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的大辫子强盗还没平息,黄帝同时还要处理自他登基以来就让他头痛不已的麻烦:每天都在吵架的朝堂。
吵架的起因、动机、话题、方式、内容等等其实都不重要,导致天天吵个不停的最主要的源头,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就是因为,吵架的双方,分别属于不同的“党”!
后世的历史学家分析,这个王朝最终之所以灭亡,最大的祸害,就是它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党争”!
就说这个“党”字,古代繁体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高尚的“尚”字,下面一个黑暗的“黑”字。这是一个形声会意字。(党,不鲜也。从黑,尚声。――《说文》。不鲜,不鲜明也。鲜用同显。许慎读“尚”为“曾”、“庶几”,即读“党”为“尚黑”(曾黑、庶几黑暗),故有此释。)
在古代,党(从尚从黑)是指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社团,一般只用于贬义,意为“黑帮”,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差异。《说文》中解释:党,不鲜也。不鲜,即不鲜明,鲜明的反义词,就是“黑暗”;或者译为不新鲜,新鲜的反义词,就是“腐败”。
个人认为,这个字可以有三种解释:
一、“党者,表尚而实黑也。”就是说,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很高尚,其实内心很黑暗!
二、“党者,始尚而后黑也。”就是说,一个党建立了,最初的目的和作为都很高尚,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高尚的党也就不知不觉地沦落为腐败的黑恶势力了!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意大利的“黑手党”,据说这个党最初就是由一群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青年组建的!
第三种解释:“党者,尚黑也!”就是说,凡结党之人,都是一些崇尚、擅长厚黑之学、阴谋诡计的人!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不是褒义。事实上,“党”这个字,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由它组成的成语就能看出,如狐朋狗党、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党豺为虐等等,就连圣人也说:“君子群而不党。”
幸好后来汉字简化了!简化后的“党”字变成了上面是高尚的“尚”,下面是儿子的“儿”。这样,简化的“党”字可以解释为:“高尚的儿子”!就像现代一位伟人说的那样:“我是华夏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简化后的“党”字,也终于从贬义词脱胎换骨成了褒义词!
当然了,虽然大多数子女是孝敬父母的,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吃喝父母不知报恩却还忤逆打骂父母的不肖子女也是大有人在的!而且似乎全国各地都有!
咱们还是先回到繁体字的时代。黄帝每天上朝,几乎就是为了看吵架!只要是对方的提议,甭管对错合理与否,通通先驳斥一番再说!
在黄帝刚登基时,原本朝廷是不吵架的,因为那时朝堂上几乎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就是那位人妖一般的“九千岁”。
可谁能想到,解决了“九千岁”以后,原本死气沉沉的“一言堂”,却变成了热闹无比的“对骂堂”!原先那些被死人妖长期压制迫害的文官大学士们终于翻身跳出了苦海,拿出了他们长久以来身怀的,并且有着光荣历史传承的绝技~辩论。于是,朝廷形成了自以为代表正义的学士成员为主的“东林堂”与阉党余孽为主的“反东林堂”分庭抗礼的局面。
要是赶在太平盛世,这种局面恰恰是君王的福气,任何一方都不能独霸朝政,一手遮天,这才让做皇上的有了用武之地。平衡双方的关系,对他们的矛盾安排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两边都磕头谢恩,皇上圣明啊!这样,他的龙椅才会坐得很稳固。
然而,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这每天吵个不停的朝堂就成了黄帝的灾难!无论黄帝做出怎样的决策,总是有赞成和反对两种声音,然后双方引经据典、倚马千言、口若悬河、唾沫飞溅的口水大战就拉开了战幕。吵到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黄帝的决策只好被搁置,用上那个最高明的万金油般的决策:容后再议。
就这样一个工作效率的政府,却承担了拯救已经历经近三百年,贪官遍地、饥民流窜、外邦觊觎、老天却还嫌不够惨,也赶来凑热闹不断降灾的庞大而老迈的帝国的历史使命!
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就快咽气的老人,偏偏碰到了两个医术高明的名医,一个主张先扶正,另一个却认为应该先祛邪,于是二人吵个不停,谁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互不相让,并一致认为如果用了对方的治疗方案只会加速老人的死亡,为了拯救老人的生命这个崇高而伟大的目标,我一定要和对方抗争到底!
就这样的情况,不必拥有第七感觉的我们都能预感到事情的结果:不等两个大夫吵完架,老人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关于“争论”,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天,有两个人吵了起来,一个说三七二十一,另一个说不对,三七二十七!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到县太爷那里去评理。
大老爷升堂问案,听了两人的叙述,顿时就明白了。于是问其中一个:“你说三七二十七是不是?”“回老爷,是的。”县太爷对他挥了挥手:“没你事了,你走吧!”
然后县官又问另一个:“你说三七二十一!”“回老爷,是的。”老爷又问:“就为这个你和他争吵了半天。”“回老爷,是。”于是县官二话没说,惊堂木一拍:“来人,摁倒这小子,给我重打二十一大板!”
那个说三七二十七的根本就没走,他一直看着这个人挨了二十一下板子,打得屁股皮开肉绽,这才高兴的屁颠屁颠地走了。
挨完板子的这位肯定不服气,他问县官:“大老爷,你怎么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我呢?”
大老爷惊堂木又一拍:“我打的就是你!”
“为什么呢?”
“还为什么!我问你,他说三七二十七,混蛋不混蛋?”
“混蛋!”
“你即然知道他混蛋,你还和他争论,你比他更混蛋!我不打你我打谁!”
这个人这才恍然大悟,青天大老爷明镜高悬!小人服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狂笑之后,也总算明白了一个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何拥有号称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民族从古代一直到了今天那么多的人总是热衷于说假话,原来,说真话是要挨板子,打屁股的!
由于毫无意义的“争论”的拖延,原本应速速执行的政令就这样总是在争来斗去中无法传下去,即使黄帝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坚持一定要执行的政令,在执行过程中又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执行的这些人,同样分别属于不同的“党”!执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不得不由衷地钦佩现代一位伟人一直深感自豪的发明,这位传人的许多治国良策都是总结或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但这一条据他自述是他自己独立创造的智慧结晶,这项发明就是:
不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