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夏末反而是没有丝毫的凉意,似乎在耗尽整个季节的最后余热,要把能烤糊的东西全部要烤糊。
我穿的胶底运动鞋居然在柏油路上步行了半个多小时以后,就开始拉丝。
有生以来我第一回见这么厉害的太阳。
周六下午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献给了汉正街,我们三个汗流浃背的徒步穿越了整个东段,来回走了两趟,把所有和女生饰品文具相关的店面全都跑遍了,集中询价,抄录货样,种类和批发价格。
星期天早晨九点,我们几个集中在图书馆一起商量开店的事。
赵哲忽然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你们俩谁有女朋友?”
我们同时都摇头,这才刚来,谁这么快就能有女朋友,并且这一周多的时间全部把精力放在了开店的事情上。
齐鹏忽然笑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了,这一点我也想到了,我们进货的时候需要有女生的意见。”
赵哲点点头,“这可不是把T恤下面塞两个苹果就能解决的,我们得找几个女生一起去看货选货。”
我习惯性的举起手打断他的说话,“可是进货怎么能其他人说了算?我们是拿钱出来的人啊。”
齐鹏说:“你要把东西卖给女生,就不能我们说了算,在买饰品这方面,我们几个加起来也不如一个女生在那里靠谱。”
我在脑子里把他们的话过了一遍,非常有道理。
既然学校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姑娘,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她们呢。
“这样吧”,我提议:“就我们班的女生里面,咱们选几个出来和我们一起去。”
齐鹏把他的本子拿出来,“人选我昨天晚上就想好了,你们看合适不合适吧。李思雨,赵慧,豆豆。”
“豆豆?”我和赵哲都不记得班里有个叫豆豆的。
“食堂卖雪糕的女孩。”齐鹏表情木然的回答。
“你认识?”我问他。
齐鹏标准式的自信的微笑挂在了嘴角:“认识,大名叫张未,黄冈人,十九岁,她在学校卖雪糕两年了,一个夏天能赚四五千块,哦,还有,她有个叔叔是在咱们学校后勤中心当个小头头,我还没来学校的时候,就觉得我来之后应该可以卖雪糕赚点钱,不过现在发现各个好的点都已经有人在做了,但我还是把该调查的都摸清楚了,只要有人空出来,我随时能上手,全校所有卖雪糕的我现在都认识。”
“可是你为什么要让一个卖雪糕的和我们去选饰品?”我还是充满怀疑。
“这个女孩衣服穿得普普通通可是她特别会弄自己的头发,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她换了新的发型,并且每天的发型上出现的发带和耳朵上戴的耳垂都搭配得很不错,她手腕上的编织环特别好看,是她自己编的,我觉得她对色彩特别敏感,我们肯定能用得上她。”齐鹏说。
“李思雨,你为什么会选她?”赵哲问。
齐鹏耸耸肩膀说:“李思雨非常安静,她买东西的时候都会细心的反复挑选,你们发觉没有,她的衣服穿得非常棒,当然,有部分原因是她家的条件比较好,她每个月有足够的零花钱,不过在打扮自己方面,我觉得全校也没人能比过她去,所有男生见了她第一面都会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时尚有活力的女孩,我跟踪过她几次,确实美得很,我觉得有点喜欢她。”
“噢噢噢、、、”我和赵哲不约而同的起哄,拿书在桌子上拍。
忽然发现,整个图书馆里自习的人都在看着我们。
我们赶紧收拾好东西,悄悄的溜了出来。
“赵慧呢?”赵哲问:“我觉得她很普通。”
齐鹏说:“你说对了,赵慧的家庭背景我调查过了,中等收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你们也都看到了,学校里大二的女生都穿得花枝招展的。那是她们学习了一年的结果,刚刚来的新生都不会打扮,都还是用高中的眼光去买东西和看东西,这部分人占到了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我们的参谋里面必须有这么一个人。咱们现在分头约这三个女的出来,消灭她们的一切借口,我们给的报酬是任意一件她们看好的10元以内的饰品。半个小时以后,西校门见,我们十点准时坐公交去汉正街。”
赵哲去找赵慧,我去找李思雨,齐鹏去找豆豆。
赵哲说他见了李思雨说话会结巴,齐鹏说我们俩都不认识豆豆,我只好服从安排了。
李思雨听了我的计划二话不说就要叫宿舍的姐妹们一起去,我说:“我们都安排好了,三男三女,人多了不容易统一意见。”
李思雨点点头,和她同行的女生告别,就和我往西校门走了。
我们一路探讨了对食堂饭菜和老师的意见,她是个很健谈的女孩。
到了西门,看到他们四个已经到了,还在那里开心的哈哈大笑。
我们俩走到他们身后:“说什么呢笑这么厉害。”
齐鹏转身向李思雨挥挥手:“李思雨你好。”
“车来了,咱们先上车。”赵哲一招手,公交车到了。
我们赶紧上去了。
原来刚才赵慧正在和她宿舍的四个女孩在水房洗衣服,赵哲突然出现了,结结巴巴的说:“赵、、、赵慧,我想和你一起去、、去汉正街。”
周围的女生大概没听明白,以为赵哲要约赵慧去逛街,哄一下都笑了。
赵慧脸红了,难为情的瞪着他问:“你说啥?”
赵哲一看被误会了,赶紧解释,前前后后把我们的计划说了一遍,赵慧终于听明白了,知道去的还有同班的同学,也都认识,才答应了,送了洗完的衣服就来到校门口集合了。
公交车里人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热,我们六个人非常开心的说说笑笑,路过长江大桥的时候,除了赵哲,我们五个都伸长脖子朝外看。
齐鹏的目光先是在大桥下的江面上,然后就定格在了李思雨的脸庞上,我正要和他说话,无意间捕捉到这样的情景,想起了和我分手后已然远去BJ的前女友,不禁有一点伤痛在心底浮现。
来到汉正街后,我们到三家选好的韩系风格饰品店选货,基本都是她们三个女的在前面选,我在后面拿小本记,赵哲拿计算器计算总价,齐鹏只是跟着我们转,看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小玩意去征求女生们的意见。
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我们总共买了两大纸箱货,每个纸箱都有半人多高,一共花了900。
每个人给她们分配的总额都是三百块,李思雨选的都是比较上档次的东西,单价贵,数量少,豆豆选的是色彩鲜明的头绳和发卡之类的,价格很便宜,货色普通单艳丽,很打眼,赵慧选的东西就非常多了,没有显著的特点,偏使用和朴素。
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了。学校灯都亮了。
齐鹏送走了三位女生,让她们在箱子里各挑了一样喜欢的,然后对我和赵哲说:“兄弟们,练摊去吧。”
我们三个来到图书馆后面一条有路灯的小路上,这是从自习室到宿舍的必经之路。
我们三个人每人拿了些东西,各占一盏路灯下的空地,开始练摊了。
来来往往的女生络绎不绝,我们刚开始还能站在那介绍,后来全都蹲下来手收钱,嘴说话,忙和起来了。
十点的时候,我听到齐鹏喊:“收摊吧。”
我们一个多小时赚了一百五十块钱。
赵哲非常激动,说这比开花店一天都赚得多。齐鹏也很高兴,说比他预期的赚得快。
我却非常冷静,倒不是因为这和一早上卖菜赚得钱差不多,关键是我觉得定价定得比较低,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店,加上了成本,不知道在高一些定价之下,会不会还有这么多人来买。让我比较顾虑的另一点是,路灯下可能她们看不清,会不会有人买回去以后后悔。因为这个东西毕竟和菜不一样,菜是拿回去直接就能吃的,好坏一下锅就能知道。
这些东西却不是。
我第一次对我卖的东西心里没底,所以我沉默着不说话。
当齐鹏和赵哲知道我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也沉默了。
“兄弟们,在来武汉之前,我在老家就摆过地摊,如果我们像这样天天在路灯下摆地摊,也许我们会赚到钱,但是我们永远只是个摆地摊的。我们的客户也永远是路过这几盏路灯的人。为什么我们要开店,是要有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东西,开店就要有开店的计算和安排,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成为真正的商人,但我知道一条,商人永远在利润和成本之间斤斤计较,一次次的分析又分析,我的舅舅,一个批发蔬菜水果的人,每天都会看报纸读新闻,关心农产品的最新动向,我觉得我们要开店,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能在路灯下卖出去,就要保证在店里也能卖出去。我们对选货要加以分析和研究,确认今天一小时内的销售量和卖出去的东西的特点,我们才能在店面铺货的时候做到心中有底。”我语速非常快的激扬陈词。
齐鹏和赵哲像收到了什么震撼似的,深刻的点了点头。
我们三个把所有的货全部装袋,一起坐车去了赵哲家的地下室。
我们在不太亮的灯光下用了整整一个晚上,详细的把卖出的和买进的货列在同一张表上分析。
李思雨选购的22件饰品全部销完了。
我们的最终分析是:第一,学校的女生们是非常有购买力的;第二,我们的定价比周边的饰品店价格便宜将近百分之二十。第三,李思雨选购的货品属于中上档次的,从做工,用料到质地色彩,都比另外两位选的到位。我们的店面定位一定要把这样的饰品作为主流。难题所在是成本价高,如果要铺这样的货,进货渠道和价格都需要更深层的分析。
赵慧选购的66件货卖出百分之三十。
我们最终的分析是:第一,货物的档次圈定了购买人群的实力,基本都是大一的新生,手里钱也不多,买的人很多都在买还是不买中间犹豫。赵哲的摊上都是赵慧选的东西,这种情况,他特别说明了一下。最多的买的是比较实用的头绳和质地一般的发卡,还有一种我们都看着不顺眼的耳钉。第二,这种类型的饰品,潜在需求量很大,需要人群的基数大,我们在路灯下卖的时候,应该定更低的价格,会卖得更快,如果店里卖的话,这些饰品说不定是为资金流转获取保障的一种有效途径。
豆豆选购的47件货卖出十五件。
我们最终的分析是:灯光非常不理想。豆豆选货以色彩鲜亮形态可爱为主,路灯照下来的饰品把本色都改变了,销售不理想。如果是在白天的店里,销量应该会起码翻倍。
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又反复的跑过好几趟汉正街,终于在周六的时候,把选的货全部盘了回来。赵哲找好的店面也开始简单装修了。
进货花掉1270元,店面付了四个月的租金,总共4000,装修费用是1000整,射灯和玻璃柜另算800,总共出资7070。我们三个人每人拿出了2400块。
店名是李思雨取的,叫“红豆小铺”。因为她最喜欢的歌手是王菲。王菲的歌她最爱唱的是红豆。
店开业的那天,全场9折,我真想叫我的舅舅来看看什么叫开业大吉!
第一天营业额528块。我们都挺兴奋的。晚上一人拿一个计算器在那算利润,除去店面开支和进货价,我们盈利260块钱。
-------------------------------------------------
无论干什么买卖,都要先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经营上的安排。顾客的眼光绝不是最好的,但他们永远是对的,因为她们会为自己的眼光买单。很多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所以大多数服务员只能在顾客的要求之内添砖加瓦,而不能彻底重建她的房子。顾客的眼光与感受,是开店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