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青翠的天音山,经过一场雨水的洗礼后,朦胧的雾气,如白绸般缠绕、飘飞、游荡于群山之间,宛如仙境。
一声沉闷悠远的钟声响彻山间、天际,福音寺里的僧人,开始了一天的早课,袅袅檀香,端坐佛前的每个人、每张脸,一片虔诚,呢喃低诉,佛经里的千秋。喧响而又静谧的古寺里,悠悠禅意,扑面而来。
早课,尔后晨食,白粥素菜,一如佛语,淡而养身,。
提着保温食盒的虚弥,行走在那条从福音寺后面去往天音山山顶的山间小道上,脚下的棉鞋裤脚,被路旁草叶上残存的露珠雨水打湿,他却枉然不顾,只是前行。
“师傅,晨食来了”进得院门的虚弥朝厢房里轻声喊道。
“嗯”,了空闻言走出厢房,行至廊下,见虚弥已将食盒打开,摆好了素斋,他坐到桌旁,端起白粥准备进食时,却不经意的瞥见了木质地板上的泥土水渍,定眼一看,就见着了虚弥脚上那双湿漉漉的鞋子和裤脚,他放下白粥,朝仍侍立一旁,似是毫无察觉的虚弥说道,“你先回房间换双干爽的鞋子和衣服,然后就去佛殿念经打坐吧,这里我自己收拾张罗”
“是,弟子告退”虚弥闻言,应声回道。
望着虚弥渐行渐远的声影,了空微不可闻的叹了口气,现在的虚弥已不是最初的虚弥了,那俊美秀气的驱壳里,似乎住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处处透着死沉沉的暮气,常常,纵是他端坐佛前,手捧经文,却是双眼空洞,神情恍惚。了空知道,他的关门弟子,他一度引起为傲的弟子,已佛心不在。
纵是双眼见佛,而眼里已无我佛,身在有何用?他与佛的缘分,于五年前就已断了,而佛缘,最是强求不来、强攀不上。一念及此,了空止不住的轻叹。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注2)......
....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注3)”
.....
踏进佛殿的了空,一眼就看见了盘坐于佛前的虚弥,木鱼声声,佛语切切,他驻足于虚弥身后,听他诵读经文,听他念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猛然醒悟,他抬头看向殿上的佛像,庄严肃穆,却又包容万物,“法,应无所住”是的,他不应再执着。想到此,他朝佛像躬身一拜,道了声“阿弥陀佛”。尔后,他朝虚弥说道,“虚弥,你随我来,为师有话跟你说。”
虚弥闻言,放下手中的木鱼槌,起身,双手合十,朝佛像道了声“阿弥陀佛”,后方随着了空走出殿外。
--
“虚弥,你心不在,佛不再,自知否?”来到廊下的了空,看着一夜风雨后,院里散落的残花落叶,出声问道。
立身于了空身后的虚弥闻言,久久没有说话。时间缓缓流逝,忧伤,慢慢爬上了他那俊美白皙的脸庞,“是,弟子知道”,话说出口,嘶哑而苦涩。
“唉,你应该知道了,你少了五年的记忆,那五年里发生了什么,为师确实不知,但是,虽然我不知后事如何,却晓前因为何,今天为师就跟你说说吧”了空边说,边提步朝厢房走去。虚弥闻言,却只是沉默的迈步跟上。
(注2:此处经文出自《金刚经》第四节〈妙行无住分〉,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万法,都应无所执著,以不执著的心态来施行布施。不应该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去布施,即不执著于诸相而修行布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果能不执著于诸相而布施,那么因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就不可估量。”注3:此处经文出自《金刚经》第五节〈如理实见分〉,译文: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能悟得诸相皆虚妄不实,就能证见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