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几十个人站成一排,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攥得紧紧的,紧张而又高兴的看着前方,艰难的一次一次咽着喉咙里的唾液。再迟上一些日头渐高气温上升,许多人的额头都冒出了汗珠,但硬是没有人举臂擦拭一下,全都依旧盯死了前方。
突然从一排的人中中走出两人,其中一人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中的红日,右臂在紧张的气氛中缓缓的举起。而随着他右臂的举起,人们的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不约而同的又把各自手中的家伙攥紧了几分。
高举的右臂忽然用力挥下拉长音道:“大家开始……冲”
随着这一声令下,几十人众暴发出震天的呐喊,各执手中家伙全力冲向面前的稻田。这时站在前排的两人立刻闪到了两边,以免被人冲撞踩踏。
“妈啊这些人太听话了,已经到了让人到了疯狂的地步上了”“要不是我们闪得快,真怕被他们给撞出去,等会干完活,阿牛你去好好训训他们”这个对着阿牛说话的人,不用猜就知道是李信了。
“知道了,信哥”阿牛老实的回到道。有个小弟的感觉就是爽,原来经过这半年多的相处,不论是李信的武艺(即他的蛮力),以及他的奇思妙想(抄袭后人所得)都已经让跟他一起种田的几十个人深深拜服(其实只有这几十个人在种田,而李信只去了几天)决定拜他做老大。而后世的宅男懒惯了,一看有这麽多的小弟(俗称不用白不用的劳力)当然欣然接受。
村长李伯也来视察一下,在看完李信所开的田所种的稻米,各个颗粒饱满。感叹道“看了来是我输了”
看了看田里村民收割稻米的工具用起来十分方便于是问道。
“阿信你田里收割稻米的东西什么啊,怎么快就收的差不多了”
“哦,你说那收割机啊,是我前几天找铁伯让他帮我做的,而且我还让他多做了几份让村民在秋收的时候可以方便些”
“那可谢谢你了”
“李伯那么客气干嘛啊”
李信见李伯又对收割机来了兴趣。便解释收割机的操作方法
“收割机每到一株稻前,车子往前推,上面操作的人再转一下手把,转动杆便会把一整株的稻揽到刀片上直接切断,而切断的稻谷会在转动杆的带动之下带入车上的收存袋中。就算仍会有掉落在地上的,后面还有人跟着捡呢!一行稻谷收割完了,把车提起来转个向再接着割,袋子装不下了换一个就是……相比起一惯的人弯下腰再挥舞收割镰刀。
这收割机其实是李信按现在机械收割机的工作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制出来的东西,大致的外型有点像小型手推车,不过没有装车轮,而是装了两块类似于雪橇的木制滑板。车子前面的底部是铁制的刀片,刀片上面一点的地方是一个手摇式的转杆。
当李信回想起把图纸给铁伯时,铁伯的表情简直无法形容,那叫一个精彩。就差没跪在地上叫先祖重生了,当时李信心中一阵暗爽。
看了好一阵,李伯实在是忍不住提出要自己亲自上手试试。三下五除二的割完一亩地,李伯是连连称妙,然后则悄悄的把李信拉到了一边低声道:“阿信,你这器械迟一些是不是可以借给大家使一下,真的是太便捷了!”
李信淡淡的笑了笑道:“没问题的!此外我还要借点东西给你才行吧?”
“还借什么啊?”
两人边说边走李伯看一处纳闷李信便解释道:
“其实这也是我让铁伯早就做好多时的脚踏式碾稻机。上面把稻谷放进去,下面的三个出口分别流出稻谷壳、米糠层与精米。”
李伯好奇的抓起了一把精米细看,又放到鼻下闻了闻,再望了望脚踏式碾米机便向李信笑道:“阿信,此物甚是便利,只是你也未免浪费了一点吧?”
“浪费?”李信被闹了个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铁伯道:“村中老农都知,这米外糠层若不褪去,便是俗称的糙米,褪去糠层则为精米、细米。精米虽好吃,但却不及糙米养人。眼下虽将至秋收,但去岁的两灾余威尚在,你收上来的稻谷若不去糠层只为糙米的话,会比尽为精米多出许多的份量,而且还更能浆养人众。你现在这样,太奢侈了!”
“哎——”李信一听这话不由得伸手抓头,心说我还真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
李伯见到李信的为难神色,笑了笑把手中的细米撒回袋中道:“罢了罢了,下次可不许了。唉,村里的人这也是让这两年的粮荒给荒怕了。”
几天后李信地理的粮食终于收割完了,李伯也亲自去仓库点算了一下,刚到仓库那便见到几个小仓库已经装不下,李伯脸上都乐开了花,急忙叫村民把剩下的粮食搬往其他仓库中。进过李伯细细盘算一下,这次李信一共开了四十顷地,共产稻米两千四百石,天啊,足足是原来的三倍啊。于是李伯以村长的身份,通告村民,从今天起一律用李信的方法种植稻米。从此李信的大名、和他的中稻米的方法也在村子里广为流传。
而李信唯恐村民不知道正确的方法,便叫阿牛带领这当初那五十个一起跟着李信种田的村民,来指导他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半年里,这五十个人再加上阿牛,每天农闲的时候都会到铁伯那里识字,虽然起初有点小状况,但都被阿牛暴力般的方式请回了学堂。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现在他们当中人人都能识得阿信留下的种稻“秘籍”.而李信所谓的秘籍开始也是用楷书写的,后拿给铁伯,让他帮忙改成隶书,当时铁伯还问他这是什么字体,李信随口说这是他发明的字体,说这样看简单、方便、好记。在他说这段话时,脸不红气不喘,毫不客气的把前人发明的字体据为己有,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是书法大家(铁伯),对他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事后李信也时常跟着大家到铁伯那扫盲,铁伯以为他是来视察其他人,便也没多说什么。