊博,乃是我佛家之精髓所在。但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大乘教法未能流入东土。我原想派一使者携大乘教法前去东土说教,众弟子劝说道:‘如若这样轻易地就将此大乘教法传授与他,岂不降低我佛家的地位。’故而作罢。”
听了佛祖的话,玄奘激动地说道:“启禀佛祖,弟子千里迢迢赶来,可谓一片至诚之心,既有大乘教法,可否传于弟子,弟子定当苦心钻研,绝不辜负我佛。”
佛祖说道:“你既诚心而来,我自当将此经文传授与你,阿傩、伽叶。”
“弟子在。”从左右两边的金刚里走出两位尊者立在玄奘两边。
佛祖说道:“你二位可带玄奘法师前往藏经阁将大乘教法《三藏》经书传于玄奘,并将所传经文册数记录下来。”
“弟子领法旨。”
“多谢佛祖!”
玄奘谢过佛祖跟着两位尊者来到藏经阁,二位尊者便开始向玄奘索要人事,为了能够得到经书,玄奘不得已只好把身上值钱的东西给他们了。
得到好处之后两个人便开始张罗着给玄奘挑选经书,经过很长时间的挑选玄奘终于心满意足的停下来了,他所挑选的经书有:《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祇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来到大殿上,二位尊者一一将数目如实的报于佛祖。
佛祖听完隐约觉得有点心疼,可是没办法,已经答应给了,如果现在再给他要回来的话是不是有点太不合适了呢?佛祖仔细想了想还是算了,反正这么多经文他想要运回去也不是那么容易,十万八千里呢,一个人空着手都走了好几年,更何况还要带着这么多的经书,想到这里佛祖释然了。
可是接下来玄奘提出的要求却让佛祖有点上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