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一段距离,杨玉叶发现这场降雪并不均匀,离开叶一平老家越远,雪下得越小,到了双泉县城时,地上的雪对行人不再造成很大的障碍。是典型的围山窝子的一场降雪。
因为是初二,探亲的人熙熙攘攘的穿行在街道和路上。看看表,已接近十二点。
杨玉叶的家离县城十几里路,骑自行车需半个多小时,叶一平加快了骑车的速度。
下了济青公路,就是龙泉湖的大堤,环形的大堤末端,就是龙泉村,是杨玉叶的家乡。
在叶一平家呆了不到十天,却是跨过了农历的两个年头,杨玉叶见父母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是杨玉叶从小第一次没有在家过年。
大堤上,有一个伫立的身影,近了,是杨玉叶的哥哥杨如意,看到杨玉叶和叶一平,杨如意有些激动,他笑着:“来了,路上不好走吧。”杨玉叶见到他的眉梢挂着白雾,她知道哥哥在这等候很久了。
“快回吧,家里人都等着呢。”杨如意把带来的礼品挂在他的车把上,骑上车走在前边。这样进村时,就像是杨如意接来了新婚的妹妹、妹夫。他用这种方式应对了农村的习俗。
那时没有通讯,无法告诉家里自己的情况。异地的交流凭的是信件来往。杨玉叶在林场时,与叶一平的交流也有书信来往,场里的一部手摇电话安在人来人往的场办公室,还要交换台交换。写信成了两人的感情寄托,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对着墙上自己的影子,一笔一划地写着心里的所思、所想,杨玉叶不再感到孤独。为了防止收信时叫同事耻笑,落款心照不宣的写上“本县寄”。
杨玉叶看着哥哥的背影,难抑内心的激动,心里一阵阵泛酸。
杨玉叶的哥哥杨如意曾经是一个有志青年,在杨玉叶的记忆里就是这样。他爱读书,床头经常有小说、杂志之类的东西。年幼的杨玉叶感觉哥哥天天忙进忙出,晚上屋里的煤油灯很晚才熄灭,她好奇哥哥读的东西,经常在他不在家时趴在他的床上翻看他的书,渐渐地她读上了瘾,杨玉叶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当这些文字出现在杨玉叶的作文中时,她的语文老师注意了这个小女孩。语文老师是杨如意打乒乓球的球友。杨如意开始督促她的学习,成绩很快名列前茅。杨玉叶当上了学习委员,很快她升了班长。
那个年代,师资缺乏,龙泉学校的老师只有两名师范毕业的女教师,其余是高中毕业就开始教书。政治老师中有一名退伍军人,来学校后不久,竟接替了退休的校长,一个晚上,公社电影队来村里放电影,放电影前,大队书记都要先发言,有事说事,没事念一段报纸,内容自然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那晚,书记用扩音喇叭说:“军人经历了革命的大熔炉的洗礼,经得起考验,政治路线走的正,他当校长再合适不过。”台下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村民是发自内心的,那是一个崇拜军人的时代。
杨玉叶成了杨如意的骄傲,在班上稳拿着第一名。不光是在他们村,在划片管理的片区都小有名气。
杨玉叶读到初中时,高中毕业的老师教学有了困难,有个时段的高中生上学时勤工俭学时间长,几乎没有学到多少内容,他们教书后是边学边教。为了改变农民身份,几个年轻老师和杨玉叶一样要参加升中专的考试。杨玉叶爱钻研,她能做老师不会解答的题,她会被老师叫到黑板上做题,老师在一边看。有的直接叫她去办公室解答给老师听。
杨玉叶上高中时住校,冬天她会拿够一周的干粮,那是厚厚的一摞煎饼,夏天,煎饼会长霉,周三要送一次,杨如意喜欢去学校给她送。他会去镇上的酱菜店买上半瓶豆瓣酱,上边塞满煮花生,室友羡慕她有这样的哥哥。
哥哥读书时没有考试入学,是推荐制度,准确的说是上高中大队书记说了算,上大学公社书记说了算。那时的村叫大队。
杨玉叶记得学校的墙上曾有一条标语,叫“贫下中农办学,培养红色接班人”,学校的事自然是大队的事,初中毕业的杨如意没有推荐上高中,尽管他学习很优秀,尽管他是班长。而上高中的是一个学习落后的女生,女生的父亲在省城的党校当厨子。杨如意为此大闹了一场。杨玉叶见识了那场面。她是跟着父亲去的学校,哥哥在教室光着脚哭泣,地上是纷乱的一地碎纸屑。那是一个冬天,校长在跟父亲说着什么,杨玉叶找到哥哥的鞋费力地抬着他的脚给他穿上。父亲始终是微笑着,拎着哥哥走出了学校,杨玉叶记得爷俩走到那条红红大大的标语下,都看了一眼,那时她不懂,现在想起时,杨玉叶有些心酸。
杨玉叶并不恨女生的父亲,也许杨如意也是,杨如意和女生的弟弟竟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女生的弟弟顶替父亲去了省城,也是在那所党校当厨子。杨玉叶和杨如意对那所党校都很熟悉,杨玉叶的求学之路都是杨如意把她送到省城,他们要在那所党校落脚,女生的弟弟早已提前买好省城通往冰城的车票。车票是零点的,杨玉叶被安排在他的宿舍休息,两人在同事的宿舍说话,宿舍的主人去了别的同事的房间凑合一宿。
两个人一起送她去车站,直至把她送上车。大学四年,暑来寒往,都是如此。
务农的杨如意依旧是一个热血青年,他当上了大队的青年突击队队长,经常和大队的领导在一起,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龙溪河畔留下了他的青春气息。杨玉叶不经意间听到了哥哥和他心仪的女孩的谈话,杨如意说他要成为一名作家,他正在写他的第一部小说,名字叫《《龙溪河畔红旗飘》,就写他们青年突击队的故事。
后来,杨如意成家了,娶得不是她心仪的女人,也不是他在乡镇企业上班时相恋的另一个女人,他听从父命娶了现在的媳妇,一个在杨玉叶看来俗不可耐的女人,这一切也与一个厨子的安排有关,是杨玉叶的姑父一手操办,姑父那时还在县城的单位上班,是家族中唯一一个吃皇粮的,威望很高。杨如意的媳妇是姑父表弟的孩子,娘家很穷,母亲是瞎子,父亲是瘸子,她是长女。杨如意一直对这个媳妇很疼爱,直到他患病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