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三分归一
伐吴是司马炎一直以来做梦都想干的大事,可老是干不成,不是外部出麻烦,就是内部有阻力。
虽然贾充因为女儿的婚事如愿回到了洛阳,但西北的局势又变成了无人认领的孤儿;每到草长马肥的季节,兵强马壮的鲜卑铁骑总要来大肆讨扰一番,实在是个太不甜蜜的麻烦。公元278年,秃发树机能再次奔袭凉州。凉州刺史杨欣与二秃子在武威交战,结果兵败被杀,成为了在秃发鲜卑刀下去世的第三位晋朝州长级官员。此后,秃发树机能更是一鼓作气,再次攻陷了凉州。
败讯传回洛阳,司马炎的脸都快沉到马里亚纳海沟里去了,在朝会上郁闷的说道:“想我这一片大好江山,竟然被个叫二秃子的家伙骚扰了十年!这要是个妇女,早以性骚扰的罪名告到法院去了,可我们这儿居然拿这家伙一点儿撤也没有……耻辱啊,耻辱!!!难道,就没有一位爱卿能够帮我来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么?”
说罢,长臂猿把目光重重地落在了贾充的身上,吓着老贾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赶紧深情的凝视起了自己的脚面,以免和皇上四目相接。
旁边有大臣悄悄捅了捅贾充:“哎,皇上看你呢。”
老贾一皱眉,不动嘴唇的小声说道:“闭嘴!你以为我没看见呢?那是个什么工作你又不是不知道,要是个肥活儿我能豁出个女儿跑回来么?万一和皇上对上眼儿,他一激动又让我去了咋办?哥可实在是没有能嫁的闺女了……”
司马炎见贾充不和他搭戏,只好把目光手电筒似的扫向了其他官员。别的臣属也不是傻子,不是低头喝茶就是假装在本儿上写会议纪要,生怕长臂猿把这讨贼的差事交给自己。
就在这时,后排中却听一人朗声道:“陛下,这件事儿就交给我吧。保证妥妥的!”
司马炎见有人愿意接受任务,连忙惊喜地寻找着声音的来源。等找到后却不免有些失望,因为应和者只是个官职很低(六品)的禁军小头目。
“你是……”
“在下马隆。”
“你……能平定二秃子?”
“没错。只要陛下能让我亲自招募三千士兵,我保证可以平定西北。”
听到这样的答复,司马炎自然十分欣慰,所以当即便批准由马隆出任讨虏护军,负责平定秃发鲜卑之乱。
朝会之后,马隆立刻开始招募兵士。他的征兵标准比较奇怪,既不看你的出身,也不看你英语和政治的分数,只有简简单单的一条儿:只要你能拉开一百二十斤的弓或者能拉开一百八十斤的努,就能加入西征的队伍。这样的征召持续了三天,一共找到了3500位臂力惊人的壮士,马隆便带着这支“特种”部队直奔西北而去。
要说这马隆也不是一般人:不仅挑选战士的标准特别,就连制造的战车也十分另类。他根据西北道路的特点,制造出一种细长而高大的“哥特式”战车,并在上面装上了木质的堡垒来抵挡弓箭和石块儿。这样一批山寨的“坦克”配上紧跟在后面的那3500名步兵,离着老远望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巴顿打过来了……
当秃发鲜卑的哨兵发现这样一票队伍正向自己的阵地掩杀而来时,便急忙报告给了秃发树机能。
“报!大王,阵外发现一伙儿敌军!”
“又是晋军?”
“看装备……像是美军。”
“美军?!这帮大鼻子,不知道鲜卑和朝鲜的区别么?啥也不说了,大家抄上家伙,跟我一起打倒美帝国主义!”
两边儿一打这才看出来:马隆发明的这些木质坦克着实厉害,鲜卑的骑射对它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木坦克后面背着弓拿着弩的步兵又个个是臂力惊人,射程比对方远出一大截,搞得鲜卑人异常狼狈;这就跟玩CS似的:两队人相距二百多米,你这边儿都使手枪,他那边儿一人一杆大狙,你说你什么感觉?
几场仗打下来,出奇制胜的马隆杀伤鲜卑兵士无数。面对着这一队犹如神兵天降一般的冒牌美军,不少被打怕了的鲜卑人纷纷逃来归降,更加导致秃发树机能部众的不断减少。到了公元279年,马隆终于逮到了秃发鲜卑的主力。一场决战之下,坦克车战胜了马匹,秃发树机能被晋军斩于阵前;历时10年之久的秃发鲜卑之乱,终告结束。
就像美国收拾完伊拉克之后便立刻觊觎伊朗一样,灭了二秃子之后,西晋把全部的注意力都聚光灯一样的投向了东吴。
此时的吴国,早在人魔皇帝孙皓的昏庸无度之下变得民生凋敝。不知是不是看了九把刀《猎命师传奇》的缘故,孙皓对于命理有着近乎病态的迷恋。他极少过问政事,反倒是一心在国内挑选最好的占卜法师为自己算命。最后结果出来了,依照卦象查看,卦书上面就一句话:庚子(公元280年)之岁,青盖(皇帝御用的高级遮阳伞)入洛阳。
拿着卦书的孙皓牙都乐碎了:天命使然啊!老子早晚必能统一中原!于是自此之后,这人魔便不再管理国家大事,也不再过问国家军事情况;只是不断地计划着自己的统一大典,一遍又一遍。
看着混乱不堪的东吴,司马炎自然是打起了注意。只可惜,内部阻力太大!
以贾充为首的满朝文武,都还没忘掉之前西北战局的残酷;好不容易过了两天的安生日子,这时候谁又愿意提着脑袋去和吴国决一死战呢?所以长臂猿伐吴的意愿纵然强烈,但朝中应和者寥寥: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当然,票房和口碑再不好的电影,也还是有人会去看的。文武大臣里也不是完全没有坚定的伐吴支持者,虽然少的用忍者神龟的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司马炎的舅舅杜预算一个,驻扎在四川的晋军将领王濬算一个,再有,就是朝臣中的未来之星————张华了。
张华出生于公元232年,是西汉初年大谋略家张良的16世孙;可惜传到他这辈儿时,家境早已衰落了很久。华仔幼年丧父,独自给地主家放牛牧羊。但由于这孩子骨子里的遗传基因异常出色,且记忆力超群,再加上勤奋好学的性格,岁数不大的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青年时,更被人誉为是“王佐之才”。
简历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好像有些似曾相识呢?看来,放牛娃真的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哦~
在仕途上,张华绝对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四十来岁的年纪便官拜中书令,成为了司马炎身旁的重要参谋。当然,华仔的成功不止在于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更在于他在政坛上察言观色的能力。其实,这也是一名在高端官场上行走的草根阶层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就像玩《魂斗罗》一样,有背景有势力的能调出一百条命,自然不在乎有几次失误什么的;而那个没有路子的就一条命,只要稍有差池直接就gameover了;所以若想以一个**的身份在官场这盘游戏卡里玩的久甚至是通关,没有猎狗般超级敏锐的政治嗅觉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伐吴这件事儿便是如此:只要一听到有人支持伐吴,司马炎脸上都能乐出花儿来;而一听到谁反对伐吴,长臂猿的猴脸立刻就拉的跟驴脸似的。这些明显的信号自然逃不过张华的眼睛,他明白,一个巨大的机遇正摆在自己面前。因此,多少带着点儿政治投机的目的,华仔也早早站到了伐吴的队伍里。
司马炎知道支持他伐吴的人很少,倒也不想明着忤逆众臣的意思,所以也并不急于声张,只是密令四川的王濬在长江上游制造船只,做好伐吴前的准备工作。
从舰船的规模上看,长臂猿这次是下定决心要吃掉东吴了。其中,在蜀地造的最大的船能装载步兵2000多人,而且甲板异常宽阔,上面可以任由马匹奔驰。这样的船,只要在面搁上几个大风筝,在那个时代都可以冒充航母去外头蒙人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造大船的事情还是被东吴知道了。怎么回事呢?原来,造船砍锯下来的碎木浮满了长江的水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嘛,于是满江的碎木顺流而下漂到了东吴。警觉的武将一看见这些上游的工业垃圾,心里立码就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又不是2012,造这么大的船作甚啊?一定是打仗使的!于是他们将这些碎木收集起来向孙皓上奏,希望皇上能够增派兵员加紧长江上游的防守。然而,当时的孙人魔每天最关心的事情是诸如将来统一大典上自己穿什么衣服之类的问题,对这些关于国家存亡的军事信息则是完全的置若罔闻。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最后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就被自己这样的轻易放弃了。不过,对于江东的父老来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马上就可以脱离暴政的苦海了。
吴将见孙皓不抻茬儿也没有办法,只好用粗大的铁链横跨长江两岸,再在铁链中部挂上铁锥后将其沉入江中,以用来封锁江面。
到公元279年夏天,驻扎在四川的王濬终于完成了打造战船的浩大工程。他上书司马炎,说明了吴主孙皓的昏庸以及晋朝备战的充分性,恳请晋武帝批准开始伐吴。几乎同时,荆州地区的杜预也上书朝廷,反复陈述东吴人心的离散和己方士气的旺盛,把整个晋吴实力对比分析了一溜够。最终下了结论:晋伐吴,取胜概率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不过,伐吴一事在朝中确实非常大,贾充一党就是坚定的反对派。这倒不是说贾充心里有多偏向东吴,也不说他有多么的爱好和平,而且他们确实也没有什么能真正拿的上台面的理由来支持自己反对伐吴的意向。这一票人为什么要如此坚定的反战呢?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这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想法,并不是贾充一党提出的。在嫉妒心理和臭官僚主义思维的驱使下,他们只好选择反对到底;想等到司马炎渐渐淡忘了伐吴的事情之后,找一天再由当初的这帮反战派把伐吴的主意摆上台面,以此换取无上的荣耀。
杜预的奏章报到洛阳的时候,司马炎正在跟张华下棋。华仔察言观色的能力又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见长臂猿兴奋的看着奏折,还不时用力地挥舞着拳头,便猜到折子上写的多半是和出兵打仗有关系的事儿。再悄悄寻问递折子的太监,一听是荆州杜将军的折子,便彻底确认了奏折的内容。张华当然不会让这么重要的机会白白溜走,他连忙推开棋盘,跪倒在地,恳切的说:“当今国家富强,主上圣明;而孙皓昏庸,这正是建立千秋功业的时候。请陛下不要迟疑,即刻发兵灭吴吧。”司马炎听罢,终于下定了伐吴的决心;当即任命张华为部队的财政部长,负责全军钱粮的调度,准备一举灭吴。
转过头来到了朝会之上,贾充团伙一听说皇上真的决定动手了,便开始进行最后的顽抗。他们在朝堂之上声嘶力竭、噜噜苏苏,不断重复着各种被夸大的困难。起初司马炎还愿意和他们讨论讨论,但久而久之实在是烦了,便啥道理也懒得说了,只见一双长臂怒拍玉案,一个万分恼火的声音高喝道:
“你们还有完没完?如此包庇东吴,究竟是何居心?!你们……你们……你们是不是都在那儿买房了?!”
看到触动了司马炎的雷霆之怒,贾充等人也不敢再说半句。伐吴之计,就此确定。
公元279年11月,晋朝集中主要军事力量,开始发动对吴的大规模灭国性总攻击。一线动员兵力超过二十万人,其中:王濬指挥晋朝水师顺江南下,杜预指挥中路军主力进攻江陵,琅琊王司马伷(司马炎的叔叔,当年被曹髦一声断喝吓跑的那位爷)指挥东路部队进军长江下游地区,兵锋直指建业。
安排妥当之后,司马炎也没有忘记给贾充谋上个差事:虽然老贾不赞同伐吴,但之前为司马家跑前跑后这么些年,办事儿总还是牢靠的。于是,司马炎任命贾充为钦差大臣,持节,出任远征军总司令,负责调度晋朝全部的战役预备队。不知这老贾是怕死还是老小孩儿的脾气上来了,接到圣旨后,他不仅继续坚持反对伐吴,同时还声称自己老了,不堪重任,不能去前线。对“不听我的我就不玩儿了”的贾充,长臂猿倒也并不生气,只是半开玩笑道:“老哥你要是不去,那就是逼我御驾亲征啊,这事儿您觉得合适么?”一句话弄得贾充也不好再推辞,只好持节赴任。
晋军的进兵,其实远比杜预、王濬等人预想的还要顺利。
西路的晋朝水师顺流而下,几乎没有遭遇吴国军队任何有效的抵抗。唯一碍事儿的就是当年吴将投入江中的铁链和铁锥。不过,这些防御工事根本难不倒身经百战的王濬;他命令晋军连夜编织巨大的竹筏,再由晋朝国家游泳队的高手负责将竹筏与铁锥固定,然后依靠竹筏的浮力带动铁锥向下游漂去。铁锥没了,就剩铁链了,晋军对付铁链的方法就是在战舰的前面安置巨大的火炬,不断熔烧铁链,直致其最终像终结者一样的化作铁水。
由此,长江上的封锁被全部突破。公元280年2月,王濬攻克西陵,并击溃了东吴的水师主力。
中路的杜预,利用王濬牵制东吴守军的机会快速挺进,攻陷江陵并继续南下,一路所向披靡。阮江、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域(如今的湖南、广东等地),尽数归降晋朝。
面对晋王朝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东吴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孙皓翻出了孙家最后的家底,命令丞相张悌、副军师诸葛靓率三万精锐顺江而上,增援荆州守军。可没等他们开到荆州,就与东来的晋军狭路相逢。双方摆开架势,你来我往的还真交手了几个回合。不过,吴军本不擅陆战,士气又十分低落;若干招下来,这只最后的主力再也无法支撑,终于败下阵来。
仗打输了,但吴国将领的气节还不错,大都宁死不降,张悌也不例外。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杀身殉国了。
东吴主力被尽数消灭,晋军的推进也就更快了。公元280年3月,伐吴开始仅仅4个月后,王濬的水师便已进抵建业城下。
起初,孙皓还想顽抗一下;他集中了残余的江防部队约一万人,打算固守长江天险。不过这帮残兵败将早被晋军吓破了胆子,隔着江面看到对面密布的旌旗,便已魂不守舍。一夜过后,东吴军营里连半个人影都不剩了。
孙皓还不甘心,他急忙大赦天下,把监狱里关押的犯人释放出来,分发兵器,企图顽抗到底。然而,商纣王和他的牧野之战早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国破之前释放出来的囚犯,是不会为了抓自己进监狱的国家而效命的。情况放到东吴是也一样,靠囚犯和抓来的壮丁临时拼凑起的两万部众,没等开到驻地便纷纷作鸟兽散,溜的是无影无踪。
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孙皓只好脱光上衣,将自己双手反绑于身后,背上棺材,带上东吴的地图和户籍薄,亲自跪倒在王濬营前,请求投降。王濬一看人魔这么别致的造型,连忙命人为孙皓松绑,烧掉棺材,以示接受他的请降;并收取东吴的地图和户籍薄,共计四州(交州、广州、荆州、扬州)四十三郡,人民五十二万余户,尽数纳入晋帝国的管辖之下。自此,从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乱朝以来,将近100年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然而当时奔走相庆的百姓绝想不到,20年后在这片土地上扬起的,又将是一场血雨腥风。
东吴灭亡,司马炎为了收拢人心,就此免除江南地区20年的赋税。殊不知,正是这一善举,让江南人民愿意在20多年后,接受流亡至此的晋政府。
至于孙皓,“庚子之岁,青盖入洛阳”,这卦象确实灵异异常。也就是公元280年(庚子)的时候,孙皓肉袒出降,以战俘的身份前往洛阳。听过这个典故想戏谑孙皓的晋军兵士,竟真的为他打起青盖伞。
再好的编剧只怕也设计不出这样的情节,而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晋朝待孙皓算是不薄,封他做了归命侯。受降典礼之后,司马炎笑着指着归命侯的座位对人魔说道:
“我在洛阳摆了这把椅子很久了,今天你总算来了。”
“呵呵,其实哥们儿我在南方,也一直放着个板凳,等着陛下您呢!”
司马炎听后并不动怒,只是一笑而过。主子虽然不发火,但那些“忠诚”的猎狗自然要狂吠不止。贾充第一个跳出来说道:
“我们听了不少你残暴的事,不知道这挖眼睛剥皮算是哪一门子的刑罚?”
孙皓一看是贾充,更来精神了,答道:“臣子谋杀君王,就该受这种惩罚!”
这下可是把贾充囧坏了:当年诛杀曹髦,他正是弑君的幕后凶手。见老贾理亏的默不作声,司马炎只好出来打了打圆场,这才把尴尬化解过去,但对于奋勇护主的猎狗,长臂猿还是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贾充面子丢了,但里子可一点儿都不亏。伐吴过程中他既无攻城拔寨又没能杀敌献俘,却凭着这简单的几句话混得一个“忠诚耿直”的好形象,只怕在主子眼里这比什么功劳都大。贾混混这几十年从政的功力,确实厉害,拿捏的分毫不差!
做了归命候以后,孙皓又苟活了4年,于公元284年告别人世。这一年里,灭吴功臣杜预也撒手人寰。此前1年,灭吴东路军总司令司马伷病逝。同年里,反对伐吴的贾充也走完自己饱受争议的一生。此后2年,伐吴西路军总指挥王濬也阖然长逝。
一时间,晋朝人才竞相凋敝。
不过,也不必过于伤怀。随着晋吴对峙的结束,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篇章。
下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