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和朱朗的父亲朱文治除了朱朗这个大儿子外还生了一个十二岁的女儿,叫做朱秀,一家人四口子。她的大儿子朱朗今年已经十四岁了,几年前也读过两年的私塾只不过表现实在不怎么样,让对他希望的父亲朱文治失望透了。在这个仙坟国中又或者说在仙葬大陆上要么你就有绝世的武力;要么你就要有一身的学问。只有这样农村中的孩子才能在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中走出去,成为一个国之栋梁,历史的精英。只有这样才不用成为一个面朝黄士背朝天每天辛苦劳作日复一日最后化作一杯黄土而默默无闻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农民。成为一个国之栋梁,历史的精英。这也正是朱文治夫妇对儿子的最大的期望。本来一家人在农村里过一辈子的小日子也挺好的。只是朱朗的父系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有所成就,再加上这几年仙坟大陆上的大小国家都兵荒马乱的,上有贪官下有天灾农村的生活可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朱文治便更是希望朱朗能够外出找个好的生计什么的了。不敢说光宗耀祖至少也比不用做一辈子的贫苦农民来的好。于是在朱朗小的时候,朱文治便硬是从做农活中很难才积下的留一点银两中拿出了大部份,送他去清河村子里头唯一的一间私塾中读了两年私塾望其能考个秀才什么的,到时候却使考不上什么进士,做个私塾的教书先生也是个不错谋生。只是这个儿子小聪明不少大智慧却没有多少,两年的私塾过去了考试却并不怎么样。没有上榜便是丢人,没有功名就是农民,至少朱文治是这样认为的。榜上无名的朱朗只好在父亲沉默的失望中回到了家中种起了那祖上留下来的几亩薄田。看见意志消沉的儿子朱文治失望中却带着几分痛心疾首,因为他很清楚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原因并不完全在他的身上。朱朗有一个叔叔在小石城中做事,是一户姓李人家的主事,在清河村几十户人家中也是小有身份的人物了。外出十几年逢年过节时不时想起那个小时候对他很是照顾的大哥,前不久在李家升了做个主事便有了衣锦还乡的打算。衣锦还乡之际便想到希望能带上大哥的大儿子朱朗去小石城替他在李家找份小差事谋个职位什么的,怎么样也算是对兄弟的一种照顾。毕竟在城中做个差事怎么说也好过在农村里过着朝不保夕的辛苦日子强。对于自己的小弟有如此的成就朱文治也是颇为感叹。当年的他不爱上学便把家里唯一的一个读书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这个小弟弟。兄弟两人感情本来就好,在这件事之后朱文达一直以为当年大哥之所以不去上私塾是为了让自己上学。羞愧感动之下只好发愤读书,正是因为这样聪明勤奋的他便颇得教书先生的喜爱,经过老师的关系帮忙朱文达最终还是考上了个秀才的名头。后来经人介绍便到小石城的李家中做了个小伙计。虽然只是个小伙计但是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朱文达珍惜得很。在李家做事的十几年里一直做事极其认真,再加上他确实有些能耐,后来得到李老爷子的看重便从一个小伙计做到了李家的一个管事。这件事当时还在清河村引起了不少议论呢。“大哥我回来了。”一声爽朗的叫喊声在屋外响起。原来朱朗的叔叔朱文达已经从小石城坐马车回到了清河村,马车就停在了朱文达的家门口外面。在屋里头陪着母亲的朱朗听到这个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声音,心里也不由得紧张了起来。跟着父亲朱文治的身后刚从屋子中走出来朱朗便看到自家屋外停着的一辆马车了。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从马车上弓身走了下来,手里还拿着两个包裹。乍一看去模样子和朱文治竟有几分相像,只是面孔却要比朱文治年轻不少,看起来也就三十左右,原来来人正是朱文治的小弟朱文达,朱朗几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叔。第二章从清河村到小石城2
尽管朱朗的父母心底都不是很想朱朗出去小石城这么远的地方谋生,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而且像清河村这种偏远的地方小石城已经是最近的一个城池了。只要是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儿能有个好出息的,既然让朱朗读书考功名这条路因为某些原因行不通,那么就让他去城中看看能不能拼个好末来吧。
看着眼前的朱朗朱文达心情明显不错,对着朱朗笑着说:“朱朗还记不记得叔叔呀。六年前我还回过来的呀。”看到六年前的小子现在都已经这么大了,朱文达忽然有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了。
听到朱文达的话朱朗只好小声的说:“记得,那时候我还没有去上学呢。不过你来家里住了几天后又走了,这几年你都没有回来过我可想着叔叔你呢?叔叔你这次是不是要带朗儿去城里头去做事呀?”听到母亲的话后对于小石城向往的很的朱朗也知道今天可能是自己要装乖儿子好侄子的时候了。
“嗯我们东家李老爷为人不错,这些年来没有怎么亏待过我还让我做了个管事的。这样一来我手头上的责任重了不少了的同时手上也有点小权力。只是手头上却没有几个自己信得过的人,在李家做起事来总有点不方便。所以和李老爷说之后他和我说作为一个管事可以给自己人安排点职位什么的,也算是一个褔利,我想来想去觉得小朗不但年纪不大而且又是侄子便想让你到城里某个事。”
“来大哥大嫂这是小弟从城里买回来的一些礼物。”一边说着话朱文达一边把从车上拿下来的几个大大小小的包裹递给了朱文治和张秀英就连朱朗和朱秀都拿了一盒上好的桂花糕。
两兄弟好几年才见一次面所以两人也颇为感慨。一边往屋里走一边聊着天。对于自己这个小弟能有今天的成就朱文治也挺自豪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有了成就做为大哥的他也感到脸上有光。凭着朱文达在小石城李家管事的地位朱文治这几年在村里头走起路来都精神得多了。
看到自己弟弟这一次回乡不但升职了还懂得照顾一下自己。从中可以看出怎么说朱文达也不是个忘本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朱文治心里头这么高兴的真正原因,要知道像这样从城里回来后还不记忘本的人可真的不多。
吃过了晚饭后两兄弟聊了不少这几年的生活情况。毕竟两兄弟可是六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朱文达身为李家管事哪怕是衣锦还乡也不可能在清河村呆得上多久的,最多也就是过几天,之后便要回小石城做事了,不但到时候还要带上自己的一个儿子,如果说不问清楚一点小石城里的方方面面的话朱文治心里可是怎么也不踏实的。
李家是小石城中的一个本地家族,几十年前还是个不为人知的小家族,不过在三十年前当代家主李谷田的经营下实力番上了几番,虽然在小石城中不敢说数一数二的家族也是颇有地位的一家。
这一次朱文达回来是打算给自己的这个侄子安排个伙计的活儿。虽然做伙记的工钱不多,可是也比在他在清河村的家中种地要好得多,要是做得好的话不仅他有可能学到一些学问或者武艺而且对自己也有好处。
在大哥家中住了几天后朱文治便带着侄子朱朗坐上了回城的马车了。告别了有点失落不舍的父母,朱朗便和叔叔朱文达离开了他居住了十四年的小山村了,有些许的伤感和迷茫。但是更多的却是对末来新生活的向往,毕竟一个十四岁的山村小孩子来说对于二百里外从来没有去过的小石城没有一点好奇心是不可能的。
从清河村到小石城有两百来里的路程。叔侄两人坐着马车倒也不慢,出发的当天傍晚两人便己经到了离清河村最近的一个小城——小石城了。
马车驶过朱朗从马车的车窗向外看去。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朱朗的心中满是激动,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不断地盯着路边的众多的商铺和房子看,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叹声,一个山鸡出城的真实例子便发生在了朱朗的身上了。
也许是见惯了这些乡下出来的小子的丑态。路边的路人面对朱朗这种行为明显是视而不见,如果不是那眼神中时不时出现的一丝鄙视之色,还真以为这些人是不是都是瞎子聋子。只是处于兴奋中的朱朗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情,现在的他正沉迷在对末来的美好想像中呢?
在朱朗丑态百出的同时而他的叔叔朱文达则在马车里面闭着眼睛坐着不知道想着什么,一叔一侄便在众人不屑的目光之中坐马车来到了李家的门口了。车夫把马车停了在一个大院的门口前,下车叫了朱文达几声,朱文达听到车夫叫唤便从车上走了下来。看了看大院门口头写着“李府”两个字的牌匾。
便叫来赶马的马夫带朱朗安排住所。自己则走进了李府的门口向李老爷请安去了。从车上拿下除了几件衣服之外便别无他物的行李朱朗在车夫的带领下来到了李家大院东面的一外房子外。
东院是李家下人住的所在之处,在车夫和东院守门人说了几句话之后守门人便给了朱朗一根房门的钥匙了,看来朱文达应该是和守门的下人打过招呼的了。
看了看自己的住所。宽大的大床和宽阔的房子心朱朗的心中满是激动,最难以至信的还是门口那128的门牌号。“一路发,好房子呀,看来我朱朗在小石城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银两黄金通通都有。”直到躺在大床上朱朗还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来到了小时候心中远不可及的小石城,还成为了大户人家的伙计了,更难以至信的便是第一天刚到便有这么好的房子住了。
其实这只是一处李家安排下人住宿的房子。里面大约有十来平方,家具方面只有一张大床和两张椅子,一张书桌以及一些小物件,本来是很差的地方只不过因为朱文达提前打了招呼这间还算不错的房子才能分配给他的。因为朱文达的原因本来是旧被子的床也换上了新的被子席子连小书桌也加了一张。
在大床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漫长的一夜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